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1998年,京海市委书记郭振阳】6更

换源:

  时间,就这么不经意间流逝。

从1996年到现在,又是两年的时间过去。

时间来到了1998年六月份。

这段时间对京海来说算是发展最大的两年。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京海的经济。

1995年,京海以492亿的GDP,位列全省第四。

1996年,京海以652以的GDP,位列全国第四。

1997年,也就是去年,京海的GDP依旧以768亿的GDP,位列全国第四,不是京海不努力,也不是郭振阳不想做前三。

主要是前面那三位实在是有些变态啊。

就拿去年来说,吕州以1135亿的GDP位列全省第一,并且还是全国第七,那可是仅次于北上广深,石城、和津城。

吕州的经济还真是能以一市抵一省啊。

此外,便是排名第二的林城,

林城以951亿GDP排名第二,紧随其后的便是782亿的京州,京海能占据这个排名就不错。

须知,排名第五的东海也只有582亿啊。

超过吕州和林城他从没想过。

能超过京州就很不错啊。

吕州和林城主要依托天海和东瀛的产业转移。

东瀛大部分低端电子业都在这个城市。

京州更不用说,那可是省会城市,还是副省级的城市,人家的潜力,比京海大了不知多少。

你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啊,

京海能有这个程度就已经相当不错。

这还是依托于港岛那些商人。

可能……

这也是唯一可惜的地方吧!

主要还是地理位置。

如果将汉东和粤东的位置换下。

京海GDP绝对能破千亿。

第一,太远了。

第二,地理运输不方便。

第三,又是内陆城市。

港岛那些商人主要从事的是金融。

还有就是一些海洋运输贸易。

值得一说的是,李达康于今年的三月份,调去了京州市任职,目前在京州任区委书记。

李达康一走他的职务也由副市长陈天野顶上。

从副市长到县委书记,看起来是降职,要是加上一个市委常委,那意义就完全不同,已经不是降职,可以算是升职了。

不管是职务上权量还是级别上都是如此。

除去陈天野,京海各方面也出现大量人员调动

1996年10月份,早期被郭振阳挖掘的吴春林,也开始斩头露角,从京海市委组织部的科长,调到青培县担任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的部长。

1997年4月份,京海市青培县的县委书记,郑毅然同志,调任京海市政府,担任副市长。

同年,青赔县的县长黄正接任县委书记的职务。

1998年7月份,京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柴伟,卸任该职务,开始担任京海市委副书记。

柴伟的职务由副市长郑毅然开始接任。

前几天,汉东省委组织部那边,也发来了信息,对汉东的领导班子做出一定的调整。

京海市委书记林元良升任汉东副省长。

京海市委书记,将由京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振阳同志担任,考虑到当下京海的现状。

京海市的市长将由郭振阳同志暂时兼任。

京海市委书记,代理市长。

郭振阳也不是个例,其他的一些身份,或多或少都有如此情况,主要是以当地情况来定。

如现在的京海都是郭振阳一手建设起来的。

京海的各项经济和规划也正在进行。

如果突然空降一个市长过来,两者间很有可能会起一些冲突,上面也对京海的情况考虑。

当然,主要还是没人愿意来京海。

郭振阳任职市长就是一言堂。

现在任职市委书记,哪怕空降一个市长过来,恐怕也是一个被彻底架空的角色啊。

除去镀金,基本没人愿意来这里。

如今又是属于大力发展的时代。

谁不想做出一些实事出来。

.................

小弟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GDP只有这么一点,我是这么想的,吹牛也要根据情况来啊。

那个动辄几千亿和几万亿的GDP。

真的很过,现在毕竟是九十年代,处于1998年,月收入也就几百,农村化占比严重,这个时期大部分还是以农业、矿业出口为主。

了解一些经济的大哥都知道。

GDP,那全是金融吹起来的。

要是将金融砍去,GDP至少要缩水一半,甚至是数倍,这还真不是开玩笑。

早起那些破万亿的城市哪个不是金融吹起来的。

保险、股票、上市公司等等之类的。

这个GDP其实就和上市公司一样。

今天你可能市值一千亿,只要稍微波动一下,就剩下几百亿,甚至是一百亿都有可能。

就拿一个简单的对比一下就知道。

苹果市值3.92万亿,换算人民币就是27万亿。

我们的铁路集团,市值是1595亿,也就是说,一个苹果价值一百八十个国家铁路集团啊。

别说一个苹果价值一百八十个国家铁路。

就算十个苹果,一百个苹果,恐怕也别想碰瓷我们的铁路吧,简单说GDP就是金融游戏。

没有金融GDP是不可能起来的。

京海三年的发展。

能达到这个程度就已是顶天。

而且这还是主角多年布局下的一个结果。

至于说主角的背景如何如何的,肯定有很多商人过来投资,对比下老大执政的地方就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