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不用,这两位是我们镖队的贵客。”
隔壁桌的几位镖师连忙开口解释身份。
赵三见状也不好多说什么,数了数人数转身走进厨房准备火锅。
火锅上桌,中年人等食材煮熟后率先品尝,确定没问题才夹给少年。
“少爷,这麻辣锅与我们平日所吃不同,您尽量少吃点。”
“好。”
少年从小锦衣玉食,并没将火锅放在心上。
但一口下肚,少年瞬间被火锅的混合味道震惊,这是他从没品尝过的美味,平静多年的味蕾得到了极大满足。
“等会问问这锅里到底加了什么。”
“是。”
厨房里,姜裕收回打量的目光。
“那个少年非富即贵,跟在身边的中年人类似管家。”
秦风道:“少爷,你觉不觉得那个中年人长得有些太白,而且他说话的声音多少带着尖利。”
姜裕还没开口,旁边的赵三突然恍然大悟。
“是太监!”
“太监?”
姜裕一怔,他只听说过,但还没见过太监,也不知道太监长什么样。
赵三解释道:“少爷,太监大多肤白面嫩,声音尖锐,而且仔细看他的胡子是贴上去的,只有太监才需要贴胡子。”
姜裕皱眉:“太监不是只在皇宫?怎么会跟着一个少年跑到陇阳郡,而且还和镖队一起?”
秦风摇了摇头:“少爷除了皇宫还有两处地方也有太监,一处是江南郡的荣亲王府,一处是皇陵。”
荣亲王,当今皇帝的亲叔叔,据说四十有二,不过他只在江南郡呆着,哪也不去,据说每日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如果他不是皇宫出来的,便只能是从荣亲王府出来,身边带着一个太监,身份地位绝对不会低。”
姜裕对少年的身份愈发好奇。
赵三读懂姜裕的言外之意,主动请缨打探消息。
走出厨房,赵三提着一坛果酒来到几个镖师面前坐下。
“这是我家掌柜已送给几位的。”
领头镖师抱拳道谢。
“多谢掌柜。”
赵子揭开红布倒出酒水,与几人边喝边聊。
酒喝三巡,几人脸上都有了醉意,赵三借机打探消息。
“我听几位的口音不是陇阳郡人士。”
“我们是从江南郡押镖过来的,坐在最前面的那两位贵人就是我们的金主,买了一大堆粮草让我们送到边关。”
醉醺醺的镖师开口回话。
“贵人?不知这身份有多贵?”
“你有所不知,这两位贵人来头不小,出手也极为阔绰,一路上的衣食住行都极为讲究,今天是第一次和我们一起吃饭。”
“吃个饭而已,能有什么讲究的,难道他们吃的是什么山珍海味?”
赵三故意装出不屑继续套话。
这副表情瞬间引来同桌几位镖师的认同。
这一路上他们可没少被这两位贵人折磨,天太热不走,风太大不走,雨太大也不走,心情不好同样不走。
原本从江南郡到龙阳郡,路程顺利仅需半月,但他们硬生生走了二十六七天,其中不乏领头镖师多次请求,否则还要多上几天。
……
“少爷,那汉子在套他们的话,看他走路的姿势应该出身军伍。”
中年人压低声音道。
少年点了点头:“吃的差不多了,可以见客了。”
中年人闻言立刻起身,来到厨房。
“姜掌柜,我家少爷想请您坐坐。”
“好。”
姜裕笑着点头,跟着中年人坐到少年面前。
“在下姜裕。”
“在下唐成化。”
“不知这火锅可符合唐兄的口味?”
“妙极,我从未吃过如此味道的食物,姜兄当真了不得。”
姜裕摆了摆手。
“只是一道菜肴而已,担不起如此称赞。”
唐成化认真道:“姜兄除了厨艺了得,本身也是诗词大家,昨日刚到陇阳郡,就听人诵读姜兄所作的《将进酒》。”
“实难想象,姜兄不过十几岁的年纪也便能做出如此名篇,倘若姜兄愿意,我可举荐前往国子监就读。”
好家伙,一开口就是举荐到国子监。
国子监是什么地方,全国最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堪比顶尖名校,而且想进去门槛重重,除了才学身份同样重要。
姜澜摇头拒绝:“不敢不敢,我一白身如何能进国子监求学。”
“有何不可,太祖皇帝创立国子监的初衷便是网络天下英才共兴我大魏王朝,时至今日,网络天下英才的石碑依旧立在国子监门口。”
“以姜兄的诗词造诣,胜过不知多少后沽名钓誉之辈。”
唐成化越是这么说,姜裕越国子监抗拒。
他只是一个穿越而来的文抄公,真去了英才云集国子监,只怕分分钟原形毕露。
见姜裕皱眉,唐成化意识到自己有些着急,连忙转变话题。
“实不相瞒,家父得知边关告急心急如焚,特命我筹措粮草后运往边关,不知姜兄可愿随我一道前往边关,看看我大魏王朝的好儿郎们!”
“令堂真乃忧国忧民,只是我脱不开身,不过我倒有一桩事想麻烦唐兄。”
听到姜裕开口,唐成化当即点头:“姜兄但说无妨。”
姜裕道:“我二叔原本已卸甲归田,如今相应征兵令重回边关,然一去近二十几天杳无音信,心中难免担忧,特此想休书一封,托唐兄教给我二叔。”
唐成化点头道:“这由何难,姜兄直管写信,告知我二叔的名字及所在,到了边关我想办法联系。”
“有劳唐兄。”
姜裕起身出了门,买来纸笔研墨写信。
姜裕写好信,又在信封上写下“二叔亲启”四字便交给唐成化。
唐成化并未伸手,站在一旁的中年人主动收下信。
“姜公子放心,只要你家二叔还活着,信一定会送到。”
“唐兄出生富贵不缺金银财宝,然送信之恩不能不表,我便送两句诗给唐兄。”
姜裕起笔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好!好一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也不知是多少大魏二郎的一大遗憾。”
唐成化接过信纸,只觉心中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