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湾外,海天一色,破涛汹涌。
陈天华觉得,自己选中的这片葬身之地,竟然有些美。
大海总能唤起人的回忆,陈天华向着海里走去,儿时的豪情壮志在脑海里闪现。
他出身贫寒,自小生长在最偏僻的农村,母亲早逝,哥哥残废。
虽然环境艰苦,但从未放弃读书识字,上不起学,便在乡间做小贩,向同乡富贵子弟借阅史籍之类书籍翻看。
那时,他曾写下一副对联: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
“须知山泽起英雄……”
陈天华笑了笑,语气平静:
“二十多年过去,吾是否为英雄,还尚未可知,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今日,陈天华死,同盟会诸君幡然醒悟,团结为一。”
“今日,陈天华死,革命生。”
陈天华加快脚步,向着大海里走去,走向死亡,拥抱新生。
向死而生。
海水蔓延,淹没了年轻人的身体,预示着生命的终结。
破涛汹涌,绽放出冲上云霄的浪花,象征着理想的盛开。
“为中国革命,以身投东海,为革命共和党人之纪念,凡有人想起我,便勿要自以为先知先觉、大智大勇。“
“同盟会的第一滴血,我为诸君流之。”
画面再次变幻。
灵堂之内,摆放着陈天华的遗像,花圈满地,众人哀悼。
此刻,这些革命党人,尽皆黯然神伤。
陈天华的死,如同撕裂迷雾的烈日,驱散了他们心头的自负。
在看过了那篇绝命辞后,没有人再进行口舌之争了,心中只有无尽地羞愧。
他们站成一排排、一列列,定定的看着黑白相框内的那个年轻人。
眉眼如电,惊醒迷途之人。
孙中山提议道:
“诸位,吾等可颂星台所作的《猛回头》与《警世钟》,以慰英灵。”
片刻之后。
恢宏豪迈的铮铮之音响起,盘旋在此处长空之上。
“手持钢刀九十九,屠尽胡儿方罢手!”
“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
“咱们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
“杀尽洋鬼子!杀尽满人!杀尽贼官!”
“杀!杀!杀!”
“杀我累世的国仇!杀我新来的大敌!先我媚外的汉奸!”
“杀!杀!杀!”
画面至此时,定格。
文字出现——
【一个自信了几千年的民族,差点就忘记了曾经的辉煌。】
【一颗冉冉兴起的新星,差点便坠落。】
【华夏民族一直以来保有的气质,从来都不是什么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自负狂妄,而是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如果不具备这条特性,中华同盟会就干不成革命。】
【幸有陈公,以生命为献祭,化作轰然雷霆,震碎迷雾,劝慰众人。】
【陈公千古。】
历史的时空中。
对于陈天华之死,历朝历代,无数人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三国。
孙权紫髯碧眼,坐镇江东。
这个时候,有些不解的问向朝堂之上的张昭、张弘等人:
“既然革命共和党人自以为先知先觉、大智大勇,陈天华怎么不直接和他们说明这个问题?他们未必就一定不会听吧?!”
“为什么非要死?以死明志?这样是不是有些草率了?!”
作为一个乱世的君王,他不是很理解这些后事的仁人志士。
他觉得,不就是大家意见不统一嘛,这有什么的。
他们东吴的朝堂,也时常吵来吵去,很多问题都拿不出主意,就比如不久前的联刘抗曹,不也是吵了许久。
争吵而已,何至于一死?!
对于孙权的问题,张昭、张弘、陆绩、程普等人都沉默了。
没人知道答案。
这些封建时代的文臣武将们,当然不明白陈天华的决心。
孙中山先生说过,革命不是儿戏,革命需要流血,需要牺牲。
倘若我陈天华一人之牺牲,能让众人收起自以为是之心,少作争议,少作失误,那这牺牲,如何不值得?!
倘若我陈天华一人之牺牲,能让众人他日革命趋近成功,盛世如约而至,那这牺牲,如何不值得?!
死,是人的终点,却并非是革命党人的终点,而只不过是他们理想途中的一站而已。
大明。
杨继盛拖着遍体鳞伤地身体,坐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
……
Ps:读者耙耙们!赏点月票鲜花评价打赏吧!孩子都馋哭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