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少爷吩咐!”
众人齐声高呼。
“出发!”
姜裕翻身上马,马鞭一扬,胯下骏马扬蹄飞奔,宋有莲率领众人紧跟步伐。
陇阳郡与柳河郡相隔百里,正常脚程需要大半日才能抵达,但姜裕等人一路疾驰,仅用两个时辰便抵达了柳河郡郡城。
短暂休息补充物资后继续启程,成功赶在天黑前抵达距离柳河郡最远的磨石镇。
狭窄的村路两旁堆放着各种废弃石料,这些石料都是制作磨石的费料,磨石镇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早些年,磨石镇也曾辉煌过,作为边关通往柳河郡的重要补给营地,可惜年年征战男丁越来越少,如今整个小镇不过几十户人,还全是妇孺老幼,恐怕再过几年,整个磨石镇都将消失。”
宋有莲指着远处的点点亮光道。
“继续走吧。”
姜裕并不想打扰磨石镇的安宁,只是远远看了一眼便带着众人继续赶路。
绕过磨石镇,前方的植被愈发稀疏,脚下道路有黄土逐渐变为沙砾。
“少爷,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边塞范围,往前几百里全是这等荒芜之景。”
“宋老比我有经验,接下来由你带路。”
荒漠情况复杂,姜裕选择让宋有莲带路。
宋有莲摆手笑道:“少爷,论带路的功夫,还得是赵三。”
赵三抓紧缰绳,当仁不让的来到队伍最前方,迎着月光短暂眺望后,指着右前方道:“往这边走。”
众人纷纷跟在赵三背后,月光照耀下,人和马的影子越来越长,歪歪斜斜的铺在荒漠上。
两个时辰后已是深夜,荒漠的气温降到零度以下,远处视野也渐变得模糊,赵三见状当即拉住缰绳。
“少爷,不能再走了,再走下去很可能遇到危险。”
姜裕相信赵三的判断,回头看向众人道:“原地休整。”
赵三等人有着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带着众人找到一处背风坡,用缰绳将马匹围在一起,随后卸下行囊放在马肚下方,如此便能挡住吹来的寒风。
至于马匹完全不用担心,这点温度对它们造成不了任何影响。
姜澜双手枕在脑后,仰头看着满天星斗只觉得有些恍惚。
“少爷,我们此去边关很可能会被强行留下,少爷可有应对之法?”
姜裕挑眉道:“强行留下?”
宋有莲解释道:“边关本就兵力不足,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男丁,更何况咱们装备精良,一旦让那守城大将知道,定然不会轻易放我们离开。”
姜裕道:“那就打,只要打退鞑子让边关安宁,守城大将自然没理由强留我们。”
宋有莲闻言一怔。
他设想过姜裕有很多种说法,却唯独没料到他会这么做。
宋有莲皱眉道:“少爷不曾和鞑子对战,不知道他们的狡猾,更不知道他们的战斗力。”
“通常要两三个大魏王朝的汉子,才能彻底降服一个鞑子,倘若双方都有马,则需要三人三马才能彻底降服。”
姜裕平静道:“宋老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
宋有莲求教道:“请少爷为我解惑。”
“鞑子战斗力强且行动迅速,习惯进攻而忽略防守,倘若用他们的作战方式对付他们,会有什么效果?”
这个问题瞬间问住住了宋有莲,他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毕竟大魏王朝和大盛王朝对战的这些年里,一直偏向于防守,从未想过主动进攻,就连守城大将杜鸿飞也不例外。
姜裕继续道:“毫无防备的鞑子就像大魏边关一样,只能被动挨打。”
“太危险了,这实在太危险了,孤军深入有违谋略之道。”
宋有莲试图熄灭姜裕的想法,殊不知这是姜裕从历史中得到的经验。
一个名为大汉的王朝,一个名叫霍去病的冠军侯,率领一支小队孤军深入敌后,杀得匈奴人仰马翻。
姜裕要做的就是效仿霍去病,效仿他的孤军深入,效仿他的闪电战,给鞑子来一个猝不及防,让他们也试试挨打的滋味。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兵法兵法在于用兵之法,宋老,尽信书不如无书。”
姜裕笑着拍了拍宋有莲,随后闭目养神。
宋有莲还准备再劝劝,却隐约听见了姜裕的呼噜声,到了嘴边的话只能咽回肚中。
“少爷的想法太危险了,明日我一定要再劝劝。”
想着想着宋有莲也进入梦乡。
三个时辰后天光微亮,赵三等人的早早就醒了,此刻正在生火造饭。
“少爷醒了,水已经打好了,洗把脸就能吃饭。”
木桶里装的是从地下取出的地下水,手一摸顿时便让人清醒。
洗漱后众人围在一起吃早饭。
早饭吃的是汤面,一大锅食材乱炖,样子虽然不好,但味道着实不错。
吃饱喝足喂饱马,众人继续赶路。
转眼便是中午,毒辣辣的日头挂在天上,毫不留情的曝晒众人。
“不能脱衣服,这日头凶猛,没了衣服很容易被晒伤。”
见其中一个汉子想要脱衣散热,赵三连忙制止。
以往他们就吃过这种亏,白天脱衣散热,到了夜晚全身肿痛无法入眠。
好容易寻到一处阴凉地,众人立刻来到树下,将马匹拴好各司其职。
赵三等人负责挖土取水,壮汉等人则负责做饭。
午饭吃的是大锅饭,先将大米煮熟,随后食材乱炖加入调味,搅拌均匀便可。
午后的一个时辰内日头最为酷热,不宜赶路,众人便在树下暂时歇息。
“叮铃铃!”
远处突然传来熟悉的驼铃,赵三几人立刻翻身上马,壮汉等人也纷纷提刀戒备。
驼铃声越来越近,风沙中逐渐出现十几匹驮着货物的骆驼,正朝树下走来。
“少爷,是骆驼商队。”
赵三远远就看清了骆驼商队。
姜裕好奇道:“荒漠中还有商队?”
“少爷有所不知,这些骆驼商队都很有钱,而且随行都有护卫保护,等闲之辈根本近不了身,况且他们一趟货物贩卖便能获利几千两,自然甘愿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