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送别

换源:

  一家人全明白了,这功臣真是另有其人。

刚才李太亮因为不相信,也没追问马莲。

是谁李太亮猜不到,但他能猜到王德海的心思。

这家伙逛了一圈没成绩,又跑回来忽悠他?

“不知王相准备如何给法?”

王德海伸出四根手指:

“只要李大人给这个数,通判之位就是你的了。”

江小维也在装糊涂:“四千?”

王德海白了江小维一眼,江小维惊喜道:

“莫非是四百?”

“四万,”王德海实在忍不住,差点爆粗:

“只要李大人给四万,我现在就承诺,开封府通判一定是你的。”

李太亮苦笑:

“现在莫说四万,四百两我也没有。”

王德海脸色沉下来:

“李大人,这机会你要不把握住,不说能升官,只怕现在这官都难保住。”

“王管家何出此言?”

王德海冷笑:

“那杨戬是个非常记仇之人,你敢打他?就算太子也保不住你。现在,也只有我家老爷才能保你平安。”

王黼的确不怕杨戬,但要说赵桓也保不住李太亮,李太亮却是不信。

估计这家伙想卖官想疯了,借这事增加筹码,王黼也不可能为李太亮去得罪杨戬。

“多谢王相好意,这事我不想连累王相,就让我自己背吧。”

王德海急道:

“我们不怕他,不会被连累。只要你买下此官,就是我们的人。到时候?谁敢不给你几分面子?”

李太亮要离开这里,还有大把事要做,不想再和这家伙吹下去。

他将筷子放在碗上,怕王德海不懂,又将杯中酒干掉,将酒杯倒盖在桌上,对方果然变脸。

“王管家慢慢吃。”

王德海在官场混大半辈子,哪会不懂这些规矩?筷子放碗上,说明已吃好,可以收桌了。

特别是主人这样,是对客人的严重不敬。

看在银子份上,王德海艰难忍下这口气。

和汪顺一样,已在心里发誓。李太亮就算上去,也要将他弄下来,让他摔得更惨。

“李大人,这事好商量。你如果诚心要,就三万五千两吧。”

“没有。”

“三万两。”

“没有。”

王德海降到二万五千两,李太亮还是没有,终于大怒,拍桌而起:

“好你个李太亮,老爷对你已仁至义尽,你这不懂感恩的东西。我倒要看看,你这县令能做多久?”

李太亮笑道:“最多能做到明日。”

江小维接道:“少爷说错了,应该是今日。”

王德海成功被这家人气走,江小维坐上桌,招呼另两个丫鬟:

“都入席吧,别浪费了这桌好菜。”

……

一个年轻人跑进马府:

“老爷,李太亮要离开了。”

马先学父子如弹簧惊起:

“你所说可当真?”

“哪敢欺骗老爷?他们现在正在装东西。他还将一些人叫到县衙说事,肯定是说要走的事。”

年轻人的消息很灵通:

“听说昨日有太监来传旨,可能与此有关。”

马进恨声道:

“听说为开封府的通判,李太亮砸了十万两银。这狗官,定是高升了。”

马先学愁着眉:

“他倒霉我们可以踩一脚,高升必须得去庆贺一下,我们去看看。”

有这种心思的人不少,县衙大厅,聚了不少人。县丞陈问一脸不舍:

“大人为何如此匆忙?要不明日再走,我们为大人践行?”

“陈大人说得是,大人是我等最佩服的好官,再怎么也要和大家道个别再走。”

几人手下开始听到这消息也很震惊,他们几乎敢肯定,李太亮没用银子砸通判之位。

李太亮暴打杨戬非但没受处罚,还高升了?看来传说中的无误,他真攀到太子那根高枝了。

要是李太亮有太子罩着,的确没必要再怕杨戬。

得到这个消息后,几人第一时间赶来。

李太亮鄙视了陈问一眼,身主是个独断专行的狠角色。有他在这里,身为第二把手的陈问,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这家伙可能在梦里也想他离开,不管以何种方式。

这种升官的方式虽不理想,延津县县令的位置?陈问已成为热门人选。

“圣旨让我尽快赶到京城,不敢不从啊。以后这延津县,就交给各位了。”

“大人放心,你留下的那些东西,我们一定会传承下去。”

没一个说坏话,陈问说得最好听:

“下官就算在此地当一辈子县丞,也会继承大人之志,将延津县发展成我大宋第一县。”

两个衙役抬着一块牌匾走来:

“大人,牌匾已取下,放到哪里去?”

李太亮不爽了两人一眼。

“这块明镜高悬乃包公亲笔,我想将它带在身边,时时提醒我要清正严明,做个好官。”

“大人真乃我等楷模,”一阵马屁声完,陈问让人拿来纸笔:

“公堂之上,不可不挂警语。还请大人提笔,我等也可时时记得大人教诲。”

给人家偷去一块,李太亮推不过,只好用他那笔丑书,给大家写了四个大字:

“廉洁奉公。”

丫鬟林春跑来:

“少爷,好多乡绅来了,说要送送少爷。”

李太亮叫的这些人,除县府人马,多数是些平民百姓的带头人,没叫平时那些不对眼的富人乡绅。

许多人抬着箱子,人手一个小红册,马先学第一个递上小红册:

“听说大人要走了,大人在我延津县两年多,对这里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是我们的一点意思,还请大人收下。”

“马兄说得是,”另一个老头接道:

“大人才德兼备,乃我辈楷模。今大人要离开,这些土特产,大人怎么也要收下。”

李太亮接过马先学的小红册,上面写着“礼单”二字。

里面只记录了一种土特产:

“纹银五百两。”

这礼不轻,马先学因为得罪过李太亮,送了份大礼。

其它人也不甘落后,纷纷递上自己的礼单。

这次,江小维也没阻止。

官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官员离开时,可以接受别人的礼,这些人情并不违法。

但来时不行,不能收接风礼。

包拯在端州为官,临走时有人还送他一块端砚,他也碍于情面没当面拒绝。当然,人家最后给扔掉,没带去京城。

后来,还有人在包拯扔端砚的地方,建了一座掷砚亭,以此纪念包拯。

这次,李太亮准备学习前辈。

“这些礼单我收下,土特产你们自个带回去享受。”

李太亮找了个方便建亭子的地方,将大家的礼单全烧掉,惊掉一地下巴。

“这种礼都不收?这家伙真改了?”

“本性最是难改,他不可能改,只不过是做戏给大家看。”

说啥的都有,至少江小维心中满意至极。只有她最清楚,她家的少爷真改变了。

李太亮并不是所有的礼都没接,他收下一些百姓送的酒、鸡蛋等物。

不管大家的心里如何想,嘴上将李太亮夸得天一个地一个。

有些人暗自高兴,省下一笔银子。

马先学不敢高兴,他们已得罪李太亮。对方当了通判,要整他们并不难。

以为李太亮只是在人前想博取名声,让马进快马在城外将李太亮截住。

“我们真是诚心想与李大人交好,这礼大人一定得收。”

李太亮知道马进的意思:

“马兄回去吧,以前那些事,我不会放心上。只要不干坏事,大家以后还能做朋友。”

被打一顿后,李太亮第一次和马进称兄道弟。

马进看着马车背影,呆呆念道:

“难道他真改了?”

马进回去后,和马先学商量,如了李太亮之意。

他们真在李太亮烧礼单的地方,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

“烧礼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