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新人的加入

换源:

  不锈钢操作台上整齐摆放着崭新手套和围裙,空气中弥漫着刚切开的黄瓜清香与老面馒头的发酵气息。

沈霖用抹布仔细擦拭着墙角的灭火器,范统则踮脚调整着墙上悬挂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两人时不时抬头望向墙上的电子时钟。

距离新员工报到还有十五分钟。

霖哥,你说这批新人能扛住咱们大席的强度不?

范统扯了扯领带,领口处还沾着昨晚试菜时的酱汁。

他转身从消毒柜里取出一摞印着沈记大席logo的水杯,杯壁上的烫金字体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沈霖将最后一块砧板归位,金属挂钩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你看招聘时那几个小伙子,特别是那个学川菜的小李,切萝卜丝时手腕稳得很。

他指了指操作台上预先备好的食材。

带皮五花肉码在青花瓷盘里,肥瘦相间的纹理如同上好的大理石;

翠绿的莴笋被削成均匀的圆柱,水珠还在表皮上滚动。

九点整,厨房玻璃门被推开,六名新员工依次走进来。

刚从烹饪学校毕业的小张攥着帆布包的带子,白色厨师服袖口还留着裁缝店的线头;

隔壁村的王婶不停地抚平围裙前的褶皱,胶底鞋在瓷砖上蹭出细微的声响。

沈霖注意到角落里的小李正偷偷观察着墙上的菜刀陈列架,目光在斩骨刀与片刀之间来回逡巡。

欢迎你们加入沈记大席这个大家庭!

沈霖的声音在不锈钢厨具间回荡,他特意摘下了平时常用的蓝牙耳机。

我是主厨沈霖,这位是负责前厅的范统。

范统向前半步,皮鞋跟在地面上磕出声响:大家别紧张,先做个自我介绍吧。就从...戴眼镜的小伙子开始?

我叫张磊,刚从省烹饪专科学校毕业

年轻人的声音有些发颤,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校徽。

在校期间拿过冷菜拼盘二等奖,特别想跟沈师傅学做传统扣肉。

王婶搓了搓手,袖口露出洗得发白的碎花衬衣:俺叫王秀莲,在村里办过二十年流水席,就想把咱桃源县的蒸碗手艺再精进精进。

她说话时,围裙口袋里的不锈钢汤匙叮当作响。

轮到小李时,他上前一步,厨师帽险些滑落:我叫李晨光,在川菜馆当过一年学徒,最擅长处理河鲜...不过特别想学好刀工。

他的目光扫过操作台上的五花肉,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沈霖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塑封的资料:既然大家各有所长,那咱们就直奔主题。先给大家介绍工作流程。

他展开一张A3纸大小的流程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标注着采购、粗加工、烹饪、摆盘等环节。

食材采购由范统负责,每天凌晨四点去批发市场,你们看这张照片。

他指着手机里的图片。

这是上周买的鲈鱼,鳃丝必须是鲜红的,眼珠要饱满凸出。

范统接过话头,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质检报告:加工环节尤其要注意生熟分开,你们看这把红色刀柄的刀,专门切熟食;蓝色刀柄切生食。上个月有个帮工误用刀具,我可是让他把整个厨房消毒三遍。

他说话时,手指重重敲在操作台上。

小李悄悄拿出手机想拍照记录,却不小心碰到了音量键,快门声在寂静的厨房里格外刺耳。他脸颊瞬间涨红,连忙把手机塞进裤兜。

沈霖装作没看见,继续讲解:烹饪时要注意火候,就说咱们的招牌红烧肉。

他指向墙上的菜谱。

必须用冰糖炒糖色,旺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四十分钟,期间要翻动三次,保证每块肉都裹上酱汁。

沈师傅,张磊举起手,袖口的线头散开了一缕,现在流行分子料理,咱们有没有考虑过创新?

沈霖走到调料架前,拿起一瓶古法酿造的酱油:创新不是瞎折腾。你看这瓶酱油,是咱们本地老字号酿的,用来做东坡肉能提鲜增香。上个月有个厨师想加跳跳糖,被我当场叫停。美食要对得起食客的胃,更要对得起传统。

他说话时,阳光正照在酱油瓶的标签上,老字号三个字反射出温暖的光。

讲解持续了两个小时,期间范统多次打断补充细节:装盘时盘子一定要预热,冬天尤其重要,不然菜端上去就凉了

“遇到婚宴要注意,有的客人不吃香菜,下单时必须备注”

新员工们有的低头速记,有的用手机录音,王婶则把要点写在随身带的烟盒纸上。

好了,理论讲完,现在开始实操。

沈霖拍了拍手,范统立刻推来一辆食材车。

小李,你跟我学刀工;张磊,去帮范统整理调料架;王婶,你先练习择菜,注意把黄叶和根须去干净。

小李几乎是蹦到沈霖面前,看着师傅拿起那块带皮五花肉,刀刃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看好了,沈霖手腕微转,菜刀发出唰唰的声响,五花肉被切成薄如蝉翼的肉片,每片都保持着相同的厚度和形状。

握刀要稳,手指弯曲抵住刀背,用小臂的力量带动手腕。

小李接过沈霖递来的片刀,刀柄上还残留着师傅掌心的温度。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另一块肉,刀刃刚接触到肉皮就打滑了,肉片歪歪扭扭地掉在砧板上。别紧张,沈霖按住他的手腕,你看,刀要稍微倾斜,顺着肉的纹理切。

汗珠从小李的额角滑落,滴在蓝色的厨师服上,晕开一小片深色。

他一次次调整姿势,刀刃与砧板碰撞出有节奏的声响。

当第十次下刀时,终于切出了几片均匀的肉片。

沈哥,你看!他举起砧板,声音里带着兴奋。

沈霖拿起一片肉迎向光,透过肉片能看到窗外的树枝:不错,进步很快。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洁白的手帕。

擦擦汗,刀工是急不来的,当年我学这手艺时,光切土豆丝就切了三个月。

与此同时,张磊正在调料架前忙活,范统站在一旁指点:花椒要按产地分开,汉源的和韩城的味道不一样;干辣椒去籽时要戴手套,不然辣到手够你受的。

王婶则坐在小马扎上择菜,她粗糙的手指灵活地掐去豆角的头尾,旁边的竹篮里已经堆起小山似的菜码。

接下来的几天,厨房里充满了忙碌的声响。

清晨五点,新员工们就跟着范统去市场,学习如何挑选最新鲜的食材;

上午练习刀工和调料配比;

下午则在沈霖的指导下尝试制作简单的菜品。

小李的刀工日益精进,已经能熟练地将豆腐切成发丝般的细条;

张磊学会了调制五种不同的酱汁;

王婶做的凉拌菜深受人们的好评。

一周后的傍晚,沈霖看着新员工们独立完成的几道菜。

小李切的蓑衣黄瓜刀工均匀,张磊调的糖醋汁酸甜适中,王婶蒸的鸡蛋羹光滑如镜。

他拿起筷子尝了尝,满意地点点头:不错,都能出师了。

范统端来几瓶冰镇汽水:今天算你们转正,晚上加个餐!

他拧开瓶盖时,气泡滋啦一声冒出来。

小李举起汽水瓶:谢谢沈哥和范哥!我现在终于明白,好厨艺不仅是技术,更是用心。

他说话时,袖口的线头不知何时已经被细心地缝好了。

沈霖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灯火,厨房的玻璃上反射出大家的笑脸:咱们沈记大席,靠的就是这份对美食的热爱。以后还要一起努力,让更多人尝到咱们的手艺。

夜色渐浓,厨房里的灯还亮着。

新员工们围在一起讨论着明天的菜单,刀叉碰撞的声音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

沈霖和范统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与期待。

他们知道,沈记大席的故事,正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