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陈默办公室的灯光却亮如白昼。
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虫鸣,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他指尖轻点着桌面,那句匿名邮件中的警告——“你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用算法定义人性”——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久久不散。
空气微凉,吹得他后颈一阵发紧。
成功,前所未有的成功!
“烟火信用分”上线后,社区内的虚假善举几乎绝迹。
视觉上,街道更整洁了,邻里间也多了互帮互助的身影;听觉里,孩子们的笑声、老人的寒暄变得频繁而真实;触感上,那种久违的温暖和信任仿佛重新回到了指尖。
那些真正默默奉献的居民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回报,整个社区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与活力。
那位失踪女孩的母亲,在女儿被找到后,更是将“烟火之光”视为救命稻草。
她声音哽咽地在社区大会上讲述那段煎熬的日子,又带着激动与感激一遍遍夸赞陈默是社区的守护神。
赞誉如潮水般涌来,媒体的聚光灯也频频投向这个年轻的社区创新者。
陈默本该志得意满,享受这胜利的果实。
然而,此刻,他却感到了深入骨髓的寒意。
空调出风口发出轻微的嗡鸣,但他已无心感受室内的温度。
“算法定义人性……”他喃喃自语,眼神复杂。
他回忆起最初的“烟火之光”,那个单纯为了点亮邻里温情的朴素愿望。
那时,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伴随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纸页上,他记得第一次看到居民自发组织志愿活动时的那份感动,那是系统最原始的模样。
但随着系统的发展,特别是诈骗事件的发生,他不得不引入更复杂的机制——从“邻里贡献值”到“烟火信用分”,从简单的任务记录到综合评估,再到“举报-核实-修复”的全民监督。
系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冰冷。
他想起那个失业青年,如果不是他和小杰深入调查,很可能就被简单粗暴地打上“诈骗犯”的标签,彻底被社区抛弃。
当时的心软让他意识到,系统冰冷规则下的个体困境。
而“烟火信用分”的出现,本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让评价更趋近于“人”的判断。
可现在,这封匿名邮件却尖锐地指出,他可能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用一套更复杂的算法,去试图模拟、甚至取代人心的判断。
“真正的善意,不能被系统衡量,只能由人心判断。”这句话如同烙印般刻在他心上。
他猛地站起身,在不大的办公室内来回踱步。
脚步声在地板上回荡,像是某种无形的压力在催促着他。
窗外的万家灯火璀璨依旧,但陈默却觉得,那些光芒背后,似乎有一双双无形的眼睛在审视着他,审视着他一手打造的“烟火之光”。
如果说,最初的系统是引导善意,那么现在的“烟火信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在“规训”善意?
人们的行为,是否会因为追求更高的信用分,而变得模式化、功利化?
那种发自肺腑、不求回报的纯粹善意,会不会在精密的算法面前,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曲解?
他想起小华在设计“烟火信用分”时,那兴奋又带着一丝忧虑的眼神。
她曾无意中提过一句:“陈哥,这套模型越来越复杂,我都快不认识它了。它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当时他只当是小华的玩笑,一笑置之。
可现在想来,却让他不寒而栗。
一个庞大的、基于数据的、不断自我学习和优化的系统,它真的能始终保持中立和善意吗?
它会不会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滋生出新的偏见与歧视?
甚至,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操控人心的工具?
越想,陈默的心越沉。
他曾以为,只要规则足够完善,就能杜绝一切恶意。
但现在他明白,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而权力的边界,稍有不慎,便会侵蚀人性的空间。
“我到底创造了一个什么东西?”陈默低声问自己,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走到电脑前,手指悬停在键盘上。
那个匿名邮件的发件人是谁?
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警告?
是善意的提醒,还是……某种威胁?
不,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追究邮件的来源。
而是,他必须正视这个警告。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而锐利。
他一手缔造了“烟火之光”,也必须对它负起全部责任。
如果系统真的潜藏着他未曾预料的风险,那么他必须亲手将其揪出来,哪怕这意味着要推翻自己曾经的骄傲。
一种强烈的冲动驱使着他,让他想要窥探这个系统的最深处,去看看那些冰冷的代码背后,是否真的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目光沉静,调出了“烟火之光”的底层代码界面。
那一行行熟悉的字符,此刻在他眼中,却仿佛变成了无数待解的谜团。
而这一次,他要面对的,可能远比一个失业青年的诈骗案,或者一个失踪女孩的搜寻,要复杂和凶险得多。
因为,他要挑战的,可能是自己亲手构建的“完美”秩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