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改造火炕

换源:

  1958年的兴安岭比往年冷得更早,兽医房的土炕缝里渗出的寒气像钢针般刺骨。

李铭虽然不怕冷,但也要装个样子的。

李铭裹紧棉袄蹲在炕前,手中的铁锹刚触到冻硬的炕土,混源系统便发出微弱震动——开始修缮炕洞。

李明,我带了拌草泥!陈薇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帆布包甩在肩上啪啪作响。

周队长说炼钢炉的炉灰能当骨料,你看这灰多细。

她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玉米糊糊香气混着炉灰味涌进来。

趁热糊炕缝,比去年的茅草泥结实。

李铭接过陶碗,指尖在泥料里悄悄注入一丝灵能。

混源系统的【灵纹加固】功能启动,炉灰中的金属颗粒在灵能作用下微微发烫,与冻土中微弱的灵能产生共振。

他余光瞥见陈薇袖口沾着的炼钢宣传画碎片,边角印着钢铁元帅升帐的标语,与自己袖口的麦穗图案形成微妙对比。

趁着两人交谈间隙,李铭双掌贴紧土炕边缘,暗运土系法术。

地面泛起青灰色涟漪,墙体、屋顶乃至脚下的冻土都在土系法术的灵能浸润下悄然蜕变。

砖石纹路如同活物般生长蔓延,将整个房间固化成浑然一体的石质建筑。

他屈指在火炕通风洞内快速刻画灵火符,流转的符纹如赤红脉络嵌入石壁,暖意自炕底蒸腾而起,将彻骨寒意隔绝在外。

李铭测试灵火符纹能够正常运转后,立即停止其运转,以免别人发现异常,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我来吧。林小羽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中攥着从报废鼓风机拆下的铁丝:

炕洞拐角太窄,铁锹使不上劲。

少年镜片上蒙着白霜,却精准地用铁丝勾出冻土层的裂缝。

去年兽医砌的砖缝里有日伪时期的铁钉。

当铁丝勾出半截生锈的樱花图案铁钉时,李铭的圣帝印记突然发烫。

混源系统的【历史扫描】功能自动激活,视网膜上浮现出1938年的施工图纸:

「兴安岭日军物资转运站地下通道示意图」。

他迅速用拌草泥盖住铁钉,指尖在墙面划出隐形符纹,将密道入口的灵能波动压制到最低。

李同志,老支书让我给你送棉鞋。

赵铁柱队长的嗓门震得窗纸发颤,手中的千层底布鞋还带着他老伴的体温。

听说你夜里总咳嗽,炕洞漏风可不行。

他身后跟着三个抱柴火的村民,柴垛里混着几根日伪时期的钢筋,

炼钢队剩下的废铁,你看着咋用。

李铭接过布鞋:大叔,这钢筋能加固炕基。

他指向炕洞深处:去年的冻土膨松,得用三角架支撑。

混源系统的【结构模拟】界面在视网膜上展开,他根据日伪图纸调整支撑点:

林小羽,把钢筋弯成直角,就按炼钢炉的支架样式。

修缮工作持续到黄昏,陈薇用炼钢宣传单糊了新窗纸,林小羽将钢筋焊成三角支架,赵铁柱队长亲自砌了炉灰砖。

李铭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从自己的背包中取出半袋白米和两只处理好的狍子肉——这是混源系统兑换的物资,包装成1958年的粗麻布口袋。

开始在灶台上搭锅做饭,先把精米下锅,锅里加上足够的水,打算熬上一锅白米粥。

用村民李二牛抱来的柴火加入灶膛,看看没人注意自己这边,一个火球术丢入灶膛。

高温下湿漉漉的柴火立即燃烧起来,室内的温度也随之上升。

陈薇看到李铭很快就将湿漉漉的成柴火点燃,并且火势很旺:

“你这生火技术真好,这么湿的柴火一下就点燃了,教教我。”

李铭擦了擦额头上不存在的汗水,笑着打哈哈:

就是从小在山里跑练出的野路子,哪有啥窍门。

他余光瞥见陈薇还想追问,连忙抄起一旁的陶罐去舀水,故意弄出哗啦啦的声响。

粥锅里渐渐泛起奶白色的涟漪,李铭将切了七块一寸厚,四、五寸见方大片的狍子肉,铺在锅边周围烧热的石板灶台上,发出“刺啦”的炼油声,散发出浓郁的袍子肉香,翻过来,撒上从系统兑换的野葱末以及孜然粉,等调味料。

灶台是李铭昨夜连夜改造的做饭、烤肉、取暖一体灶台,烟道直通在炕洞里,特别适合东北的冬天。

蒸腾的热气里,陈薇突然指着灶膛惊呼:快看!那火怎么泛着紫光?

李铭心里咯噔一声,火苗不知何时窜出几缕诡异的幽紫,在柴火间若隐若现。

他抄起破蒲扇猛扇,强作镇定:

可能是柴火里混了松脂。说话间悄悄往袖口塞了块硫磺石,趁众人被饭香吸引时,用指甲在石头上刮下些粉末弹进火里。

紫色火焰瞬间被硫磺的蓝色吞噬,混着刺鼻的味道弥漫开来。

咳咳!这味可真冲!李二牛揉着鼻子过来添柴。

不过这肉香勾得人直咽口水,怕是全生产队都要闻着味来了。

李铭望着咕嘟冒泡的粥锅,后颈渗出冷汗——这穿越者的身份,看来比雪地开荒还要难藏。

李铭漫不经心的翻着锅边石板上的袍子肉片。

在大伙儿的忙碌下本就被李铭改造好的火炕,完美收工,李铭招呼大家在老柴桌周围的大板凳上就坐:

“大家先坐会一会儿白米粥就好了,这可是我出发前在北京特意带过来的,大家尝尝。”

“还有这袍子肉,昨夜冻的睡不着,去山里打了两只,今天大家有口福了,一人烤了一块。“

陈薇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灰,指着墙上糊窗用的炼钢宣传单笑起来:李同志这北京带来的米,怕是比咱们炼的钢还金贵!她腕间褪色的红布条随着动作晃了晃,那是公社誓师大会发的。

赵铁柱队长拍着膝盖大笑,震得新砌的炉灰砖簌簌落屑:小同志别谦虚!你这加固炕基的法子,比老辈传的都灵光。要说炼钢,咱们队里那土高炉,昨天出的铁疙瘩还没你这炕暖和!

林小羽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从书包掏出个铁皮盒:我在废料堆捡到这个,像不像日伪时期的零件?盒里躺着齿轮状的金属片,边缘还沾着暗红锈迹。

李铭往每人碗里盛粥时,特意多舀了勺浓稠的米油:这米算不得稀罕,北京粮站天天排大队。倒是这狍子肉,咱们得感谢山神爷照应。他眼角余光瞥见陈薇盯着自己的动作,忙又加了句,听说隔壁红星公社炼钢缺耐火砖,咱们改良的炉灰配方说不定能帮上忙。

那敢情好!赵铁柱扒拉着冒热气的狍子肉,等开春雪地化了,咱也组个技术攻关小组,把你这土洋结合的本事好好拾掇拾掇。他突然压低声音,对了,你说那日伪图纸

他掀开锅盖,白米的香气在冷空气中格外诱人,来大家开吃,算咱们修缮队的庆功宴。

李铭说着拿出一摞碗和盘子准备给大家盛粥、夹肉,一人一份烤狍子肉块,一碗粥。

快趁热吃!李铭夹起焦香的肉片塞进队长碗里,吃饱了才有力气搞生产。等明天,我带大伙勘探后山,说不定能找到更好的铁矿脉!

陈薇的眼睛瞪得滚圆,要知道在1958年的靠山屯,白米比钢铁还珍贵。

李铭漫不经心的翻着锅边石板上的狍子肉片,油花溅在灶膛里噼啪作响。

随着肉片表面泛起诱人的焦褐,孜然与野葱的香气混着肉味直冲鼻腔,赵铁柱队长已经攥着筷子在桌边来回踱步。

哎哟这味儿!李二牛凑到灶台前,喉结上下滚动,我打小儿在山里打猎,就没闻过这么勾魂的香!

他伸手要去揭粥锅,被陈薇笑着拍开:急什么?李同志好不容易露一手,咱们得等个全套!

林小羽默默从书包掏出几截铁丝,弯成简易的肉签:用这个串着吃方便。少年镜片上的白霜不知何时化成水珠,在暖烘烘的屋里蒸腾起一片雾气。

李铭将烤得滋滋冒油的肉片挨个串好,特意把最厚实的一块递给赵铁柱:

队长先来!您这砌砖的手艺,可比我生火的本事强多了。老队长笑得露出豁牙,咬下一大口肉,油汁顺着胡须往下淌:

好小子!这肉烤得外焦里嫩,比公社食堂的窝窝头强百倍!

陈薇接过肉串时,特意用袖口垫着:

李同志这手艺,说是从北京学的我都信!她咬下一小口,眼睛突然亮起来,你们尝,这肉里好像还有股说不出的鲜味!

李铭心里一紧——那是混源系统兑换的秘制调料。

他连忙端起粥锅转移话题:快尝尝粥,米油都熬出来了!浓稠的白粥盛进粗瓷碗,热气裹着肉香在屋里盘旋,众人的谈笑声也愈发响亮。

要说咱们这修缮队啊,赵铁柱抹了把嘴,不光把炕修得结结实实,还开发出这烤肉新吃法!

等明天我就跟老支书提议,把这灶台推广到每家每户!

他的话惹来一阵哄笑,林小羽推了推眼镜,突然举起铁皮盒:吃肉归吃肉,这零件的事儿...

先吃饭!李铭往少年碗里添了勺米油,吃饱了才有心思研究。

说不定吃完这顿,答案自己就冒出来了。

他望着围坐在暖炕边的众人,跳动的炉火映红了每张沾着饭粒的笑脸。

柴火在灶膛里发出轻微的爆裂声,混着此起彼伏的赞叹,倒比任何加固法术都让人安心。

周建国的怒吼就在这时穿透窗纸:

“都别偷懒!炼钢炉今晚必须出铁!”

他腰间的铜铃铛叮当作响,新换的「钢铁先锋」臂章蹭掉了墙上的炼钢标语。“李明你躲在这儿享清福?公社的十吨钢铁指标...”

李铭迎着风雪出门,手中的药汤还冒着热气:

“周队长,您嗓子都哑了。”

他故意提高音量,让屋里的人都听见,农科院的润喉方,喝了能喊得更响。

当周建国仰头灌药时,他悄悄在对方领口按了按,灵能顺着衣领的炼钢标语渗入——那是改良版的「哑蝉咒」,只会让声音沙哑而非失声。

当晚知青点传来的不再是砸炕席声,而是周建国模糊的炼钢口号。

李铭坐在新修好的炕上,摸着鞋底的千层底纹路,混源系统显示【周建国忠诚度 10】。

窗外的炼钢炉烧得通红,映得密道入口的拌草泥墙面泛着微光,那里藏着日伪时期的金条,也藏着他对这个狂热年代的冷静考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