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突然征兵,朝堂之上

换源:

  众人一直忙到午后才有时间休息。

“辛苦大家了,等会每人都能得到分红,赵三,去隔壁叫两桌饭菜。”

姜裕瘫坐在凳子上一动不想动,一上午他忙着炒料。

赵三拖着颤动的手来到隔壁酒楼,让他们做两桌上好的饭菜送到火锅店。

片刻后,众人围着桌子大快朵颐。

吃到一半马阳几人来访,手上都拿着书契。

“几位吃了没?没吃就坐下吃点。”

姜裕热情相邀。

三人笑着拒绝。

“我们都吃过了,姜兄慢慢吃。”

说完三人出门来到茶馆喝茶,等了片刻才返回火锅店。

此时姜裕几人已经吃完了饭,开始收拾。

“姜兄,这是我爹拟定的书契。”

姜裕看了一眼,确定无误后签字画押。

马阳之后,罗成峰、谢少安陆续递上书契。

姜裕一一签字画押。

“姜兄,不知这第一批酒何时送到?”

马阳迫不及待询问。

毕竟时间就是金钱,容不得半点浪费。

“只怕还要几日,马兄若是有空,可寻一处宽阔之地用作酿酒。租房的费用你我平分。”

青山镇酿出来的蒸馏酒都卖给了钱掌柜,突然终止合作难免会得罪人。

与其这般不如在郡城重新找地方酿酒,一来可大大节省时间,二来也方便不少。

“没问题,交给我便是,除了酿酒场地外,姜兄还有什么要求一并说出来,今天之内就能办妥。”

姜裕点头,随后又提了几个要求。

“姜兄,你的信。”

送走三人,唐浩拿着信封走来。

唐浩边走边打哈欠,从眼角的黑眼圈不难推断,昨晚定是一场恶战。

姜裕接过信封撕开,倒开后发现是二叔姜大山所写。

“阿裕,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在前往边关的路上了,朝廷突然发布征兵令,征调我等老兵返回前线。”

“之前的猜测成真了,边关压力颇大,北方蛮族军倾巢而下,说不定我这一去便再也不回,只可惜看不到你孩子出生了。”

“家中一切都已安排妥当,我给婉儿也写了封信,告知她家中钱财所放之地,你不必担心。”

姜裕心情沉重的放下信。

“唐兄,朝廷何时发布了征兵令?”

“征兵令?没听说”

“当!当!当!”

唐浩话还没说完,街上便传来敲锣打鼓声。

“朝廷颁布征兵令,征调青壮年前往前线,家中凡年满十六岁的男丁,必须出一人前往前线,不从者仗五十,今年赋税翻倍!”

“老兵前往前线,赏战甲一副,盘缠十两!”

类似这样的声音,在郡城的大街小巷不断的回荡,无数人都被吸引。

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不同。

年长者或担忧物或惊慌,年幼者无知嬉笑,不知此为何物。

“老秦老赵,你们怎么说?”

姜裕看着两人询问。

“少爷我不想去。”

赵三果断拒绝。

“我的本事不负当初,再上战场恐怕回不来。”

秦风道:“男儿就该保家卫国,不过我们现在是少爷的私军,少爷让我们去就去,少爷不让我们就不去。”

姜裕也很纠结,一方面他希望大魏王朝安定和平,这样才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这一切有所改变,起码不再有灾民出现。

“姜兄,何必杞人忧天,天塌了有个子高的顶着,朝堂上的老爷们都不急,你着急有什么用?”

“就算你把秦风他们全都送去边关又有什么用,顶多多杀几十个鞑子,王朝积贫积弱已久,不是你我这些升斗小民能够改变的。”

唐浩淡淡开口。

“唐兄,国在家才在,国破你我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

姜裕摇头。

以他对唐浩的了解,不至于说出这种话。

“姜兄觉得我会叛国?”

唐浩看出姜裕的疑惑,起身道:“我生是王朝人,死是王朝的鬼,但我信不过朝堂上的那些官老爷,与其靠他们不如靠自己。”

“姜兄,这些日子我赚的银子都用来招募私军了,每日敦促他们锻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杀鞑子。”

“那唐兄为何不练武?”

姜裕就知道自己没看错人。

“咳咳。”

唐浩咳嗽两声,一本正经道:“练武太苦,我天生吃不了苦。”

话罢两人相视一笑。

……

京都,京城。

太渊殿。

满朝文武躬身行礼,齐声高呼“吾皇万岁”。

“众爱卿平身。”

黄金铸造的九龙梯上传来声音。

“陛下,金玉关告急!”

身材魁梧、留着络腮胡的陆猛陆将军躬身开口。

“请陛下速拨粮草,征调男丁前往金玉关!”

“陛下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银两。”

户部尚书秦安捏着山羊胡摇头。

“金玉关是抵挡北方蛮族的重要关隘,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蛮族将一路南下劫掠我朝子民!”

陆猛阐明利害。

“陆将军说的在理,只是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银两,不如请将军自行筹备粮草。”

秦安淡淡回应。

陆猛额头青筋暴起,竭力压制心中怒火。

一旁负责记录的史官下意识后退,像这种情况,这半个月以来每天都在上演。

前两天陆猛才打了吏部的黄侍郎,虽然出手不重,但黄侍郎还是断了一条胳膊。

“陛下,臣虽然不懂打仗,但这些年来边关一直如此,依我看”

“姓秦的,你再敢多说半个字,信不信老子今天砍了你!”

森然话语一出,殿内瞬间噤若寒蝉,无情杀气笼罩令人不寒而栗。

陆猛拔出腰间佩剑,剑锋直指秦安。

秦安顿时有些慌了,吞了两口口水看向正前方的身影。

身影身高七尺,身穿墨绿色的一品朝服,静静站立如一株老松。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右丞相郑安奎。

似乎是察觉到气氛不对,郑安奎缓缓睁眼。

“国库没钱是事实,陆将军所说的边关告急也是事实,陛下都还没开口,你们着什么急。”

郑安奎话语一说,殿内气氛瞬间有所缓和,龙椅上的小皇帝也顺势开口。

“秦尚书、陆将军都不用急,此事朕自有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