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送礼

换源:

  想好计划,段小千吩咐小白去通知张管家,把陈师爷叫过来。

随后自己磨墨,用细毛笔写了一封信。

半小时后,张管家带着陈师爷来到书房。

陈师爷微微弯着腰,边走边恭敬道:“老爷,您找我有什么事?”

段小千认真道:“今晚你带上一万两白银,一支百年人参,再去衙门召集二十个带刀汉子护航。去到省城,把这封信交给军阀大帅陆宋,若他同意内容,你便听他安排,再回来。若他不同意,你就找借口回来。信可以看。”

说完,段小千将信封递给陈乐,继续道:“有这万两白银和人参,陆宋不会为难你的,东西你找管家要。”

陈乐接过信封,一脸不解地询问道:“老爷,您这是要做什么?”

段小千平静道:“田坡县在打仗,打仗必然会产生难民,而我要用难民建设工厂,当员工产物品。”

“额...”陈乐有些无语,劝解道:“等战争结束,难民们肯定要返回家乡的,再说难民们什么人都有,哪有长工效率高?还送万两白银给大帅?老爷您自己雇佣附近镇民不好吗?”

段小千摆了摆手,道:“赚钱是小,名声是大,你去准备吧!”

陈乐点头道:“是!老爷!”

自己老爷都说出要名声的话,他也不好再说什么。

毕竟主导权在老爷身上,他只是一个狗腿子。

段小千补充道:“对了!途中遇到孤儿、孩童混混,能带回来就带回来,不能就算了。”

“好的!老爷!”

在这个融合大世界,年代虽是1911年。

可很多地方更像民国时期,这也导致这个世界的工厂不在少数。

而工厂基本是围绕在省城附近建设,在县城、乡镇少有的。

其实晚清末期,工厂也不算稀少,只是它们基本遍布洋人的租界。

在工厂技术方面,段小千不怎么担心,若省城没有,还能去租界花钱买技术。

实在不行,用老祖宗的技术也可以,只是效率会低很多。

段小千打算投资十万两白银,建设衣物厂,胶鞋厂,火柴厂。《一文钱比作一块钱,有一亿多。》

每厂容纳三千名员工,总计九千名员工,后续再扩张。

——————

陈乐出发后的第二十天,队伍大张旗鼓地回来。

不同他去时的简陋,回来的队伍有着大量货物、人员。

这些人员中有六名建设工程师,两名房屋设计师以及二十多个孩童。

大帅陆宋与陈乐的交谈很愉快,这与陆宋实际掌权不足半年有关。

段小千赠送的万两白银和百年人参,对陆宋的地位来说,正常礼品。

可这是一个无名小镇送来的礼品,换位思考一下,那就是珍贵礼品了。

况且,段小千在信中所写的内容,对他百利无一害,无论成败都是善名。

与几名心腹商讨后,陆宋同意合作,特意派人找了工程师和设计师,帮助段小千建设工厂。

这些人都参与过省城工厂建设,知道如何设计和建设工厂。

还将万两白银购置工厂机器,变相回赠给段小千。

陆宋还托陈师爷给段小千带了一句话:“段财主如此有魄力,本帅很期待段财主见面。”

其实,让陈乐去送银两和人参,段小千也不是百分百放心。

路上遭遇劫匪还好说。

就怕陈乐携款跑了,毕竟陈乐才为他做了六天师爷。

至于陈乐在棉山镇的妻子、孩子,他能携万两白银跑路,身边也不会缺女人和后代了。

好在陈乐没有携款跑路,不然段小千就要亲自带着万两白银去和陆宋相谈,顺带让大帅陆宋通缉陈乐,陈乐携款的万两白银作为酬劳。

投资还有风险,万事也不能百分百顺心。

反正钱不是段小千辛苦赚来的,花了也就花了。

真要是花完了谭老爷金库的十五多万两白银。

在[人吓人]中有马老爷的遗产,也有十多万两白银。

这二十天里,段小千发现地是真不值钱,一亩普通田地只需8两白银左右,良田则是10两白银。

相比于日渐增长的米价,田价在逐步下降。

这也与打仗有关,万一战火波及,辛苦一年的田地大部分会是损失惨重,不如早早脱手田地,减少损失。

因此,段小千花钱买了六百多亩地,一百多亩梯田,五座承包开发的山林。

总花费不足七千两白银。

而粮食,那真是坐地起价。

自从田坡县打仗的消息传来,粮商们逐渐提高价格,如今一两银子只能买到50斤优质大米。

若是大量购买,一两银子只能买到30斤优质大米。

粮商们的行为,段小千也能理解,以普通价格或是更低价格大量购买,只要有人出得起足够钱,买掉市场上大部分米。

最后那人完全可以疯狂涨价,当初粮食是两倍价格,那人直接买五倍。

因大家手上都没米,只能吃着哑巴亏,购买五倍价格米。

现在粮商们少量放米出去买,等真战火殃及,他们能将价格提升到三四倍,甚至也可以是五倍,如此赚钱的是他们。

为此段小千派人去到很远的地方,分散买大米,尽量不在这上面花冤枉钱。

但也用了1200多两白银才买到十万斤优质大米,只够五百人吃一年。

买洋灰等工程材料也花费了一万五多两白银。

陈乐回来后,段小千就把工厂地基、仓库地基、员工楼地基等建设工作丢给陈乐。

自己则负责生意上的交谈,也落得轻松。

........

附信....

闻陆都督威名久已,因故未能前往,甚是可惜。

以表歉意,献白银万两,百年人参一支。

我从大英帝国归来,路上见百姓疾苦,甚是可怜。

途偶发一笔横财,想以横财做善举。

然横财有底,疾苦无穷。

我听闻陆都督与那龙都督在田坡县开战,想必会有百姓无家可归,我愿出钱收留难民,以难民建三座西洋厂。

一厂为衣物,衣乃万家驱寒保暖必备之物。

二厂为胶鞋,鞋乃万家外出行走必备之物。

三厂为火柴,火乃万家生火做饭必备之物。

三者以百姓为基准,以物美价廉,席卷全国,得万家之财。

工用难民之力,产用难民之力,待声名鹊起,再产高等衣、鞋、火,后用奢,得富人之财。

再以工厂之盈做无尽善举。

纵横财有数十万两之多,有钱无势,实乃鱼肉。

诚邀陆都督共与,无须钱,得半盈,分善名。

若不成,也无损,依留善名,后世自会推举..

...

....

.....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