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街面被白雾笼罩,直到阳光洒落,白雾才逐渐散开。
厨房内,陆羽正在传授柳小婉几人如何炒料。
“少爷,什么叫适量?”
赵三一脸不解的挠头。
姜裕笑道:“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但只要味道大差不差,大多数人都能接受,适量就是大众口味,如果还不明白,试几次就知道了。”
讲解完,姜裕让出位置,让每一个人都试着炒料。
姜裕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减轻自己的压力,也能训练众人,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就算落魄也不至于饿死。
柳小婉和秦风学得最快,试了两次就能炒出基本味道,其他人试了五六次才勉强掌握。
“少爷,外面那桌客人让我把这个交给您。”
小六走进厨房,递给姜裕一封信。
姜裕看着什么都没写的信封有些好奇。
“谁给的?”
小六转身,刚想只给姜裕看,却发现人已经不在了。
“奇怪,明明刚才还在,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了?”
姜裕撕开信封取出信纸。
“久闻公子大名,请在青山酒楼二楼雅间一会。”
“请我做客怎么连个名字也不留。”
姜裕不信什么久闻大名,青山镇上认识自己的都没几个,熟悉的更少。
“要不让我代替少爷去一探究竟?”
赵三自告奋勇。
秦风白了他一眼。
“人家指名道姓要见少爷,你去算怎么回事,我看你就是想白吃白喝。”
被戳穿心思,赵三却不以为然。
“白吃白喝怎么了,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那人连名字都不敢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我替少爷狠狠宰他一顿,也算出口恶气。”
“我是怕你损了少爷的名声。”
秦风淡淡道。
赵三如霜打的茄子低头不语,白吃白喝毫无负担,但如果因此让姜裕名声受损,他万死难辞其咎。
“没有这么严重,不过既然别人邀请了,那就去看看,下午秦风和赵三陪我一起去。”
姜裕笑着摆手,随后看向柳小婉。
“店铺有劳娘子照顾。”
柳小婉笑着点头。
“相公早去早回。”
姜裕点头,带上两人走出火锅店。
……
青山酒楼二楼雅间。
“你说他能来吗?毕竟我们连个名字都没有,如果他心生怀疑不来怎么办?”
“写信的时候我就和你说应当留个名号,你却说不用,如今后悔?晚了。”
嘟嘟嘟!
两人正说着,房门突然被人敲响,伙计推开门笑道:“两位,有客到。”
伙计侧身,姜裕三人走进房间。
两人见状笑着起身。
“见过姜公子。”
“不知二位如何称呼。”
“熊仁。”
“董大舒。”
黑衣男子叫熊仁,灰男人叫董大舒。
三人坐下,熊仁主动敬酒。
“姜公子年少有为,我二人心生敬仰,有意结交公子。”
姜裕摆手道:“两位是长者,大可不必如此。”
董大舒摇头。
“所谓达者为师,姜公子年纪轻轻便开了一家火锅店,每日更能赚取白银几十两,我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别说赚钱,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
姜裕顺势接话。
“所以两位请我来是请教如何赚钱?”
熊仁笑道:“是,但不全是,除了请教姜公子如何赚钱外,我们也给姜公子准备了一份薄礼。”
“好说好说,不过我是商贾,见钱眼开,这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饭,两位要做好掏钱的准备。”
“没问题,只要照公子说的能赚到钱,我二人甘愿付出。”
“不知二位打算做什么营生?”
姜裕没喝酒,接过秦风递过来的茶杯喝了一口。
“我二人对商贾之道一窍不通,还请姜公子指教。”
两人说的是实话,不只是他们,整个黄天教内就没几个精通商贾之道。
毕竟是大魏王朝士农工商阶级分明,商贾是社会末流,最被人看不起,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房郎中让他们拉龙姜裕加入黄天教,两人却打算先考验一番,看看能不能赚点银子。
姜裕皱眉,倒不是没点子,而是在衡量两人的身价,要给他们什么点子。
见姜裕沉默,两人对视一眼没有说话,心中却暗暗开始怀疑。
“难道说他只会开火锅店?”
“我这儿有条发财妙计,就看二位胆子够不够大。”
姜裕嘴角上扬,想到一个绝佳点子。
“洗耳恭听!”
两人连忙点头。
“两位可知,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会有差异。”
“以大米为例,青山镇内两文钱一斤,但郡城却只要一文钱一斤,如果两位将郡城米拉倒青山镇卖,每斤只赚半文钱,同样能赚不少。”
两人听完对视一眼,随后摇头道:“姜公子说的,我们了解,不过此法不可行,而且是走私之举,一旦被官府抓到是要掉头的。”
董大舒点头。
“姜公子或许不知道,两个月前郡城就抓过一批走私贩卖私盐的贩子,整整三十二人,无一例外全部斩首,尸体至今还挂在菜场。”
“那是贩卖私盐,你们只是卖米,大魏王朝对盐铁严加管控,大米却很少管制,况且只要买通城卫,出行并不是难事。”
姜裕之间也考虑过打差价赚钱,正是因为考虑到风险才没有行动,况且那时候的他并没有本钱。
正好有人送上门来求指教,姜裕便顺水推舟将点子教给两人,正好借他们之手看看朝廷的反应。
两人皱眉思索,片刻后依旧摇头。
“此法风险太高,不知姜公子可还有其他妙法?”
姜裕闻言沉思不语,两人心领神会,取出一张百两银票放在桌上。
“这张银票是我们给公子的薄礼,还望收下。”
姜裕看着银票笑了笑。
“两位有心了,既然如此,我就收下了。”
“赵三,把银票收了。”
“好嘞少爷。”
赵三笑眯眯地将银票揣进怀里。
“除了刚才所说,我又想到一法。”
收了钱自然要办事,姜裕脑子一转便想到了新点子。
“两位可曾注意到镇上的环境,街道旁的水道时常堵塞,官府有时会请人疏通,但效率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