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弓制作并不复杂,只需要掌握好选材,处理好细节,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虽然这种竹弓威力不强,但是如果配上带有铁质箭头的羽箭,威力同样不容小觑。
在陈诩的耐心指导下,弓手们逐渐掌握了竹弓的制作技巧,一个个竹弓雏形渐渐成型。
看着大家的成果,陈诩心中很是欣慰。
他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竹弓,将是提升新弓手们战斗力的第一步。
新弓手的基础训练,陈诩则是交给了三名小旗长。
如果这种训练都由他亲自教导,那自己岂不是要累死。
“大家一定要好好训练,一周之后,我会从你们中挑选一批军官出来。”
陈诩在训练前给大家做了专门的叮嘱。
听到这话,大家都显得十分兴奋。
因为早上的时候,陈大人就已经将队伍改制的计划,给大家做了简单的透漏。
按照陈诩的规划,他将把前世军中那套人员构架搬到这个时代,同时在人数分配上,也将遵循“三三制”原则。
一个班10人,一个排30人,一个连约90人。
甚至就连称呼叫法也和前世一样。
至于剩余的人和空缺的岗,陈诩打算再成立一个后勤部,人员主要由木匠、铁匠、军医和炊事班组成。
交代完大家,陈诩就把队伍中那个叫鲁一手的木匠,以及叫李大锤的铁匠叫了出来。
他拿出一个自己闲时亲自制作的诸葛连弩递给了两人,然后准备让他们按照此物制作一批出来。
两人看着这个设计精巧的玩意,也是非常的震惊。
这东西不但可以毫不费力地连续射击,而且上面的箭匣还可以一次性放入十支短箭。
两人试验了一下诸葛连弩的威力,五十步内甚至可以穿透二指厚的木板。
如果将这玩意投放到战场上,绝对是杀人的利器。
“这玩意你们可以拆解下来进行制作,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我。”
陈诩之所以如此自信,还是因为前世在网上专门看过诸葛连弩的制作视频。
虽然那只是现代人根据古籍描述还原制作出来的东西,但威力却是十分的惊人。
陈诩这段时间摸索良久,终于尝试着制作了一个。
现在有这二人帮忙,料想可以进行小规模的复制。
“好的陈大人,我们一定不负所托,尽快制作一批出来。”
两人只是拆解组装了一遍,心中便已经有了底。
这个世界有弩弓,但没有这种连发得诸葛连弩,这是陈诩的大秘密,在火器没有制作出来之前,他还不打算将这玩意透漏给外人。
好在这两人都是奴籍身份,自己手握他们的奴籍凭证,甚至可以掌控他们的生死,可以说他们的命运,已经与自己捆绑在了一起,也能信得过。
连弩可以制造,但是火器就不那么容易了。
毕竟这个时代,铁器都是管控物质,而且价格非常昂贵。
从一把铁弓就需要一二两银子来看,如果制造一把火枪,再加上那复杂的工艺,估计没有上百两银子都很难制造出来。
这样的东西估计没有谁能使用得起。
“火枪暂时不考虑,但是火药必须要提上日程了,毕竟有这玩意就可以制造简易的炸弹了。”
陈诩沉吟一声,便已经将收集制造火药的材料提上了日程。
火药的制作,在前世他可是专门看过有关资料的,毕竟自己也是一个军迷。
他的记得这玩意主要是硝石、硫磺和木炭组成,而且最佳配比好像是75%的硝石、10%的硫磺、15%的木炭。
火药的灵魂是硝石,它相当于“固态氧气”,帮助燃烧;硫磺是常见的易燃物;木炭则让燃烧更和缓。
这三样东西木炭最容易获得,天然硝石主要分布在厕所、牲畜圈舍、盐湖、盐碱地、戈壁、沙漠、洞穴、河床沉积物等地。
当然在中世纪时,还有一种人工通过堆肥“种植”硝石的方法,主要是将粪便、草木灰混合后定期浇尿液,几个月后刮取表层硝土,听说产量还不低。
硫磺这玩意,在这个时代还被称为一种药材,不过源头是很容易找到的。
毕竟一些火山地区或地热活动频繁的区域都能采集到。
有了这些知识打底,剩下的就需要平时进行有意识的收集了。
下午的时候,村长李谷仓找到了陈诩,因为兵营的修建工作已经结束,他这是准备来给那些闲下来的青壮寻找其他的活计了。
看着村长一脸忐忑的模样,陈诩就想笑,“李叔,活计多的是,只要大家不怕累,我这里随时都有活干。”
李谷仓一听这话,脸上的皱纹顿时都笑出了菊花相。
“李叔,你让人上山多砍些木柴,然后运到村外兵营的西侧那块场地,然后再分一批人按照我给你的这个方法修建几个土窑,我们做一个木炭加工的作坊,这个活计养活二三十个人没有问题。”
说着陈诩画了一张草图,然后递给了李谷仓。
李谷仓听陈诩这么说,也是快速接过了纸图看了起来。
等将心中的疑问全部问清楚后,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对于李谷仓的办事能力,陈诩还是放心的,人家能在河谷村当几十年的村长,自然有他的本事。
处理完村长的事情,陈诩又想到了村里的刘木匠,这几天他一直在让刘木匠按照自己的方法制作竹子折扇。
现在工坊有了纸,只要他在这些折扇纸面上写些诗词雅句,哪怕是大冬天,这玩意也能火爆出圈。
毕竟有些人根本不是冲着这些东西的实际用途去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一些酸秀文人,大冬天还拿着一把扇子了。
“凭自己写的那些诗词雅句,以及开创先河的行书书法,估计都能卖脱销吧!”陈诩得意的一笑道。
毕竟有张允和纪远沧那几个老头经历,陈诩已经有了十足的信心。
“只是这种东西该卖什么价好呢?二两银子一把?还是五两一把?唉,真愁人啊!”
陈诩自我装逼地打趣了一句。
等他来到给刘木匠单独安排的工作间,发现这里已经制作好了几百把素扇。
打开几把看了一下质量,并没有什么问题。
于是便让人将这些东西全部运到了家里。
他打算让娘子在家里,亲眼见证一下他诗仙的名号。
将素扇展开铺在桌面,陈诩用毛笔蘸了蘸砚台上的墨汁,然后开始写道: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落款:清河陈诩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陈诩一口气写了50多首,直到手腕都有些酸痛,这才停下笔来。
而一旁的叶灵雪,此时就如一个震惊的木偶,没看到一篇诗词就震惊得了愣在原地。
原本以为夫君前几日所说的日产三五首的诗词是在吹牛,没想到夫君这一个时辰根本就停不下来。
“这都50多首了,这日产量也太大了吧?如果夫君是个女人,估计一次都能生是个孩子吧?”
叶灵雪在心中不断的腹诽。
陈诩停下来看到娘子愣在那里,于是说道:“娘子,快拿我的印章来,帮我在落款出打上防伪标记。这样就算别人想去模仿,也只能被当做赝品来对待。”
听夫君这么说,叶灵雪也是赶忙照做。
“夫君,你这折扇打算卖多少钱一把?”
所有折扇全部打上夫君的标记后,叶灵雪有些期待的问道。
“我的诗词加上我的书法,估计三五两一把还是有可能的,现在就看有人识不识货了!”
当着娘子的面,陈诩也没有把话说得太满,万一卖不出去,岂不是成了她打趣自己的借口?
陈诩是个人精,吹牛归吹牛,但是把柄不要留。
不过饶是这样,叶灵雪也被夫君所说出的价格给惊到了。
要知道就算三两银子,如果购买粗粮的话,那也能买到千斤之数了。
“嘻嘻,夫君简直比那话本里的摇钱树还要厉害呢,如果这些全卖掉,岂不是要有150两之多?”
想想这个数,叶灵雪就感觉有些不真实。
三天后,陈诩带着人驾驶者三辆牛去了镇上。
这次他是来售卖竹编、白纸以及手工折扇的。
来到坊市那条摆地摊街道,陈诩发现那片最好的位置竟然没有人,于是便直接将两辆竹制品停在那里。
留下了几人,陈诩则是让人驾着那批折扇和白纸的牛车,去了镇上一家最大的书铺—墨香斋。
虽说这书铺是镇上最大的一家,但面积也就只有几十平米,远没有自己想象的大。
不过书铺虽小,这里人却不少,甚至还有几个年轻人拿着毛笔站在一张桌旁正在抄书。
估计这些都是那些传说中的抄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