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亲殇留印 忆景思情

换源:

  四年的大学时光,恍若白驹过隙,转眼间便悄然流逝。就在她即将展翅翱翔,步入社会这广袤天地的门槛之际,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命运却如同顽皮的孩童,在她最不设防的时候,掷下一记沉重的打击。

家里却传来了噩耗:姥爷和姥姥相继离世!她心中的喜悦与期待,如同璀璨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却又在瞬间熄灭,只留下了无尽的哀痛与迷茫。

原来半个月前的下午三点多一点,常霞的姥爷突发心梗,常霞的姥姥赶忙把常霞姥爷扶躺到床上,给常霞的姥爷喂服了两粒硝酸甘油。过了一会儿,发现常霞姥爷的症状虽有好转,可是神态间还是很痛苦,憋喘得说不出话来,不像以往那样含下药去就缓解了。

常霞的姥姥很不放心,不顾常霞姥爷劝阻的眼色,将装有甘油的小药瓶塞到常霞姥爷的手里,出门去村里找来有车的人家请他们帮忙,准备拉上常霞的姥爷去镇医院。可是等常霞的姥姥领着村里人回到家里时,发现常霞的姥爷并没有躺在床上,而是爬卧在书桌上,右手攥着小药瓶,左手紧握着常霞在大学里的照片,微闭着双目含笑逝去。

常霞的姥姥当时就晕阙过去,待村里人把开办小诊所的无证医生叫来,常霞的姥姥已经自己苏醒过来。常霞的姥姥强忍着悲痛,在村长带领着村民们的帮助下,开始为常霞的姥爷搭设灵堂,打造棺材筹措一应丧葬事宜。

由于常霞的姥爷终年享寿八十九岁,属于福旺后辈的高寿之龄,所以丧事是难得的大喜事,百无禁忌。家有小孩子的人家,无不将自家的晚辈领过来,让孩子们多沾借些福德喜气。顿是常霞家成了村里的小庙会,人头攒动喜闹异常。

常霞的姥姥本身也已跨入八十高龄,在常霞姥爷突然去世的打击下,身心悲痛之余极度疲惫,被搭建在院里的灵堂招引来的村民和孩子们,不分昼夜的嘻闹下,精神萎糜中昏睡过去再没有醒来。

在这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姥爷和姥姥相继离世,常霞竟然痛失两位至亲!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心如刀绞,疼得几乎无法呼吸。常霞沉浸在悲痛之中,泪水伴随着她奔波千里,来为两位老人料理后事。

看着老爷紧紧攥着自己的照片不肯松手的遗体,常霞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自责。她觉得自己在这四年的大学期间,忽略了对姥爷姥姥的陪伴和关心。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自己当初不太经意的时光,此刻凸显得格外珍贵。

尽管所有人都安慰常霞说,两位老人看到她已经长大成人并且事业有成后感到无比欣慰,他们也因此卸去了心头最后的一丝牵挂,可以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然而,对于常霞来说,这一切并没有减轻她内心深处的痛苦自责与孤独感。

常霞不禁想起小时候姥姥姥爷对她说过的话:“等我们老了,就不能再照顾你了,到时候你要学会独立生活。”当时的她还太小,无法理解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深意。而现在,随着姥姥姥爷的相继离去,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给予了常霞无尽的温暖和支持。他们齐心协力,帮助常霞处理各种事务,让一切都能顺利进行。最终,两位老人得以入土为安,被厚葬在了北山后洼那片墓群林立的祖坟地里。

每当夜深人静,常霞都会默默地哭泣,思念着姥姥姥爷的温暖笑容和慈祥面容。不断的回想起那些与姥爷、姥姥共度的时光。那时的她,还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姥爷会带她上山砍柴,教她如何分辨树木的种类,如何挑选最适合下饭的野菜。

姥姥则会在家中,一针一线地为她编织毛衣,针纳鞋垫。担心她被同学们笑话,慢声细语告诉她;有福的孩子出远门,双脚才能穿上家中老人针纳的鞋垫。它代表着家人们的祝福,长辈们的关爱护祐,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馈宝。

想着鞋垫上那细密的针脚,织就毛衣用的那柔软的毛线,无不体现出姥姥对她的溺爱。想起姥那些温馨的回忆如今都已成为过去式,如今也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失去亲人的痛苦。

至于那位在国外生活且从不回来的母亲,自然也是没有收到任何通知。两位老人之所以没有通知她,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位母亲一直以来,都没有尽到作为一个母亲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多少年来对自己的女儿不闻不问,连一点亲情都没有,他们不想让常霞再受到伤害。

而常霞则是在心里对这位母亲充满了委屈和悲愤,她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个没有父母的人。因此也没有主动去联系过她。

两位老人的去世对常霞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勾起了她年幼时,被父母抛弃的无助感和恐惧感,这种被深埋在心底里让人窒息的经历,仿佛要再次席卷而来,将她吞噬。她感到自己像是一片孤独的叶子,在风中飘摇不定。

常霞决定提前结束学业,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回到了家乡。她觉得只有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才能找到一些安慰和归属感。

回到家乡后,常霞先暂住在镇上,开始着手处理与遗产相关的事务。她办理了房产、田产以及银行存款等一系列过户手续。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她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完成所有手续后,常霞迫不及待地回到了祖宅。随着缓缓推开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凉的景象。仅仅十几日时光,无人打理的院落,竟然变化的让常霞难以置信;落叶遍地,萁草满院,仿佛是大自然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这座历经风雨的古宅,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她的童年梦影与家族百年的荣光。此刻,目睹着满院的萁草,常霞毫不嫌弃地深吸一口气,熟悉而又悠远的气息瞬间弥漫过来,那是岁月沉淀下的木香,是姥爷姥姥留下的生活痕迹。

这股气息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让她的心在瞬间被温暖包围,却又在不经意间勾起她心底的淡淡哀愁。

她穿过前院月亮门,进入通往后院的夹道,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时,她在这里欢笑、奔跑,与亲人共度每一个温馨的日夜。然而,如今物是人非,只有这座古宅依旧屹立,见证着家族的兴衰与变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常霞如一位细致的织匠,精心地修复着祖宅的每一寸时光。她挥舞着扫帚,像是在为旧日记忆拂去尘埃,每一次擦洗玻璃,都是对过去岁月的温柔抚摸。家具在她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整个三进的院落,在她的呵护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当晨曦初露,常霞会轻轻推开窗户,让清新的空气与和煦的阳光一起涌入心房。她静静地站在那里,聆听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是大自然的乐章,也是她心中宁静的旋律。

到了傍晚时分,她则会坐在院子里,凝视着那渐渐西沉的太阳。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脸上,映出她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她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仿佛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

这种简单而平静的生活,让常霞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她渐渐放下了过去的烦恼和忧虑,让自己的内心重新回归宁静。在这个宁静的角落里,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也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