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诸侯联盟分崩

换源:

  次日清晨,天色才刚破晓,寂静的营地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

一名探马满身尘土,神色慌张,匆匆来报:曹操追击董卓,在荥阳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却惨遭大败而回。

这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诸侯联军的营地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袁绍得知消息后,心中猛地一沉,可他面上依旧强装镇定,眯起双眼,脑海中迅速盘算着这一败局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他深知,曹操的战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可能对整个联盟的士气与局势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但他还是迅速做出了反应,表面上摆出一副关切备至的姿态,立刻吩咐手下去迎接曹操,并传令召集众诸侯,在自己的营帐中摆下宴席。

这宴席名义上是为曹操解闷,可实际上,袁绍心中自有一番算计,他希望借此机会稳定军心,同时也想探探其他诸侯的口风。

宴会之上,营帐内灯火通明,美酒佳肴摆满了桌案,可众人却无心欣赏与品尝。

曹操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营帐,他的铠甲上还残留着战场上的硝烟与血迹,脸上满是疲惫与落寞,眼神中透着深深的失望。

他缓缓走到主位旁,端起酒杯,望着众人,长叹一声,声音略带沙哑却又饱含悲愤:“吾始兴大义,一心只为国除贼。诸位既然都仗义而来,本应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当初我的设想是,烦请本初率领河内之众,兵临孟津、酸枣,凭借其地势之利,对董卓形成威慑之势;各位将领则固守成皋,牢牢占据敖仓这一重要的粮草储备之地,封锁轘辕、太谷等险要关隘,将董卓的势力牢牢遏制;公路率南阳之军,驻扎在丹、析,进而攻入武关,以雷霆之势震慑三辅地区。大家都深挖战壕,高筑壁垒,采取坚守策略,不与董卓正面交锋,而是多设疑兵,巧妙地向天下展示我们的优势形势。如此以顺诛逆,平定天下不过是指日可待之事。可如今呢?大家迟疑不前,畏缩畏尾,实在是大失天下人的期望。我曹操对此深感耻辱!”

曹操越说越激动,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慨,他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久久不散,仿佛在质问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听到曹操战败的消息,袁绍先是心中一紧,面上却强装镇定,微微皱眉,暗自思索:曹操这一败,只怕士气会大受影响,联盟的局面怕是更难维持了。

但他仍端起酒杯,脸上挤出一丝假笑,假惺惺地说道:“孟德莫要灰心,胜败乃兵家常事。”可那眼神里,却隐隐透着一丝担忧与不安,他深知曹操的失败可能会让联盟内部更加混乱,自己这个盟主的地位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袁术听闻后,嘴角浮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心中暗自得意:曹操这下栽了跟头,倒是少了个和我争风头的。

他慢悠悠地晃着酒杯,皮笑肉不笑地说:“孟德,日后可要小心行事啊。”那语气里满是幸灾乐祸,似乎全然忘了共同讨伐董卓的大义,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与权势。

公孙瓒则是一脸惋惜,轻轻摇头,对身边的刘备等人低声道:“本以为曹操能有所建树,没想到竟败得如此惨烈。”他心中担忧,这一败会不会让董卓更加嚣张跋扈,也忧虑联盟的未来走向,深知局势愈发严峻,前途一片迷茫。

韩馥坐在角落里,脸色微微发白,心中暗自庆幸:幸好我没贸然出兵,不然下场恐怕和曹操一样。

他端起酒杯的手微微颤抖,小声嘟囔着:“还是稳着点好。”他胆小怕事,只求自保,在这乱世之中,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孔融面露不忍,叹息道:“孟德一片赤诚,却遭此大败,实在令人痛心。”他内心忧虑,曹操的失败或许会让天下人对讨伐董卓的信心受挫,汉室的复兴之路也将更加艰难。

刘岱听到消息时,先是一惊,随后眼神闪烁,心中盘算着:曹操战败,局势怕是要变,我得早做打算。

这也成了他后来向东郡太守乔瑁借粮,甚至不惜武力夺取的一个诱因。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实力才是生存的根本,而粮草则是军队的命脉。

袁绍等人听了曹操这番话,都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他们各自心怀鬼胎,有的想着保存实力,在这乱世中观望局势,等待更好的时机;有的则在觊觎着其他的利益,为了争夺地盘、资源而暗自较劲,根本无心全力讨伐董卓。

袁绍尴尬地咳嗽了几声,试图转移话题,却不知从何说起,场面一度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宴会结束后,曹操看着袁绍等人的表现,心中彻底绝望。

他环顾四周,看着这些曾经信誓旦旦要讨伐董卓的诸侯们,如今却各怀私心,毫无进取之心。

他深知这些人已不可依靠,如此下去,讨伐董卓的大业必定难以成功。

他暗自思量,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看着联盟一步步走向瓦解,不如另寻出路。

于是,曹操毅然决定,自引军投扬州去了。

他回到营帐,立即召集麾下将士,目光坚定地看着他们,说道:“兄弟们,此处已非久留之地,我们另寻他处,再图大业!”

将士们虽对此次战败感到沮丧,但看到曹操坚定的眼神,都振作起精神,跟随他离开了这个充满纷争与失望的地方。

公孙瓒目睹了这一切,对刘备、关羽、张飞等人说道:“袁绍无能为也,如此下去,不久必定会发生变故。我们留在这里也无益,不如暂且归去。”

刘备微微点头,心中也对局势感到忧虑。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先保存实力,再寻机会,才能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理想。

此时,蔡邕与蔡文姬随刘备等人一同回到了临时营地。蔡邕作为当世大儒,学富五车,心思细腻,早就察觉到女儿蔡文姬对刘备暗生情愫。

看着女儿平日里望向刘备时那羞涩又满含倾慕的眼神,蔡邕心中既有对女儿心思的了然,也有着对未来的考量。

他深知刘备心怀天下,仁义为先,是个值得托付的人,而且若能辅佐刘备,或许也能在这乱世之中为天下做些实事,传播自己的学识与理念。

一日,蔡邕寻了个时机,单独找到刘备。他神色温和,眼中透着长辈的慈爱与期许,缓缓说道:“刘将军,我观你心怀天下,仁义为先,实乃当世豪杰。小女文姬对你钦佩有加,我也深感欣慰。如今你前往平原,我愿随你一同前往,为你出谋划策,也可教导当地学子,传播学识。”

刘备听后,先是一愣,随即面露惊喜与感激之色,连忙拱手说道:“蔡公乃当世大儒,德高望重,若能随我前往平原,实乃平原百姓之福,亦是刘备之幸。只是蔡公年事已高,这一路奔波,恐多有不便。”

蔡邕摆了摆手,微笑道:“将军不必担忧,我虽年迈,但身体尚可。且我也想在这乱世之中,为天下做些实事,能在将军身边,助你一臂之力,我心足矣。”

刘备见蔡邕心意已决,便不再推辞,恭敬地说道:“既如此,刘备定当不负蔡公期望,与蔡公共创太平盛世。”

蔡文姬得知父亲要随刘备一同前往平原,心中既羞涩又欢喜。她暗自想着,日后能有更多机会与刘备相处,心中满是期待。

她开始悄悄收拾行囊,将自己平日里喜爱的诗书、琴谱都仔细整理好,期待着在平原开启新的生活。

潘凤在之前的战事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当他悠悠转醒,发现自己身处营帐之中,四周弥漫着草药的气息。

他缓缓坐起,却不见韩馥及冀州军的身影,经询问旁人,才得知韩馥抛下他自行回了冀州。

那一刻,潘凤只觉心中一阵寒意袭来,满心的忠诚与付出瞬间化作了泡影,他望着营帐外的天空,心灰意冷,对韩馥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而后,潘凤又了解到,在自己昏迷的这段时间里,一直是刘备及手下悉心照料。

刘备听闻他醒了,亲自前来探望。潘凤看着眼前这位素有仁义之名的刘备,心中满是感激。

刘备拉着潘凤的手,关切地询问他的伤势,言语中满是真诚。

潘凤起身,抱拳说道:“刘将军,潘凤承蒙您及手下照顾,大恩不言谢。本以为我潘凤忠心追随韩馥,却被他如此轻易抛弃。而将军与我素昧平生,却能如此相待,潘凤愿效犬马之劳,从此追随将军。”

刘备面露欣喜之色,说道:“潘将军英勇之名,我早有耳闻。能得将军相助,实乃我之幸事。”自此,潘凤便决定投效刘备,为其在乱世中闯荡增添一份力量。

而此时,兖州太守刘岱,因军队粮草短缺,陷入了困境。他深知粮草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无奈之下,便向东郡太守乔瑁借粮。

乔瑁却推辞不与,他担心借出粮草后,自己的军队也会陷入困境,在这乱世之中难以自保。

刘岱见乔瑁不肯借粮,心中恼怒万分。他觉得乔瑁不顾大局,在这关键时刻不肯伸出援手。

于是,刘岱一怒之下,引军突入乔瑁营中。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奋勇拼杀,鲜血染红了大地。

最终刘岱凭借着优势兵力,杀死乔瑁,收降了他的全部兵马。

这一番变故,让诸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联盟的裂痕也越来越大,原本就摇摇欲坠的联盟,如今更是岌岌可危。

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联盟已名存实亡,心中也感到无奈。他深知再留在洛阳已无意义,便领兵拔寨,离开洛阳,前往关东。

一路上,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回想着这段时间的种种,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盟主,未能有效地团结各方势力,导致如今的局面。

但他也不甘心就此放弃,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重新壮大自己的势力,在这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他召集谋士,日夜商议,谋划着下一步的战略,试图重振旗鼓。

孙坚还在日夜兼程地赶往江东,他并不知道诸侯联盟已经分崩离析。

他依旧警惕地防备着可能出现的拦截,心中只想着尽快回到江东,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根基。

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一路之上,他不断巡视,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期待着回到江东后,能够大展宏图。

刘备带着蔡邕父女以及关羽、张飞等一众将领,朝着平原进发。

他心中依然牵挂着天下局势,时刻关注着各方的动态,思考着如何才能在这乱世中,为百姓谋福祉,为汉室尽一份力。

而蔡邕的加入,让他对未来的治理又多了几分信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