【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清廷首都燕京,清廷皇帝逃往承得,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那圆明园,本是耸立于世界角落的东方奇迹,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
【一把大火,将圆明园烧成无数块记忆碎片,成为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痛。】
画面出现。
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群,出现在光幕之上,美如仙庭,恍若月宫。
整个园林,就仿佛一个梦境,一个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的梦。
雪松是它的屋架,宝石是它的点缀,绸缎是它的衣饰。
每隔十米,就有一间神殿,每隔百米,就有一座后宫。
城楼林立,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这是人类能幻想、能设计的极限,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
画面一转。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圆明园出现。
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用断壁残垣来形容已经是抬举了。
几根石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表面被烧的焦黑。
如同寒风中凋零的花朵。
历史的时空中。
看着圆明园前后的对比画面,无数人扼腕叹息。
此时,所有人都对清廷能战胜列强不抱希望了。
唯一可惜的就是,圆明园被毁。
毕竟那不只是一座皇家园林。
还凝结着百年时间,无数工匠的智慧和心血。
大唐。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李白信口一吟,摇了摇头:
“圆明园,辉煌壮丽,却化作飞灰,让人心中心中痛楚。”
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另一边。
杜牧愤然道:
“可恨!太可恨了!!!”
“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入主咸阳,火烧阿房宫三百余里。”
“幸好有赞侯萧何有先见之明,事先将无数珍藏典籍、世之瑰宝抢救出来!这才使得诸子百家、各位圣贤的著作留存于世!”
“这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把珍藏宝库付之一炬,岂不是又让天下书籍尽毁,万古瑰宝蒙尘?!”
“西洋诸国,要使我中华文明断绝,真乃贼寇也!!!”
大明。
于谦摇了摇头,喃喃道:
“既然后辈子孙没有能力保护,那建造这圆明园又有何用?!”
“枉自劳费民脂民膏罢了!”
“估计又是后世的君王,好大喜功,为享受荣华,这才空耗民力!”
“唉!如此之国,自取灭亡……”
清朝。
康熙目次欲裂。
圆明园正是于他在位期间修建的,然后百年下来不断扩建。
竟然就这么被毁掉了?!
文字继续——
【第二次鸦片战争,毫无疑问的再一次以清廷战败告终。】
【清廷求和,双方谈判,谈判的结果是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全然达成了战争目的。】
【清廷再次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进一步开设通商口岸,让西洋商人可以更肆无忌惮地攫取中华物产。】
【自此,近代以来,中华与西洋列强之间的战争,中华再败……】
“又败了……”
无数人心头憋闷。
“毒物之祸、鸦片战争之败,太平天国灭亡、第二次鸦片战争再败……”
“黑暗应该到头了吧?!”
许多在看着光幕的书生,都这样想着。
他们期待着黑暗结束,黎明到来,有人能拯救这片土地,拯救他们的后人。
哪怕并没有成功,哪怕并没能有太好的效果,但只要有人那样做,就好……
华夏就有希望,就有曙光!
作为祖先,他们真的不想再看到炎黄子孙受苦了。
光幕上,文字闪耀: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受益国并非是英吉利、法兰西。】
【公元1958年,正值英法侵华,北方强国沙俄看准时机,侵吞华夏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并以武力为威胁,在英法之前,与清廷进行外交谈判,最终强迫清廷签下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
【割让土地,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为所有不平等条约之中,割让土地之最。】
【与此同时,巨额的赔偿也压得华夏子民喘不过气,底层百姓饿殍遍野,卖儿鬻女。】
……
Ps:读者耙耙们!赏点月票鲜花评价打赏吧!孩子都馋哭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