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诸侯会盟

换源:

  董卓因丁原反对其废立主张,与丁原麾下猛将吕布对峙。吕布之勇令董卓畏惧,李肃献计以赤兔马和珍宝收买吕布。吕布见利忘义,斩杀丁原转投董卓,董卓威势更盛,随即着手废立之事。

在朝堂上,董卓强行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袁绍挺身而出反对,与董卓剑拔弩张。袁绍无奈出走,董卓仍执意完成废立。此后,少帝与何太后、唐妃被幽禁,少帝吟诗表达怨恨,董卓得知后派李儒将他们杀害,其残暴行径令人发指。

曹操不满董卓专权,向王允借七宝刀刺杀董卓。关键时刻,董卓察觉,曹操急中生智以献刀掩饰,随后匆忙逃离。曹操逃亡途中被陈宫抓获,陈宫感其忠义,弃官与之同行。然而,在成皋,曹操因多疑误杀吕伯奢一家,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尽显其复杂性格,陈宫也因此对他失望离去。

曹操连夜赶路,马不停蹄地赶到陈留,终于寻见了自己的父亲。

曹操深吸一口气,缓缓地将自己此前那惊心动魄的经历向父亲娓娓道来。从那精心策划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的刺杀董卓行动开始,到之后一路上如丧家之犬般的逃亡生涯,期间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与生死危机,无一遗漏。他的声音时而低沉,仿佛仍沉浸在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之中;时而激昂,显露出内心对董卓的愤恨以及重振汉室的决心。

当讲述完这一切后,曹操目光坚定地望向父亲,斩钉截铁地说道:“父亲大人,孩儿如今已下定决心,欲散尽我们曹家所有的家财,招募天下有志之士组成义兵。孩儿发誓定要铲除那祸国殃民的董卓老贼,还我大汉江山一个朗朗乾坤,匡扶汉室于危难之间!”

曹父静静地听完儿子这番慷慨陈词,眉头微微皱起,脸上流露出一丝忧虑之色。沉默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道:“吾儿啊,你的志向的确令人钦佩,为父也深知你一心为国为民。然而,咱们曹家虽有些家业,但毕竟财力有限,仅凭这些想要成就如此大业,只怕是困难重重啊。不过……”说到此处,曹父略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在此地倒是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孝廉,名为卫弘。此人家境殷实,且向来疏财仗义,乐善好施,在当地颇具威望。若是能够得到他的鼎力相助,那么这件事情或许尚有一线转机。”

曹操听闻此消息后,心中狂喜难以自抑,脸上更是绽放出欣喜若狂的笑容。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于是毫不犹豫地下令手下开始精心筹备一场盛大而丰盛的酒宴。

从食材的挑选到美酒的斟酌,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曹操的深思熟虑和严格把关。与此同时,他还特意吩咐侍从们将府邸装点得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务必让这场宴会显得庄重而又奢华。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曹操亲自率领着一队仪仗,浩浩荡荡地向着卫弘家进发。一路上,旌旗飘扬,鼓乐齐鸣,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观望。

当曹操来到卫弘家门口时,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入院内。见到卫弘后,曹操连忙迎上前去,躬身行礼,用最为诚挚的语气说道:“卫公大驾光临,曹某有失远迎,万望海涵!今日特备薄酒一杯,略表心意,请卫公移步寒舍,共商大事。”

卫弘见曹操如此谦逊有礼,心中不禁对他多了几分好感,便欣然应允。

进入曹操府中,宾主落座。宴席间,山珍海味琳琅满目,美酒佳肴香气扑鼻。众人推杯换盏,气氛热烈非凡。待到酒过三巡之时,曹操缓缓站起身来,双手抱拳,向着卫弘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他面色凝重地开口道:“如今汉室倾颓,犹如大厦将倾,皇帝蒙尘,朝纲不振,可谓是群龙无首啊!那董卓老儿专横跋扈,仗势欺人,不仅擅行废立之事,更肆意残害忠良,欺压百姓。其所作所为简直天理难容,人神共愤!天下之人皆对其切齿痛恨,恨不得生食其肉,寝其皮。”

说到此处,曹操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声音也略微有些颤抖。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后,他接着说道:“吾虽不才,但自幼心怀大志,欲效仿先贤,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奈何一人之力终有限,纵有满腔热血,亦感力不从心呐!今闻卫公素有忠义之名,侠肝义胆,为人正直豪爽。故曹某斗胆恳请卫公能够施以援手,助我一臂之力,共同铲除董贼,重振汉室雄风!”

卫弘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激动的光芒,他感慨地说:“我早有此心,只恨一直未遇真正的英雄。如今孟德有如此大志,我愿倾尽家财,助你成就大业!”曹操闻言,欣喜若狂,当即与卫弘商议起兵之事。

首先,曹操起草了一份矫诏,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各道,以表明自己起兵的正义性和决心。随后,他在陈留竖起了一面招兵白旗,上书“忠义”二字。这面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仿佛在向天下宣告曹操的志向。不出数日,各地响应的志士纷纷前来,如雨点般聚集在曹操的旗下。

一日,有一个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字文谦,听闻曹操招募义兵,毅然前来投奔。乐进身材魁梧,目光坚定,一看便是个有勇有谋之人。曹操见了,十分欢喜,当即留他为帐前吏。又有一个山阳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慕名而来。李典为人沉稳,精通兵法,曹操同样将他收留在帐前。

紧接着,沛国谯人夏侯惇,字元让,听闻曹操起兵,也赶来投奔。夏侯惇乃是夏侯婴之后,自小就对枪棒武艺十分痴迷,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十四岁时,有人辱骂他的师父,夏侯惇一怒之下,将那人斩杀,从此逃亡在外。如今,他得知曹操举义兵,便与其族弟夏侯渊各引壮士千人前来会合。曹操与夏侯惇本是同族,见他们前来相助,心中更是高兴。

没过几天,曹氏兄弟曹仁、曹洪也各引兵千余来投。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弓马娴熟,武艺精湛,在战场上皆是勇猛无畏的猛将。曹操见人才纷纷汇聚,心中豪情万丈,立刻在村中调练军马,准备大展宏图。而卫弘也信守承诺,尽出家财,为军队置办衣甲旗幡。一时间,四方百姓纷纷送来粮食,支援曹操的义兵,军威大振。

此时,袁绍在渤海收到了曹操的矫诏。他深知这是一个成就大业的机会,于是立刻聚集麾下的文武官员,点齐三万兵马,浩浩荡荡地离开渤海,前来与曹操会盟。曹操见袁绍前来,十分高兴,他又精心撰写了一篇檄文,派人送往各个郡县。檄文写道: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这篇檄文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响应,一时间,曹操的义兵声势愈发浩大,一场与董卓的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