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春分时间,宋辰自觉县城治理算是井井有条,便想去体察民情,实地看看偏远农村乡民的真实生活。
宋辰带着赵见,赴台家庄附近一处洪涝区丕庄乡里涝洼村走走看看。台谷城也想看看周边农家生活,遂一同前来。
该乡里地势低洼,比台家庄要低个十几米左右,夏季一遇大水,即会发生洪涝灾害,堪称整个峄县最贫穷的地方。
宋辰一行,在乡绅、秀才等的陪同下,随机走进一处农家。
这家农户总共有六口人,三代各有两人,一对老年夫妇随儿子儿媳生活,孙子辈儿女双全。
六人衣着朴素,皆为麻布。走进农家院子,水缸上沿缺口明显,显然已使用多年。家里最新的农具,那还是宋辰统一发放的新铁具。
院子不小,院中有地,种了韭菜、葱蒜、蔓菁等蔬菜。
走进堂屋,屋内除了简易搭建的桌子、凳子等,没有像样的家具。
宋辰踏入灶屋,揭开锅盖,想看看这家农户吃的是啥。
主食是颜色较深的高粱,一看就是掺杂了很多梁皮,口感粗糙、难以下咽。
吃的菜,除了院中种的蔬菜外,还有萝卜腌菜、荠菜叶菜。
灶台上有一盘有点发黑的黄豆,看起来像“老干妈”里面的豆豉,混杂着黑色的菜丝。
宋辰问这家老人:“老大爷,这是腌过的黄豆吗?这个菜是什么菜?”
老人家躬身回道:“大人好眼力,这就是腌制黄豆,又叫‘盐豆子’,那菜是芥菜叶。乡里人地里干活出汗多,吃点咸菜补补。这菜有滋味,也下饭。多吃饭,才有力气干活。不遭水灾的年月,粮食尚能勉强自给自足。一来水灾,最起码得挨饿三个月。水灾退去后,还得去山上抢野菜吃。”
“家里可有荤腥鸡鱼之类,每天吃这些蔬菜,营养不够啊!”宋辰关切的问道。
“回大人,春节时存了一些腊肉。前阵子小孙子生病,什么也不想吃。我看他嘴刁,老不吃饭也不行,就把腊肉全做给孙子孙女吃了。您别说,吃了肉,小孙子的病很快就好了。老朽今年六十有二,吃肉也没用了,让小孩子解解馋。”老人家回道。
宋辰听罢,心里不是滋味,小孩子不是生病,估计就是营养不良啊。
“老人家,我看你家连个鸡鸭都没有,我带来了两只小母鸡,给你们,这样每天还能吃些鸡蛋。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可不能缺了。”宋辰命赵见将母鸡送与老人家。
“这还有一百文,不多,也够你们家用几天的,也请收下。”宋辰拿出一百文慰问金交于老人家。
老人家感激不尽:“大人,你真是我们的父母官!我们也算自给自足,这一百文足够我们用半个月了。这母鸡也是及时雨,我们种地的,一直都想买母鸡,可是买不起啊。”
文国一只能产蛋的母鸡大约需要五十文,对普通种地的百姓来说,也不是一笔小钱。
台谷城看宋辰慰问财物不少,也主动慷慨解囊:“老人家,我这也有五十文,请您收下。另外,这十斤红枣,乃台家庄特产,也请您家品尝。”
老人家一家都跪了下来,对宋辰一行人感激不尽。
宋辰将老人家扶起,问道:“此地地势低洼,何不搬到高处去居住,这样大雨来袭时候,也不用怕涝灾了。”
“大人有所不知,我们世世代代在此居住,祖坟、祠堂都在这里,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离开此地啊。”
老人家一边抹眼泪,一边继续感谢着宋辰。
“地势低洼,如何预防涝灾,确实是个难题,待我们回去合计合计,看看怎么为百姓们排忧解难。”
出来就有收获,宋辰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身为父母官,为民解忧也是职责所在。
走出这家农户,宋辰一行又走访了十户人家。整整一天都是在乡里走访,午餐也仅仅是垫了点干粮。
晚上,因此地距离县城较远,台谷城便邀请宋辰去台家庄小住。
去台家庄的路上,宋辰说道:“没想到,咱们峄县还有如此穷困的地方。第一家三代同堂的老人家,这户还算是情况比较好的。还有家里三口人共同用一条长裈的,谁出门谁就穿。还有家里天天吃野菜,吃豆渣的。现在看村里吃豆渣的反倒是好人家,最起码还有豆子去榨油。”
长裈即是长裤,及膝或及踝,宽松束腰,男女皆穿,农民、挑夫多着此款裤子。
“大人说的是啊,我也未曾了解过,距离台家庄如此近的地方,竟有这么困难苦穷的乡民。”台谷城久居大庄之中,自然也难以见到民间疾苦。
“百姓谁不爱好官,好官肯定得为百姓做好事。本以为峄县已被我治理得不错了,现在看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宋辰感慨道。
“这地势问题孰难解决,修筑防洪坝也不现实,需耗费太多人力物力。”赵见也觉得此地穷困原因,主要还是地势的限制。
“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定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宋辰觉此事,还得众议商量。
翌日一早,宋辰便请台谷城带自己去,台家庄里的龙王庙拜他一拜。
“大人,这龙王庙极为灵验,台家庄其实地势也不高,但每到洪水时节,总是能逢凶化吉。庄民都说,是龙王保佑,故这龙王庙连年来香火鼎盛。”台谷城介绍道。
“愿龙王保佑台家庄,也保佑丕庄,愿神明体恤民间疾苦……”宋辰虔诚而拜,心中希望涝洼区也得到护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