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宝玉渐渐长大,身边也需要几个得力的丫鬟伺候时,贾母便将晴雯拨给了宝玉,让她到怡红院(或宝玉早期住处)去当差。
晴雯初到宝玉房中时,不过十岁左右的年纪,但眉宇间却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傲气和不驯。
她自恃有几分姿色,又有贾母的疼爱做靠山,平日里在丫鬟群中也是有些心高气傲,不大将其他人放在眼里。
对于宝玉这位小主子,她虽然也尽心伺候,但言行举止间,却不像袭人那般温柔和顺,反而时常会流露出一些小性子和不耐烦。
宝玉内里是成熟灵魂,对晴雯的这种性格特点,自然是看得清清楚楚。
他知道,晴雯虽然有些小脾气,但本性却并不坏,只是有些心直口快,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罢了。
在原著中,晴雯的结局是十分悲惨的,她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最终含冤而死。
这一世,宝玉自然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对待这位有些特别的丫鬟。
他并不强求晴雯改变她的性格,去刻意迎合自己,或是变得像袭人那样温柔贤淑。
他反而待之以礼,尊重她的个性,将她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
当晴雯为他缝制衣物,或是做些针线活时,他会由衷地称赞她的手艺精巧,说她绣的花鸟栩栩如生,比外面买来的还要好看。
晴雯听了,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手中的活计也做得更加用心了。
当晴雯偶尔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或是与其他丫鬟发生口角时,宝玉也并不生气,反而会一笑置之,或是用几句玩笑话,将紧张的气氛化解掉。
他知道,晴雯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不跟她计较,她自己一会儿也就消气了。
宝玉的这种平等的态度,和对她个性的尊重,让晴雯感到十分的意外和舒适。
她在贾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对待自己的主子。
以往的主子们,要么是将她当下人一般呼来喝去,要么是贪图她的美色,对她动手动脚。
只有这位宝二爷,既不轻视她,也不狎昵她,反而将她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
这种感觉,让晴雯心中对宝玉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感。
她觉得,这位宝二爷,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比府里许多大人都要懂得尊重人。
她那颗原本有些高傲和戒备的心,也渐渐地向宝玉敞开了一些。
宝玉对晴雯的关注,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尊重和宽容。
他更是在日常的相处中,细心地观察着晴雯的言行举止,以及她与其他人的交往方式。
他发现,晴雯虽然嘴巴有些刻薄,说话也常常不留情面,容易得罪人。
而且她的性子也比较刚烈,受不得半点委屈,一旦遇到不平之事,便会据理力争,甚至大吵大闹。
但她的心地却并不坏,为人也十分正直,爱憎分明,从不屑于在背后搞那些阴谋诡计,或是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她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扎伤人。
宝玉觉得,晴雯的这种性格,有利有弊。
利者,在于她的真诚和正直,不会随波逐流,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
弊者,则在于她的口无遮拦和刚烈易怒,容易得罪人,也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加以陷害。
在原著中,晴雯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她的这种性格所致。
宝玉不希望晴雯重蹈覆辙,便开始在日常的相处中,不着痕迹地对她进行一些引导和规劝。
他不会直接去批评晴雯的缺点,或是强迫她改变自己的性格。
他知道,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引起晴雯的抵触和反感。
他采取的是一种更为委婉和潜移默化的方式。
比如,当晴雯因为一些小事,与其他丫鬟发生争执,言语激烈,甚至有些刻薄伤人时。
宝玉便会在事后,寻个机会,单独与晴雯说话。
他会先肯定晴雯的正直和勇敢,说她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或是为了主持公道,才与人争执,这份心是好的。
然后,他才会subtly地提醒她,说话的方式或许可以更委婉一些,不必非要将话说得那么绝,那么伤人。
他会说:“晴雯姐姐,我知道你是个直性子,心里藏不住话。
但有时候,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说法,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咱们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也要尽量避免与人结下不必要的梁子,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晴雯听了宝玉的话,虽然嘴上依旧会嘟囔几句,说自己就是看不惯那些人的做派。
但她心里却也明白,宝玉说的是有道理的。
她也会在事后反思自己的言行,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便会下意识地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
又比如,当晴雯做了什么好事,比如主动帮助了其他遇到困难的丫鬟,或是拾金不昧,将捡到的东西上交时。
宝玉便会当众对她进行表扬和肯定,说她心地善良,品行高洁,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晴雯得到宝玉的肯定,心中自然是十分高兴和自豪,也会更加乐于去做那些好事。
宝玉的这种引导方式,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他既没有伤害到晴雯的自尊心,也没有强迫她改变自己的本性。
他只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晴雯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与人相处。
晴雯虽然嘴上不说,但她心里却渐渐地对宝玉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好感和信任。
她觉得,这位宝二爷,不仅懂得尊重自己,更懂得理解自己,关心自己。
他是真心实意地为自己好,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只是敷衍应付,或是另有所图。
她那颗原本有些孤傲和敏感的心,也渐渐地被宝玉的真诚和温暖所融化。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