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修、积累、感悟与分享之中,慧竹的修为,如同水涨船高一般,稳步地提升着。
金仙初期圆满……
金仙中期……
金仙后期……
终于,在又一个漫长的元会过去之后,慧竹的修为,水到渠成地抵达了金仙境界的巅峰!
此刻的他,法力之雄浑,元神之凝练,肉身之强悍,都达到了金仙所能达到的极致!距离那传说中的太乙金仙境界,只剩下最后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只要自己愿意,只要对那更高层次的大道法则再多一分领悟,便能立刻引动天地共鸣,凝聚太乙道果!
太乙之境,触手可及!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慧竹遇到了他修行以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瓶颈。
金仙巅峰,与太乙金仙之间,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则却是一道巨大的鸿沟,一道从“术”到“道”的根本性跨越。
金仙,虽能初步感知和引动天地法则,但更多的是“知其然”,是运用法则的表象。而太乙金仙,则需要开始真正地“知其所以然”,要深入理解法则的本质,甚至要开始尝试将不同的法则进行初步的融合与贯通,凝聚出属于自己的“太乙道意”,达到“万法归一”的初步境界。
这涉及到对时间、空间、因果、轮回等更为深奥、更为抽象的大道法则的理解。
慧竹的悟性虽然逆天,但在面对这些真正触及天地本源的玄奥法则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吃力。
他可以很快地理解准提师尊讲解的关于太乙境界的种种玄妙,甚至能够举一反三,推演出一些精妙的变化。但是,理解归理解,真正要将其融入自身,化为己有,凝聚成那独一无二的“太乙道意”,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壁障,怎么也无法突破。
他尝试着参悟时间法则。他静坐于菩提树下,观日升月落,草木枯荣,试图从中捕捉时间流逝的轨迹。他甚至神游物外,去感受那虚无缥缈的时间长河的奔腾,但所见所感,依旧是模糊一片,难以把握其真谛。时间,仿佛是最不可捉摸的幽灵,任你智慧通天,也难以抓住它的衣角。
他尝试着参悟空间法则。他研究师尊赐下的挪移玉符,分析须弥山的守护禁制,甚至去回忆那三头魔蛛巢穴附近的空间波动。他能够理解空间折叠、挪移的原理,甚至能够施展一些简单的空间小挪移神通。但是,要将空间法则的理解,提升到足以支撑太乙道果凝聚的深度,却始终差了那么一点火候。空间,如同无垠的画卷,他能看到表面的色彩,却难以洞悉其内在的结构与层次。
他还尝试着将自身最为擅长的木行生机大道,与西方教义中的“寂灭”、“涅槃”理念相结合,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生与死,创造与毁灭,这本身就蕴含着极高的道韵。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与转化,其间的玄妙,又岂是那么容易勘破的?
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
慧竹发现,自己那引以为傲的逆天悟性,在冲击太乙金仙这道关卡面前,似乎……第一次显得有些不够用了。
并非是悟性消失了,而是太乙境界所涉及的大道法则,太过深邃浩瀚,已经超出了单纯依靠“聪明”就能解决的范畴。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机缘的触动,更需要对自身道路的深刻明悟和那临门一脚的“顿悟”。
这是慧竹修行以来,第一次遇到如此明显的,来自于境界理解本身的瓶颈。
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焦躁,经历了千万年的打磨,他的道心早已坚如磐石。但他心中也确实产生了一丝困惑和……轻微的急切。
并非是急于求成,而是他知道,西方教需要他尽快成长起来。师尊师伯对他寄予厚望,整个西方教的未来,隐隐系于他一身。他不能,也不愿,长时间地停滞在这个瓶颈之前。
他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方向出了问题?还是积累仍然不够?或者,是缺少了某种关键的契机?
他将自己的困惑,再次向准提和接引两位圣人请教。
准提和接引看着眼前这个眉头微蹙,陷入沉思的得意弟子,眼中并无意外。
他们知道,太乙金仙这一关,本就非比寻常。悟性固然重要,但心境、积累、机缘,缺一不可。慧竹能够凭借悟性一路高歌猛进到金仙巅峰,已经堪称奇迹。在太乙关卡前遇到瓶颈,反而是正常的。
“慧竹,不必心急。”准提温和地开口,“太乙之境,重在一个‘一’字,万法归一,万象合一,自身与大道合一。此‘一’,非强求可得,需水到渠成。”
他看着慧竹,继续说道:“你悟性虽高,于法则理解一点即通。然则,见多识广,有时反成障碍。你所学驳杂,木行、生机、金刚、菩提、星辰、寂灭……种种道意皆有涉猎,却未能真正将其拧成一股绳,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独一无二的‘太乙核心’。”
准提的话,如同暮鼓晨钟,敲在了慧竹的心头。
是啊!他因为悟性太好,学什么都快,反而涉猎了太多的东西。木行是他的本源,西方教义是他的根基,星辰精铁、上古残篇、金色血液等等机缘又让他接触了其他道意。这些东西,单独看来都很有用,也都让他受益匪浅。但是,当要将它们融为一体,凝聚成那唯一的“太乙道意”时,反而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找不到那个统御一切的核心!
就像手里有无数上好的材料,却不知道该如何将它们完美地组合起来,建造一座坚固而华美的宫殿。
“那……弟子该如何是好?”慧竹虚心求教。
此时,一直沉默的接引圣人,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依旧带着悲悯,却仿佛蕴含着洞悉一切的智慧:
“慧竹,你观这西方大地。”
他伸出手指,指向须弥山外那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
“此地,灵气稀薄,生机匮乏,万物凋零,可谓‘苦’。”
“然,于此苦境之中,亦有顽石屹立,沙草扎根,生灵挣扎,于寂灭之中,孕育微弱生机,此乃‘韧’。”
“你之跟脚,为后天苦竹,生于苦寒,却坚韧不拔,此与西方之道,暗合。”
“你之悟性,能于万法之中,洞悉真意,此为‘慧’。”
“你之心性,历经磨难,却向善慈悲,此为‘德’。”
“苦、韧、慧、德……”接引的声音缓慢而清晰,“此四者,或许便是你自身道途的根基。太乙之道,不必强求与时间空间契合,亦不必拘泥于生灭之辩。何不尝试,从自身出发,将这四者,融为你之‘太乙核心’?”
“以苦为基,体悟众生之苦,发渡厄宏愿;以韧为骨,立不坏道心,任磨难摧折;以慧为用,破万法虚妄,照见本真;以德为向,行慈悲之事,积无量功德……”
“将你之苦竹本源,与我西方教义,与你自身悟性,与你所行之道,彻底熔于一炉!或许,那便是属于你慧竹的,独一无二的太乙之路!”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