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收到举报后,立刻对贾政的几个核心亲信展开秘密调查。他们派出了最精锐的御史,乔装打扮,深入京城内外,暗中走访与这些亲信有过来往的商贾、官员和百姓。他们会突击检查这些亲信的府邸,查抄他们的账本和书信。这些亲信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御史台抓了个正着。他们曾经以为自己的贪腐行为做得天衣无缝,却没想到贾瑄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在御史台的严密审讯下,这些亲信很快便招供了他们的罪行,并为了自保,供出了更多关于贾政的秘密。
贾政对此毫不知情。他每日在家中唉声叹气,抱怨贾瑄的“狠毒”,抱怨贾宝玉的“不争气”。他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官场,便能安享晚年,远离是非。他甚至还在家中摆出一副“被奸人所害”的姿态,试图赢得同情。他会召集贾府的旁支亲属,向他们哭诉自己的“冤屈”,声称自己是为贾府尽忠,却被小人所害。他却不知道,一张巨大的政治罗网,正在悄然向他靠近,而且这张网的编织者,正是他最痛恨的贾瑄。当他听到亲信被查的消息时,他只是感到一丝不安,却并未将其与自己联系起来。他认为这些亲信只是小喽啰,不会牵连到自己,更不会影响到他这个曾经的礼部侍郎。他甚至还想通过自己的关系,去打探消息,去疏通关系,试图保住这些亲信,却不知,他的每一次举动,都只会让他陷得更深。
贾政亲信被查的消息,很快在京城官场传开。虽然表面上只针对亲信,但许多人都隐约感觉到,这背后可能牵扯到贾政。一些与贾政有过来往的官员开始感到不安,他们纷纷开始刻意疏远贾政,生怕受到牵连。他们不再登门拜访,不再与贾政私下往来,甚至在朝堂上也会刻意避开贾政的目光。京城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官场上人人自危,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那些曾经依附贾政的势力,也开始动摇,他们纷纷观望,等待着最终的结果。贾政的政治危机,已然初现端倪。
贾瑄知道,仅仅查办贾政的亲信还不足以彻底击垮他。贾政骨子里那份自诩的“清流”和“儒雅”让他拥有极强的心理防线,他会把所有责任推给下属,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贾瑄要做的,是让贾政在朝堂上,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其无能和敷衍塞责的本质,彻底撕下他那层伪善的面具。他决定重提贾政多年前负责的某个旧案,以此为切入点,巧设陷阱。
贾瑄精心挑选了一个多年前由贾政负责的赈灾工程。这个工程当时被贾政吹嘘为“仁政”,甚至还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表面上,工程进展顺利,赈灾款项也按时发放,一切都显得光鲜亮丽。然而,贾瑄的探子深入调查后发现,实则内里有巨大的猫腻。赈灾款项被层层克扣,工程质量偷工减料,许多灾民并未得到有效救助,甚至有人因此丧命。贾政作为主要负责人,虽然没有直接贪污,但他却默许了下属的这些行为,甚至亲自签字批准了一些不合理的开支,为贾府的关联商队开绿灯,让他们从中牟取暴利。贾瑄掌握了所有细节,包括贾政亲笔批示的文书、灾民的死亡记录、以及那些被克扣的款项流向。
在一次重要的朝议上,皇帝召集文武百官,讨论当前的民生问题。贾瑄看准时机,主动提出要对一些历史上的“仁政”工程进行复查,以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他语气平静,却字字珠玑,仿佛只是在探讨学问。他巧妙地引导话题,将矛头指向贾政曾经负责的那个赈灾工程。
“陛下,臣以为,为政者当以民为本,尤重赈灾济民之务。”贾瑄的声音在金銮殿上回荡,清晰而有力,“臣近日翻阅旧档,发现多年前,贾侍郎曾负责某地赈灾工程,当时声名远播,被誉为仁政。然臣近日听闻民间偶有微词,恐有不实之处。为求真相,臣斗胆请陛下明察。”
贾政在朝堂上听到贾瑄提及这个旧案,心中猛地一沉。他没想到贾瑄竟然会旧事重提。他知道这个工程虽然表面光鲜,但内里却有不少猫腻。他试图敷衍塞责,或是将责任推给下属。他立刻站出来,拱手道:“回禀陛下,此乃多年前旧案,下官已记不清细节。当时皆由下属负责,下官只负责统筹大局。想必是民间谣言,不足为信。”他以为这样便能蒙混过关,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然而,贾瑄却步步紧逼,他眼神锐利,直视贾政。他会提出更具体的细节,这些细节只有深入了解内幕的人才能提出。
“贾老爷此言差矣。”贾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臣所言并非谣言。臣听闻,当年该地赈灾款项,有一笔巨额银两,本应用于购买冬衣,却最终流向不明。不知贾老爷可否解释,这笔款项最终去了何处?”
贾政被贾瑄问得哑口无言,冷汗直流。他根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真正关心过这些事情,只是敷衍了事,将权力下放给亲信,自己则坐享其成。他支支吾吾,试图转移话题,或是将责任推给已经入狱的亲信。
贾瑄却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继续追问:“此外,臣还听闻,当年该工程所用木材,皆为劣质之品,导致工程竣工不久便有坍塌之险。贾老爷作为主事者,难道对此也一无所知吗?这可是关乎灾民性命的大事!”
贾政的脸色煞白,他感到自己的伪善面具正在一点点被撕裂。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清流”名声,在贾瑄的步步紧逼下,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他无法反驳,也无法逃避。
皇帝看到贾瑄和贾政的对峙,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对贾政的敷衍和无能感到不满。他知道贾瑄绝非无的放矢,他手中的证据必定确凿无疑。他当即下旨,命御史台和刑部,对贾政曾经负责的这个赈灾工程进行彻查。
“贾政,朕念你多年为官不易,本不欲深究。然今日镇国侯所言,字字关乎民生,朕不能不察。”皇帝的声音威严而冷酷,“御史台,刑部,立刻对贾政当年负责的赈灾工程进行彻查,务必查清所有细节,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这无疑是对贾政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贾政在朝堂上的伪善面具,在贾瑄的巧设陷阱下,被彻底撕裂。他的无能和敷衍,暴露在所有朝臣面前。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岌岌可危。
皇帝的一纸彻查圣旨,如同晴天霹雳,彻底将贾政从他自欺欺人的“清流”美梦中惊醒。御史台和刑部奉旨,对贾政曾经负责的赈灾工程展开了雷霆般的调查。贾瑄的人也暗中配合,提供更多确凿的证据和线索,确保调查的深入和公正。
调查很快便发现,这个所谓的“仁政”工程,实际上是一桩巨大的贪腐案,涉及金额巨大,牵连甚广。赈灾款项被层层克扣,劣质材料被大量使用,工程质量堪忧,甚至有灾民因未能及时得到救助而丧命。贾政作为主要负责人,虽然没有直接贪污,但其玩忽职守、默许下属贪污、甚至亲自签字批准不合理开支的行为,都构成了严重的罪行。他的“清廉”面具被彻底撕下,露出了其背后对权力的纵容和对家族利益的维护。
随着调查的深入,贾政的丑闻开始在京城官场和民间迅速发酵。曾经被他蒙蔽的百姓,得知真相后,纷纷表示愤怒。他们聚集在京城府衙门口,高声控诉贾政的罪行,要求严惩不贷。京城士林也对贾政的伪善面目感到不齿。那些曾经追捧他的儒生,如今纷纷撰文批判,认为他玷污了儒家清名。贾政的“清流”名声,在这一刻彻底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伪君子”、“贪官帮凶”的骂名。他的名声,比贾赦的“贪婪”更加令人唾弃,因为他披着道德的外衣,却行着不义之事。
贾政感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岌岌可危,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他开始四处求援,如同一个溺水之人,拼命抓住任何一根稻草。他亲自登门拜访曾经的同僚、门生,希望他们能为自己说情,或是提供帮助。他甚至会放下身段,向一些他曾经瞧不起的官员求助,语气中带着一丝卑微和哀求。他会哭诉自己的“冤屈”,抱怨贾瑄的“迫害”,声称自己是为贾府尽忠,却被小人所害。
然而,昔日那些与贾政交好的盟友,如今都避之不及。他们深知贾瑄的强大和皇帝的态度,无人愿意为贾政这个烫手山芋出头。他们会以各种理由推脱,或是态度敷衍。有些甚至直接闭门不见,生怕与贾政沾上关系。他们知道,一旦与贾政扯上关系,便会引火烧身,甚至断送自己的前程。贾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背叛,他曾经引以为傲的人脉,在这一刻变得如此脆弱。
贾府内部,王夫人和贾赦也对贾政的处境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自保。王夫人会劝贾政“想开些”,语气中带着一丝敷衍和无奈。她更多地关心贾宝玉的疯癫和贾府的经济危机,对贾政的政治命运已不再抱有希望。贾赦则会冷嘲热讽,抱怨贾政的“清高”最终连累了贾府,让他自己也陷入了危险之中。他会说:“大哥,你平日里不是自诩清廉吗?如今怎么也落得如此下场?我看你就是自作自受!”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支持贾政,而是各自盘算着如何自保,如何从贾府的残余中捞取更多利益。贾政在家族中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的权威和地位正在一点点地瓦解。他感到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他的政治危机,已是无法挽回。
贾政的政治危机日益加剧,他的伪善面具在御史台的调查下被层层剥开。然而,贾瑄并不满足于此。他要彻底摧毁贾政在士林和百姓心中的道德高地,让他那份自诩的“儒家清流”彻底沦为笑柄。他决定在公开场合,巧妙地引用儒家经典,对贾政的“伪君子”行径进行公开讽刺。
在一次重要的朝堂辩论中,贾政试图为自己辩解,他引用儒家经典,声称自己“问心无愧”,一切都是为了“社稷苍生”。他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被奸人所害的忠臣形象,以此来赢得皇帝和朝臣的同情。他的辩词虽然华丽,却充满了空洞和虚伪。
贾瑄看准时机,缓缓站起身。他没有直接驳斥贾政,而是语气平静,声音洪亮,字字珠玑地引用儒家经典。
“陛下,臣以为,儒家之道,首重修身。”贾瑄的声音在金銮殿上回荡,清晰而有力,“《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若自身德行有亏,又何谈齐家治国?若不能以身作则,又何谈教化百姓?”
他目光扫过贾政,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讽刺:“臣以为,真正的儒者,当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而非口诵仁义道德,实则心怀私欲,甚至默许下属贪腐,置百姓疾苦于不顾。这等行径,岂非玷污了圣贤之道?岂非让天下人耻笑儒家?”
贾瑄的言论,字字铿锵,直指贾政的痛处。他没有点名道姓,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所指何人。他的话语,如同锋利的刀,狠狠地扎进了贾政的心窝。贾政的脸色煞白,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清流”名声,如今却成了贾瑄攻击他的武器。
贾瑄继续道:“《论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真正的君子,当光明磊落,问心无愧。若心中有鬼,又何谈坦荡?若行为不端,又何谈君子之风?”他每说一句,贾政的身体便颤抖一下。
贾瑄的言论,在京城士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儒生和文人墨客,原本就对贾政的虚伪不满,如今贾瑄以儒家道统的高度,对其进行批判,让他们感到贾瑄才是真正的儒者,是儒家精神的真正传承者。他们开始对贾政嗤之以鼻,认为他玷污了儒家清名。京城士林开始流传贾政的各种丑闻和笑话,他的道德高地彻底崩塌。
贾政在朝堂上听到贾瑄的讽刺,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他试图反驳,他会说:“侯爷此言差矣!下官为官多年,兢兢业业,从未有私心!”然而,他的辩词苍白无力,在贾瑄确凿的证据和犀利的言辞面前显得如此可笑。他的每一次反驳,都只会让贾瑄的讽刺更加有力,也让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浮于表面,缺乏真知灼见。
贾瑄会淡淡一笑,然后抛出更深层次的儒家思想,让贾政无从招架。他会说:“知行合一,方为大道。若知而不行,或行而不善,皆非真知。”这些话语,让贾政无地自容。
贾政的丑闻和伪善面目,也通过各种渠道传遍了民间。百姓们对贾政的虚伪感到愤怒和唾弃。他们认为贾政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一个只知道剥削百姓的贪官。贾政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彻底跌入谷底。许多百姓甚至会编排关于贾政的顺口溜,讽刺他的假清廉。
贾瑄通过对贾政的批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士林和百姓心中的形象。他不仅是武将,更是有思想、有道德的儒者。他被视为真正的“国之栋梁”,能够为国家带来清明和正义。他的侯府,成为了许多士子和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地,他们纷纷前来投奔,渴望能在贾瑄的麾下,为国家效力。贾政的道德高地彻底崩塌,他的政治生涯也因此走向了末路。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