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七年12月1日,首都南京,又称应天城。
大街上人来人往!
洪武朝,虽是从废墟上建立的,但是百姓脸上都带着对生活的满足。
天才微微亮,一匹匹马车就向着皇宫慢慢驶去。
路上的小商小贩看着,眼睛里透露着羡慕的神色。
距离洪武皇帝的寿宴才过去不到几天,听说寿宴当天洪武皇帝在下朝后宴请了群臣。
“今天怎么了,这些官老爷比前几天皇上四十九岁大寿时还早来了一刻钟”
“你这就不知道了吧?”
旁边一个卖包子的小贩一边熟练的在蒸笼中放入包子,一边得意洋洋的吹嘘道。
“我听去给宫里送木材的王老头说当今太子殿下得了两位皇子”
“两位”
“可不是,听说是双胞胎”
“这可是好事,但那和这些官老爷有啥关系?”朱元璋即位后对百姓的好,百姓都感觉的到,听到他有了孙子也是发至心里的高兴。
小贩一脸无语的盯着面前的男子
“如果不是你天天第一个照顾我生意,我都不想理你,你也不想想。皇帝抱孙子,太子得两儿子,这些官老爷不得去说好话吗?不去祝贺说的过去吗?”
“这位老哥是个明白人啊”这时一位年轻男子来到摊位前,指着蒸笼道
“第一笼,给我来六个”边说边从怀里拿出十来枚铜钱
“据我所知,今天两位皇子就满月了,这些当官的参加大朝会后,应该就是皇子的满月宴了”男子一边说着一边不削的看着前方的一众马车。
“这些大人能不早些去吗?”
“你咋知道的怎么清楚”
面对询问,男子擦擦手接过油纸包好的包子,鼻孔朝天的道
“知道我谁吗?”看到男子这幅姿态,小贩和旁边的中年男子自然是以为遇到了贵人,面色不禁有些惶恐,说不出话来
“不知你是?”犹豫半响最终还是中年男子开口接道。
“我李牛,”
没听过,不敢说。
看到两人一脸没词的样子,李牛感到自己的虚荣得到了满足,于是主动道
“我女人可是皇门三十里外出了名的身材样貌俱佳,一个月前有幸被宫里看中,我说的的还能有假。”
“不知贵妻是去宫里做?
李牛嘿嘿一笑“管你屁事!”扭头就走
媳妇去给皇子做奶妈这种事能告诉外人吗,李牛虽然没读过书,但也是从乱世过来的,明白有时候可能就是多说了一句话命就没了,像他爹就是在十几年前说了一句朱元璋的好,就被陈友谅军抓去做了劳工,最终活活累死。
奉天殿,大明权利所在,身为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双檐重脊,雕梁画栋,门窗用朱漆描着金雕花,在晨光下散发着淡淡的光芒。
门边立着两位身穿铠甲的士兵,目不斜视,手搭长刀。
殿内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双手搭在两边,膝上盖着一张白虎皮做成的毛毯,微微眯着双眼,虽然没有说话也能让人感到一阵压迫。
“百官都到了吗?”
“都到了,都在金水桥等着呢”李恒躬身轻手轻脚的来到朱元璋的旁边。
洪武时期的朝会制度是非常繁琐的,朝会不禁分为大朝、塑望朝、常朝,且要在金水桥等着朱元璋的命令,不然就要一直等着。
“直接让他们进来吧”听闻此话,李恒精神一震,从高台快步而下,高喊道
“两鸣鞭!”命令层层而下,屋外一高大汉子手持长鞭狠狠抽出,鞭打在青石台上
“啪!啪!”
外面百官闻声而动,文官走左边,武官走右边,从天上看就好像两条长长的虚线慢慢向奉天殿而去。
两位士兵对视一眼,同时抬手搭在门上用力向里推去,待门完全打开,朝着龙椅之处一拜,然后大步朝门外离去,来到原位站定。即使手冻得通红,也是一动不动,待看到百官全部进入关上大门,才轻轻舒了口气,不动神色的动了下手脚。
不多时殿内就传来了话语声,不过关着门,也听不大真切。
“张侍卫,朝会还要开多久啊,这外面太冷了”左边的兵士嘴里轻声道,即使在说话,身体也是一动不动。
“别急李青,昨天我打听过了,今天朝会应该不会很久,而且一会就有人和我们交接,等下我们去守偏门就会好些了。”回话的是右边的侍卫,官职为从八品的宫廷侍卫,也是李青的上司。
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两名兵士和他们交接了工作。
张侍卫带着李青快步的离去,七拐八拐的来到了另一处大门,这里位置偏僻,极少有人过往,而且属于内殿,所以温度比外面要高许多。且离奉天殿大殿远些,也听不到皇帝与大臣的谈话,对他们这些侍卫来说绝对是个躲清净的好地方。
“真暖和”李青满脸放松。
“也不暖和,你感觉暖和是因为外面太冷”张侍卫低声道。
“别太松懈,这里虽然很少过人,但不代表没人来,如果被抓到玩忽职守,有你好受的。”就像是在印证这句话似的,拐角处忽的走出十来名宫女,一人手里捧着一个火炉,里面装着半炉木炭,后面跟着几个太监手里也端着一个铜制的大盆,里面也都装着黑乎乎的木炭。
见此情形,两人站的更加笔直了。
为首的宫女来到两人面前站定
“我们是受李公公的命令来的,麻烦侍卫大哥开个门。”
“可有凭证”李青问到
闻言,宫女从袖口取出一铜牌递给张侍卫。
简单看了一下,对着李青点了点头。将牌子还给宫女后两人便将大门打开了可供两人通过的空间。
“张大哥,她们哪的人?”待人都走后,李青问到。
“采买署的”
“他们不是一般管食材采购吗,什么时候还干送东西的活计了。”
“今天啥日子?”张铲一脸无语。
“全紫禁城都知道今天是两位皇子满月宴”李青一脸得意。
“那你还问,采买署来送证明陛下的重视,连木炭都要新的”
“那一会儿不得还来人”李青一脸纠结。
“又不是就我们这一个门儿”张铲一脸淡定。
“我们这最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