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殿的宴会,只是皇上为招待各国来使,与使者们品酒叙聊,并不涉及国政大事,因此也不必大臣们参与。
右相李昊接迎宋国使者入殿后,便返还了自己府中。他并未闲着,而是指使下人将思政堂里里外外、仔仔细细打扫了一遍,将各处擦得干干净净,并拿出御酒御茶摆上,之后坐在堂内等待一位贵客,而那位贵客正在会同殿参宴。
陪同李昊等待的,还有他的侄子李进和客省使赵季札。
李进大约二十多岁,有心步入仕途,李昊觉得他尚欠火候,先留他在身边接受教诲。
赵季札是名武官,官职不高,仅为客省使,因为是李昊身边少有的掌有兵权的人物,非常受李昊重视。
李昊之所以重视他,全然因“权欲”二字——李昊在人臣位置上,仅次于左相,但却仍不满足,不仅觊觎左相之位,还妄想染指兵权。
两年前,皇上同意朝臣提议,准备加李昊领武信军节度使,但被右补阙李起以“历来没有宰相领方镇者”阻止,李起反复辩论不已,最终劝得皇上撤销任命,使李昊亲掌兵权的梦想落空。
李昊自己是无法领军了,懊恼之余,并未就此终止妄想,转而极力拉拢军武之人,并用心培养他们。
等待三个时辰后,李府下人跑步来报,言客人已经来到了门外。李昊立刻动身,一改老态龙钟的面貌,精神百倍地去府门迎接那位客人——南唐使者。
李昊一见到唐使就激动万分,打躬作揖,拜了又拜,唐使受邀到思政堂落座后,李昊又亲自端水沏茶,极尽地主之礼。
唐使口说不必多礼,却也坦然接受,在享受一番贵宾待遇后,方才小心翼翼地从随从那里,取过一件由缭绫装裹的物品,解开上面系带,可见卷轴类的东西,再将卷轴展开后轻置于案上,说道:“李宰相,这是您寻求的珍物!”
李昊为此刻早已迫不及待,因为南唐使者送来的,正是他期盼已久、求之不易的珍物——李绅武宗朝入相制书。
李昊自称前唐宰相李绅后人,当得知李绅入相制书尚存南唐时,便想尽一切办法获取,最终为求得此物,硬是请求皇上出面,好在大蜀与南唐交好,在予南唐国书中提及此事后,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
如今有了这一幅制书,李昊自称李绅后人的事情,不仅可信度增加了,而且名相之后的身份,也为他与子孙将来升官上位,增加了更多的合理性。
李昊一副感动莫名的模样,就差几滴老泪没落下来,口中连连叫好,手上将制书拿起又放下,反反复复看了足有半天后,方才大声宣布道:“我要结彩楼置其中,尽召成都声妓,大会宾客宴饮,办一场盛大的迎归之礼。”
李昊说着也将制书收了起来,接着便问:“购买制书所费多少,我全数奉上?”
唐使一摆手道:“吾皇有言在先,制书乃李宰相自家之物,送还宰相,当是物归原主,已再三嘱咐我,勿要收取分文。”
“贵国皇上大恩,外臣顿首叩谢。”李昊说着,真的伏地望东而拜。起身后诚笑道,“如此,我便赠卿帛二千匹,权当舟车所费,请卿务必收下。”
“宰相深情多礼,我便愧收了”,唐使没有再拒收,却指向座下赵季札说道,“这位客省使大人作为向导,一路上与我同行,护送我来蜀,我转赠他可好。”
在唐国使者执意下,二千匹帛转赠了赵季札,赵季札也是李昊身边的人,等于厚礼还是退了回去。
李昊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好笑道:“尊使真是客气!若有什么地方可助尊使一臂之力的,尊使尽管提来。”
“不敢烦劳宰相!开诚相见吧,就那一件事情,”唐使有意顿了顿,见李昊恭听,续道,“同伐南楚之事,请宰相务必说服贵国皇上!”
南唐意欲吞并南楚,曾派兵攻打,却得而复失。南楚虽然混乱不堪,南唐却因国力消耗不敢再私自行动,于是相邀国力强盛的大蜀,希望能够共同伐楚。
共同伐楚之事,南唐一再相邀,但大蜀出于多方考虑,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并不打算行动,所以也一再没有同意。
“此事恐怕一时难办……不过请尽管放心,若是唐楚开战,楚再来求援,只要有我李昊在朝,也会如往前一样,不会派出一兵一卒。”李昊摆出一副既为难又诚恳的面容,而后口气坚定地道,“不论唐楚相争,还是唐宋相争,我蜀必定站在贵国一方。”
李昊这一番诚意,显然不能令唐使满意,但因为是意料之中的事,唐使也没有太过失望。
一国使者出使,无论友国还是敌国,往往除了主要大任外,还暗怀别的使命,正如唐使要李昊办的事,也正如此刻,李昊收到的另一个消息。
李府下人进堂,带来一张信贴,李昊看后脸色大骇,尽管有唐使在场,仍忍不住低声骂道:“岂不是来捣乱吗?”
原来是宋使陶谷不请自来。
令李昊吃惊的是,陶谷不但来了,还混进了府内。
据下人转述,陶谷说宰相上午与他相见时,即对他发出了邀请,加上思政堂正在接待外使,三言两语,就骗过了门卫。
陶谷可是来自敌国,并非一般的人,若让外人见着将此事传了出去,自己可就说不清了。
李昊气愤之余,只想赶紧将陶谷打发走,便对唐使不好意思地一笑:“失陪一下,我去去就来,赵季札,你在这里好生伺候尊使。”
李昊领着侄子,直往前房仪门而去。
无论是在自家府门迎接唐使,还是上午在成都城外迎接宋使,李昊都是恭恭敬敬的。而现在,当再次见到宋使时,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不但无半分对待客人之礼,反而质问道:“你来做什么?”
就在相遇之处对话,连里屋都不让进,来自李昊的冷漠,宋使陶谷感受深切,却咯咯笑道:“转变实在是快,前后不过三个时辰而已,李宰相竟然就……”
“你怕走错了地方吧,本府并不欢迎你。”李昊打断对方话语,直接说道。
宋使陶谷显然有备而来,并不觉得难堪,从袖口取出一张荼白色绢纸,这种绢纸一看就知是礼单,然后微笑道:“为免人多眼杂,薄礼夜晚送府。”
宋国送来礼物,意图显而易见,无非想利诱李昊,行叛国之类的事。
李昊不问用意,断然拒绝道:“送礼?无非想图谋不轨吧!当我堂堂大蜀宰相是什么人?赶紧走吧,要不然等我下逐客令,就不太好看了。”
宋使陶谷知是无法再深入说话,于是辩道:“宰相高风亮节,本使岂敢有不善居心,此访不为他事,只为感谢宰相今日城门相迎。”
“要谢就谢圣上吧!礼物我就不收了。我还有事,暂不奉陪了,送客!”李昊把话说到此处,侄子李进向陶谷作出离开的手势。
陶谷只知李昊贪财,未料他是有原则之人,但礼物既然从汴州带来,总不能再带回去,他可不能辱了使命,当即大声说:“宰相能收南唐之礼,为何不收我大宋之礼,若是觉得夜晚送礼不恭,那本使明日白天再来奉送。”
若宋使白天大张旗鼓地送礼,还让李昊如何跟人交代,李昊听到这明显带着胁迫口气的话,只好无奈地用双目怒视对方一阵,示意侄子接过了礼单。
“还有事吗?”李昊问。
宋使见对方接了礼单,心下得意,旋即取出一个手心大小的盒子,见对方又是好奇,忙说道:“里面只是一粒破旧的桃核而已,并非什么贵重的东西。可作为信物之用。”
“信物?”
“对,信物。在下相信,总有一天,宰相会用上的。”
宋使陶谷将小盒双手呈上,李昊虽不言收,但既然已经收下礼单,盒子必然也要收的,李进顺手帮伯父代领了。
宋使陶谷露出满意的笑容:“宰相大度!陶某告辞了。”
李昊目送陶谷离开后,缓了口气道:“若宋使送来礼物,可将礼物收好,原封不动地呈给皇上。”
“此举是向皇上表明忠心,伯父与宋使并无私交。”李进道出了李昊心声,却不解地问道,“伯父不是常说,与他国交好,利益深远。宋国虽敌但强,又主动来交,为何不接受?”
“有些东西收不得!”李昊叹了口气,对侄子训道,“宋国虽是强国,但立国至今不到两年,中原局势仍不明朗,断然不可与之交往。”
“那他给的信物,这一粒桃核,也不能留了?”
“桃核即是桃骨,寓意‘陶谷’,是希望我与他联络。说这位陶谷,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如今又为宋国要臣,几朝不倒,还是有些分量的。先收藏起来吧。”
李昊对侄子进行了一番训导,又高兴地回到思政堂,欣赏他那幅祖上流传下来的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