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儿应了一声,便快步去了。
不一会儿,平儿便回来了,禀报道:“回奶奶,问清楚了。厨房这几日买的芹菜,确实是三文钱一斤,并非五文钱。”
此言一出,账房里的众人都是一愣,随即都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宝玉。
凤姐也是又惊又喜,她连忙命人按照三文钱的单价重新核算那笔账目。
果然,如同宝玉所说,账目不多不少,分毫不差,正好对上了。
那几个算了半天也没算明白的账房先生,都是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了既惭愧又钦佩的神色。
凤姐看着宝玉,眼神中充满了惊奇和赞赏。
她拉着宝玉的小手,笑道:“好个宝兄弟,你可真是我的福星。若不是你提醒,这笔糊涂账,还不知要查到什么时候呢。你这小脑袋瓜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怎么连这个都懂。”
宝玉只是嘿嘿一笑,说道:“我只是碰巧记得罢了。”
凤姐却是不信,她越看宝玉越觉得这孩子不简单。
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将来长大了,还了得。
她对这个小叔子,不由得刮目相看,心中也多了几分真正的亲近和喜爱。
她当即赏了宝玉几块平日里他最爱吃的点心,又笑着对众人说道:“你们瞧瞧,我们府上的宝二爷,可是个小神童。以后你们再遇到什么算不清的账,不妨也请我们宝二爷帮着瞧瞧。”
众人听了,都纷纷称是,对宝玉的聪慧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宝玉心中暗自得意,但表面上依旧是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
他知道,自己这次小露一手,不仅帮助凤姐解决了难题,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在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他与王熙凤这位贾府的实权人物,也建立起了一种更为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这对他将来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他心中的算盘,打得更响了。
却说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因家主早逝,留下寡母薛姨妈和一子一女。
儿子薛蟠,绰号“呆霸王”,性情奢侈,言语傲慢,斗鸡走狗,游手好闲,专爱在本地寻衅闹事。
女儿薛宝钗,则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深得众人喜爱。
因薛蟠在外倚财仗势,打死人命,薛家在金陵待不下去,便举家进京,一为躲避官司,二为送宝钗入宫待选才人赞善之职。
薛家与贾府本是连过宗的亲戚,薛姨妈又是王夫人的胞妹。
此番进京,自然是要到荣国府来拜望,并打算在贾府暂住。
这一日,薛姨妈带着儿子薛蟠和女儿宝钗,以及一干仆从,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荣国府。
贾母、王夫人等早已得到消息,率领阖府女眷在二门迎接。
一番见礼寒暄过后,薛姨妈便被让至上房,与贾母、王夫人等叙旧。
薛蟠则被贾珍、贾琏等人接去应酬。
而薛宝钗,则由王熙凤陪着,与府中的姑娘们相见。
宝玉此时也闻讯赶来,向薛姨妈请了安。
薛姨妈见宝玉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又听闻他衔玉而生,聪慧过人,心中也是十分喜爱,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
宝玉一一应对,言语得体,不失孩童的天真,却又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待到与薛姨妈见过礼,宝玉便随着众人一同来到王夫人的正房,与薛宝钗正式会面。
只见薛宝钗生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她身着半新不旧的衣裳,头上也未戴什么金玉珠翠,更显得她气质沉静,雍容大方。
与府中那些娇生惯养的姑娘们相比,宝钗身上多了一份稳重和内敛。
宝钗见宝玉走进来,也仔细打量着这位早已闻名遐迩的衔玉而生的表弟。
只见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项上戴着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锁,下面坠着那块鲜红如霞的通灵宝玉。
宝钗心中暗道,都说这位宝玉表弟眉目灵秀,神采不凡,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与其他那些只知顽劣的孩童,确有不同之处。
宝玉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上前向宝钗行了一礼,口称“宝姐姐”。
宝钗也连忙还礼,称呼“宝兄弟”。
两人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王夫人命人看座奉茶,众人便围坐在一起,说些家常话。
宝玉坐在宝钗身边,不时地与她搭讪几句。
他问起宝钗从金陵一路行来的见闻,又问起金陵的风土人情。
宝钗都一一耐心作答,言语温和,条理清晰,举止得体大方。
宝玉听着宝钗的谈吐,心中也不由得暗赞。
这位宝姐姐,果然是见多识广,谈吐不凡,不愧是红楼梦中与黛玉并列的女主角。
他与宝钗交谈时,虽然也带着孩童的天真烂漫,但言语间却不失分寸,偶尔还会冒出几句颇有见地的话,引得在座的众人都暗暗称奇。
比如,当谈到读书识字时,宝钗说起自己也曾读过几本诗书,略知文墨。
宝玉便接口道:“姐姐也爱读书,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不仅能明事理,增见识,更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他这番话说得老气横秋,却又入情入理,逗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王熙凤更是打趣道:“哟,我们的宝二爷,如今也懂得引经据典,教导起姐姐来了。真是长大了,了不得。”
宝钗也含笑看着宝玉,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之色。
她觉得这位宝兄弟,虽然年纪小,但见识却不浅,谈吐也远非寻常孩童可比,当真是不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