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画

换源:

  背远路WM军驻地,运输直升机在刺眼的阳光下向右旋转一周,以尾部螺旋桨向前的姿态在营地正中降落。

运输直升机的后舱门打开,头戴隔音耳罩,身着淡蓝色衬衫,黑色西装裤的学者一个接一个从机舱里走下来。

舱门左右前方,有两组战士分别结成两个中型雪花阵型警戒。再往外一些的地方,三辆军用步战车背靠背结成Y字形,Y字的三个缺口分别站着三朵小型“雪花”。小雪花阵型之间的夹角,都放着军用电池和共振投放机。

随着学者们走得更远一些,他们发现由3量步战车,3个小型“雪花”,3台共振投放机组成的防御阵列,实际上环绕了整个着陆场一周。半空中五架武装直升机在不同位置盘旋。更远一些的地方,无人机被距离缩略成灰白色的点,组成一个罩住着陆场的半球。

“为了防御敌人的全角度攻击,我们真是.....咳咳.....”走在学者队伍里的夏立君刚想开口对身边的同事说点什么,立刻被军用运输机排出的浓烈废气呛的喘不过气来,连连咳嗽。同事向前挥了挥手,他们不再交谈,径直走到一个类似机库的建筑里面。

外边阳光刺眼,机库里又太黑,眼睛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夏立君他们几乎是在没有视觉的情况下摘掉耳罩,递到旁边不知道在哪里的战士手里。随着模糊的视线变清晰,他看见在4个小雪花阵型的拱卫下,杨卫国,秦建军和李业村走上前来,立定敬上军礼,随后和学者们一一握手。

“为了防御全角度攻击,我们真的是不遗余力啊,难怪大洋那边的同事老是说,这样的仗只有WM才打得起。”夏立君一边握手一边和秦建军说。

秦建军笑了笑,随即问道:“夏院士,您应该不是空着手来的吧?”

“当然,我带来了‘农夫’量子特性和脑活动相关性的实验成果,这次要在你们面前重现这一实验,怎么样,这份见面礼够不够规格啊?”

“当然。”

一番寒暄过后,三位军长带着学者团走进机库内部的一个宽阔下坡道,这里光线更加幽暗些,沿路每隔200米,两边会出现6名战士组成的小雪花阵。共振投放机放在雪花阵中间,指示灯的橘色光芒映在黝黑的枪管上,就像蜡烛上的火苗。随着人群脚步向前,视角中的火苗滑过枪管消失了,接着又在前方下一个枪管上出现。

作为WM实验量子物理的领军人物之一,夏立君对光点的出现与消失很是敏感,这段下坡道很长,光点持续在枪管上出现又消失,让他由想到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也许这就是量子在宏观尺度的形式,夏院士这样想着。虽然他知道在前沿的圈量子引力理论已经把量子力学的最小尺度推演到普朗克长度以下,这个尺度下,再进行观测理论上被观测粒子会形成黑洞,人类可能永远也观测不到它。但还会有别的办法的,会有别的办法的,我们会看到那是什么,我们会真的看到,而不只是从数学和逻辑上推演他的存在。这光点也许就是.

“这是共振枪,规格上属于单兵自卫武器,共振物理研究所那边提供的原型机,装备研发部进行了改进,是我们主要的热兵器。”杨卫国打断了夏立君的幻想,夏立君猛一转头,发现杨卫国正用一种警觉的眼神盯他。也是,注视军方还没有公开的武器这么久是很不合适的。一番抱歉之后,他看向前方,发现自己出神时已经落在人群最后边,前面的学者团刚好勾勒出当今科学的现状。

左边,研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学者只有一位,后边跟着2位搞实验量子物理研究的院士,如果算上自己,量子力学这边一共4个人。

右边是5位研究弦论的学者。作为一种从数学推导出来的纯理论,弦论的最新版本以M理论为先锋,弦也不再是理论中的唯一主角,同样重要的概念还有膜。由于从理论上解释了很多现象,弦论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右边这队都是研究弦论的少壮派。左右两队人中间自觉保持着一米左右的空隙,就像两种理论目前水火不容的学术格局一样。但从人数上可以看出,在理论物理的“圈弦之争”中,圈量子引力的没落即使在这么几个人的尺度上也显而易见。

两队人中间还有3个人,他们夹在中间,像是维系左右两岸的绳索。离夏立君较近的是着力于从全息理论入手研究大统一理论的石宇。他是秦建军建议请来的。要找到突破科技圈禁的方法,肯定要请前沿物理学家,可每次请前沿物理学家讨论,圈量子物理派和弦论派最后都会吵得不可开交。后来秦建军专门找物理学教授请教之后,决定从大统一理论研究所找个人来,照那个教授的话说,这是让两边能好好把话说完最好的方法。

再往前是哲学家邹东明和社会学家钱维畴,这两个人是杨卫国建议与会的,司令部在阅读完两人的报告后同意他们参会。

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学者队伍走到一处钢筋混凝土大门前,在摄像头逐一确认过身份后,大门缓缓滑开露出里面的一个房间和另一扇大门。所有人进入房间,大门缓缓关上,接着是机械锁锁紧的声音和共振板启动的低鸣。

他们来到第二扇大门后面,4个战士和4名背着画夹的美术院学生等候在这里,还有一些助理研究员已经穿上白大褂站在几个箱子旁边。

杨卫国绕到所有人前面,转身面对着大家说:“各位,在今天开会之前,我们一起看看夏立君院士为我们做的再现实验,这个实验将证明农夫量子特性与脑活动的一些关联。接下来交给夏院士。”

夏立君走到场地中央说:“我是WM科学院,量子物理实验研究所的夏立君。今天到场的都是领域内WM的顶尖人物,很有幸和各位一起合作讨论。这个实验本身并不复杂,不过他证明和旁证的东西相信会十分有用,那我们开始吧。”说罢,他对那几个助理研究员挥了挥手。

先箱子里的设备一个接的一个取出,共振隔离区里一个房间被清空,里面放了一个雕塑转台。

这时3个美术院学生被请到另一个房间去。剩下的人看着一个美术院雕刻系的学生用粘土在转台上做了四个圆球,放在一个写生台上。助理研究员又放进来三把椅子,和三个摄像机。椅子之间距离都不近,摄像机则正对着椅子拍摄。然后,4个粘土球被从写生台拿走,放进一个纸箱子里抬出去。屋里的人被叫到另一个房间里,这个屋里有几块屏幕分别显示三台摄像机的画面。

夏立君走到屏幕旁边对众人说:“下面我要让不知道屋里发生过什么的3个学生,给写生台位置的农夫画速写。”

“什么?”

“居然是画画?”

“可那里什么也没有啊!”

学者团一阵惊讶。

“那怎么啦,你们不要这个样子,农夫一直以来都是靠肉眼观测,能直接显示农夫形状的设备还在研制中,而且就算制造出来对这个实验来说也没意义,用绘画的方式最能体现农夫的量子特性与脑活动的关联。你们怎么啦?这几个学生画速写还是很不错的,而且画得又快又准!”

“你到这个地方来,就让我们看美术生画画?”

“是啊,这未免也....”

质疑的声音还没平息。

“各位,各位,听我说,你们还记得量子特性的一些基本特点是什么吗?”夏立君大声说。

屋里很快安静了。

屏幕上显示,刚才布置过的房间门开了,三个美术生走进来,坐在椅子上,对空无一物的写生台开始画画。

随后,助理研究员通过扬声器发出指示,要求三个美术生,将画用一大块儿布遮盖好,在确保不被彼此看见的情况下先后离开房间,将盖住的画交到监控室,再回到一开始呆的房间。

三幅画拿到学者团面前,第一幅画上是一个苹果,一个石膏球,一个橘子,一个鸡蛋。

第二幅画上,是4个像软黄油一样,软化的钟表,一看就知道这是达利那副名画《记忆的永恒》的一部分。

第三幅画,是用铅笔模仿印象派笔触画出来的,从夜空上扭结的流云和星星的位置来看,这是梵高《星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只展示了4颗星星。

“我们已经知道,农夫会模拟成型人类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这里我们运用这一点,先进行创造和安置4个球形的行为活动,在农夫中留下成形物。之后,三个美术生作为三个独立观察者,观察并绘制他们看到的农夫形状。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观察者绘制的观察结果有所不同。但这些结果都与他们的生活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有关。画出第一张的学生,近期在教小学生素描静物,画出第二张的学生,在研究超现实主义绘画。画出第三张的学生,则是专攻印象派艺术。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律,量子态被观察时它的波函数会坍缩成一个确定值,而这个确定值是因何而确定的,量子力学尚无定论,对于这一课题,冯诺依曼提出过‘意识说’,认为坍缩的原因是源于意识的观察。”

夏立君用手分别指了指这三张画,说:“但从这三张画上来看,三个独立的意识进行观察时,农夫的波函数坍缩了,但坍缩成三个不同的结果,而且这三个结果在三个观察者眼中都成立。我由此推断,既然农夫可以展示出3种不同的坍缩态,那么组成他的基本单位要么处在速度高于人眼视觉帧的高速运动中,要么农夫是一种多维度物体,他的坍缩态在三维世界可以表现出多个。我们接下来用红外热成像仪对那块儿农夫进行测量,如果组成农夫的基本单位处在高速运动中那里应该温度很高。”

研究助理拿着热成像仪进入房间,夏立君又打开一个屏幕,热成像仪的画面显示在上面,静物台上是和房间墙壁、地板一样的绿色,甚至连一个形状都没有显示出来,在热成像仪上那里空无一物。随后研究助理带仪器推出了房间。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夏立君说“我们现在在那个位置加一点东西再挪走它。”

雕刻系的学生再次进来,用粘土在转台上做出个圆锥,放在静物台上一会儿,之后带着圆锥离开。

过了几分钟,美术院的3个学生进场,绘制静物台上农夫的速写。

很快,三张画送到监控室。这三张画和之前的略有不同,水果静物旁边多了一个茶杯,茶杯下小上大,与圆锥的形状相反。《永恒的记忆》多出了一片原作中的山脉,这片山脉与圆锥明显有很大差异,梵高的《星空》这次变化最为特别,星星间多出了一个航天器,这个航天器是横向飞行的,如果他是因为圆锥而出现,那么这个东西在三号美术学生的画中旋转了90度。

这个变化把夏立君也吓了一跳,他拿起有线对讲:“给我接绘画三号,是我,夏立君,你上次不是看到了星空中的那颗树吗?怎么这次变成了,变成了太空舱?”

对讲里传来学生的声音:“哦,老师抱歉,我最近看过我们载人航天发射的新闻,估计是因为这个吧.....”

夏立君放下对讲,脸色有些尴尬的转向众人说:“嗯.....抱歉,我要求过参与试验的人,要尽可能少接触新闻什么的,可这些孩子回家就看手机,哪儿管得了啊。”随后他又像是据理力争一样“不过,上次这个孩子的画上确实多出了《星空》中的那棵树,这次多出一个太空舱其实并不影响实验结果。”

夏立君神色正经起来继续说:“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同一事件造成的农夫成形物,会在不同观察者眼中呈现出不同的坍缩态,这些不同坍缩态,除了可以同时存在外,还可以根据观察者的意识而做任意改变。”

杨卫国这时候插话了:“那如果会因观察者意识而改变,会有多大程度的改变?会改变到离原本的成形物天差地别吗?”

夏立君脸上绽出一点笑容:“天差地别不会,但会有些更有意思的事情。”

他拿起有线对讲,让三号学生单独进场对静物台上的农夫进行素描。

监控室里摄像机看不到三号学生的画板正面,所有人安静地看着这个学生,大约过了20分钟,学生突然把画纸从画板上撕掉了,然后重新钉上去一张白纸继续画。40分钟后,完成的农夫素描被送到监控室。

这次所有人更加吃惊。

这是一幅写实水准极高的太空图景素描。画上一个WM的载人航天器,在四颗行星之间航行,航天器太阳能帆板上的反光,在明暗处理中显得十分耀眼。四颗行星大小远近各不相同,背阳面都隐藏在阴影中,一颗还有行星环,从星球表面的纹路上看他应该是木星。

就在屋里的人围在这幅画旁边的时候,三号学生被夏立君叫了进来。夏立君对他说:“你画的时候这个航天器应该在动吧?”

“是的老师。”

“那你能把它运动的轨迹在画上标出来吗?”

美术生拿起一支红色铅笔,在黑色的素描宇宙背景上,划出一道弯曲的线,这条线在经过“木星”轨道时因引力而弯曲,逐渐靠近木星,就像真的被引力捕获,留下一段弯曲的红线后,铅笔以一个更快的速度向木星相反方向越来越快地画出去,一直飞到画面外,随后从画纸之外回到红线开始时的位置。

“就是这样,开始它动得挺慢,后来越来越快,我只好趁它转一圈回到这里时先把它画完再画其他星星。”

与会的学者们知道,这条代表航天器轨道的红线,刚刚在画中的木星旁完成了一次引力助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