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游客中心了。挺气派的,大厅挑高十米左右,恢宏大气。就是没开灯,不仅一个游客都没有,前台十多个咨询窗口、也只有俩人在岗。其中有个年轻的男生,穿着便装短袖,看到他的第一眼、我甚至不确定他是不是工作人员。
“你好,请问这边的公交还开吗?”
“公交你要到外面坐。”
“就是旅游专线,还开吗?”
“现在没有旅游专线了。”
看来还是得走回去了。甚至因为绕道这个游客中心,我还要多走一两公里。不管了,来都来了,逛一下纪念品商店吧。
这个纪念品商店同样是空无一人。也同样是位置很大,像个大超市。商品种类却没多少,且以农副产品为主。一个四层三列的大型展柜,十二个格架都是同一种商品。看着满满当当的一堵墙,实际也不过七八种产品。我莫名想到了来古城第一晚买炸鸡时的场景。
其实每次到这种纪念品商店,无论是博物馆的还是游客中心的,我都很想毛遂自荐、自己设计几款真正有点文化的产品;每次看到那些尸位素餐的人,我都恨得牙痒痒。不过转念一想,正是有文盲的消费者、才催生了文盲的生产者。或许这世界上本来就不需要有文化内涵的纪念品,我只是自己喜欢这种产品、并试图强加给那些文盲旅客而已。除了我、大多数人来纪念品商店可能就只是为了买这些农副产品吧。世界上有农副产品就够了。何况就算是我这种自以为是的文化人,稍贵一点的文创产品、我自己都买不起。又穷又酸,真是够了。
不逛了,越逛心情越差。
怎么说呢。一个崭新的、庞大的、光鲜亮丽的建筑,只有三五个人每天来这上班、来维护他的光鲜亮丽,却没有一个来客,就给我感觉很阴间。像是一个恢弘的寺庙,养着三五个和尚在供奉着什么一样。
离开游客中心,走出大门。我忘了自己是从侧边绕过来的,出门就下意识地往前走了,结果居然走不出去,是条死路。这游客中心真是又大又荒,给我绕迷路了,在广场绕了一整圈才终于找到出口。白白地又绕了十几分钟,小一公里吧,终于绕到大路上了。
当然了,绕路也不能白绕,我到向日葵田里面看了看。除了向日葵,还有五颜六色的牵牛花,挺好看的。不知道这些向日葵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人收获,感觉再过几天就要烂在地里了。当然了,这只是我的感觉,我既没种过地,也没见过烂掉的向日葵。
重新看了看手机导航。原路返回也不是不行,但是现在好像有个更好的选择,直接绕路去古城东门。话说回来,这个游客中心原本的观光路线好像就是开往古城东门的。
路上还看到了原本的观光车,不知道多久没有启动,脏兮兮的,感觉已经要报废了。
云:(照片x5:游客中心内外&纪念品商店)
云:还挺豪华,就是没人
云:方圆几公里的游客中心就我一个游客捏
云:旅游专线是没有滴捏,我得自己走回去捏
半遮面:(托腮.jpg)
云:本来想着淡季旅游不会人挤人,各种资源都比较宽松。没想到淡过头了
云:一路走来都没见到活人,我被困在里世界了嘤嘤嘤
云:这么好的条件不拍露出可惜了
云:我甚至边走边吹口哨
云:边走边发疯
云:反正也没人。社恐都治好了捏
一路走到古城东门外。风景真好啊,我也算是来对了时候,天高云淡、绿草如茵,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现在是初秋时节吧,总感觉少了些花朵点缀。野花再多些、草地再茂盛些,那就更好了。临近古城,人也多了起来,稍微热闹些了。但还是不够热闹。
我有时候不知道自己是社恐还是怎么。人多的地方我不喜欢,人少的地方也不喜欢。可能是和心理预期不符吧,比如游览名山大川的时候,明明在山沟沟里,却因为是热门景区,人挤人、挤得路都走不动;游览这种古城的时候,明明是城市,却因为人口迁移、产业衰退,冷清萧条人烟稀少,令人嗟叹。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应该穿越回古代,不用太古、就五百年前吧,嘉靖初年,这里应该还是人声鼎沸的。游览名山大川的时候,人也会少很多。这就平衡了。
寿县古城的东门保留有很好的瓮城结构。和我印象中的、可能也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游戏建模里那种标准规制的、像南京城的聚宝门那种、方方正正中轴对称的瓮城不一样,这座瓮城不方不圆,俯瞰像、像……怎么说呢。就是、它不是那种在城门外修一圈小墙把城门包起来的结构,而是相当于,一侧的城墙向外延伸、再弯曲回来、包裹住另一侧的城墙,再分别修两道城门。给人感觉不是那么漂亮,也谈不上雄伟,但就是很实用的样子。
不行,我得再说得详细一点,不然大伙还是看不明白。现在把你的两只手五指并拢,掌心朝内,挡在胸前,当作两道城墙。右手弯曲,掬起来,盖到左手的手背上。这时你的左手指尖贴着右手掌根,右手指尖按着左手的指掌关节。两只手的中指第二关节就是开城门的地方。城门位置错开,又都设置在夹角处、角落里,给人感觉就很易守难攻。
另外这个东门叫宾阳门,北门叫靖淮门,南门叫通淝门。顾名思义,北门靠着淮水,南门靠着淝水。好像还有个西门,没去看,查了下叫定湖门。因为城西还有个寿西湖,总之确实是易守难攻。
我原本以为现存最早的城墙就是明朝的了,据说这个寿县古城可以上溯到宋朝。当然了,这里毕竟当过楚国的末代首都,建城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主要是、现存的城墙是啥时候修建的?有说是北宋熙宁年间的,也有说是南宋开禧年间的,总之在宋朝。
东门、北门附近的石头路都保留了下来,坑坑洼洼的,也算是颇有古意,和旁边的砖石路、城内的沥青路泾渭分明。进进出出的电动车和小三轮都会剧烈颠簸、开得快些就到处乱蹦,看着挺滑稽的,也确实不太方便的样子。只有南门是正经车道,可以正常通车。
城门口的路中央有一溜小沟,据说是被独轮车压出来的。就像是那种切肉夹馍的砧板,被剁出了一个深坑——不过从一个点变成了一条线,从木制的砧板变成了大石头铺成的地面。碰巧还看到一个搞直播的社会大哥,对着地砖介绍:古代卖豆腐的人就是推着独轮车每天走这条路进城,经年累月、把石头路磨出了这么一道沟。
墙砖有两种,一种是条石砖,很大,大概半米长,二十厘米高,砌在墙底。还有一种小砖,就是常见的砌墙用的青砖,砌在条石墙基的上边。
可以到城墙上面参观,总体感觉和之前看过的襄阳城差不多,就是城墙内侧的坡地更高,城内的人可以直接走土坡到城墙上,看着就很牢不可破。城楼应该都是新的,但是没有刷那种蓝蓝绿绿的、清里清气的油漆,虽然朴素了不少,但也还算顺眼。城楼是一个纪念品商店,还挂着一个红色牌子:拥军门店——持军官证、士兵证、文职人员证、退伍证、伤残军人证、优待证等有效证件,景区内购买商品8.5折。除了这里,古城里还有不少拥军、双拥主题的宣传海报。想来寿县在古代也是军事重镇,我也是头一回见到拥军门店,还是在城墙上,很有感觉。就像是钢铁厂选址的时候,找到了一个依矿傍水的好地方,挖地基的时候发掘出了古代的冶铁作坊遗址,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的感觉。
城墙上还有个“淝水古战场——公元383年秦晋之战”的石碑。
淝水之战的主战场在寿阳城外的八公山,和今天这座古城的关系应该不算太大。但这个淝水之战毕竟太出名了,寿县还是很能沾到这个光的。
说到秦晋之战,很多人估计没啥印象,只记得秦晋之好。此秦非彼秦,此晋非彼晋。秦晋之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晋国,淝水之战是东晋王朝和前秦政权展开的决战。这个“前秦”也同样是历史称谓,当时就叫大秦。为了和嬴政的秦朝进行区分,所以叫前秦。
既然前秦在秦朝后面,那为啥还叫“前”秦?因为“前”秦之后还有好几个秦。如果淝水之战胜利了,成了新的大一统王朝,后面也没别的政权以秦为国号了,那可能这个“前秦”可能就要改叫“后秦”了。
当然了,区分方式不止这一种。因为前秦的统治者姓苻,相比于嬴政建立的秦朝,也可以分别叫嬴秦和苻秦。而按照“五德终始”说,嬴秦取代火德周朝,属水德,也可以叫水秦;苻秦取代土德北魏,属火德,也可以叫火秦。
说了一大堆有的没的,这淝水之战到底是个咋回事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