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震惊朝野(求鲜花)

换源:

  地面上留下的鲜血,仿佛一条红色的河流。

缓缓流淌开来,足足拖出长长的一段距离。

“开枪!”千总的喝令再次传来。

又有整整一百名叛贼在枪响声中命丧黄泉。

就这样一批接一批的叛贼相继倒下。

直到最后的2100人全部被击毙为止。

随后这些堆积如山的尸体被统一运往城外十多里远的大坑之中。

熊熊烈火燃烧起来,将这些叛贼的尸首彻底焚烧殆尽。

最后再用泥土深深掩埋,以免留下任何痕迹。

当城中的叛乱得以平息之后。

城中的众多富户们纷纷想方设法地想要讨好苏锦尘这位功臣。

他们不惜花费重金。

将镇江城内最顶级的大酒楼整个包场下来。

并精心准备了一场奢华无比的盛宴。

宴席上的每一道菜肴。

皆是经过精挑细选、悉心烹制而成。

堪称精品中的极品佳肴。

面对这一桌丰盛至极的美食。

苏锦尘心中也不禁感到颇为满意。

毕竟对于这些出手阔绰且极力奉承自己的富户们。

他实在找不出拒绝的理由。

既然有人盛情款待并且阿谀谄媚。

那为何不欣然接受这番好意呢?

于是他便心安理得地享用起这场豪华的宴会来。

酒足饭饱之后。

只见两个面容娇俏、身材婀娜的双胞胎莲步轻移地来到了苏锦尘面前。

她们身着薄纱罗裙,身姿曼妙动人。

一颦一笑间尽显风情万种。

面对如此美事,苏锦尘自然不会客气。

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满意的笑容。

欣然接受了这份特殊的“款待”。

一夜春宵过后,苏锦尘并没有匆忙启程返回宝山县。

毕竟如今此地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下来。

仍需有人在此坐镇维护秩序。

而且还得等待巡抚衙门派遣专人前来接管相关事务。

江苏巡抚得知仅用短短一天时间便成功攻克整个镇江时。

不禁瞠目结舌。

谁能料到这场平叛行动竟会进展得如此迅速?

不仅所有的叛贼尽皆落网。

就连匪首宋虎也未能逃脱法网。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时代朝廷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电报技术。

正因如此镇江大捷的喜讯得以迅速传递至京城。

在朝堂之上,一名太监手捧奏折。

高声呼喊:“镇江大捷!”声音响彻整个宫殿。

听到这个好消息,光绪帝心情激荡不已。

身为一国之君,无论臣子们犯下多少过错。

或是贪墨了多少银两。

这些在他眼中或许并非至关重要之事。

然而一旦发生起义或暴乱等事件。

那就意味着皇权可能受到严重威胁甚至被颠覆。

因此这类情况对于统治者来说乃是重中之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此次镇江之乱刚刚兴起没多久。

苏锦尘便能以雷厉风行之势将其迅速镇压下去。

着实令光绪帝感到欣喜万分。

这样的捷报无疑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信心。

“宣!”随着光绪帝威严地一声令下。

站在一旁的太监赶忙恭敬地应道:“嗻!”

紧接着他便展开手中的捷报。

用尖细而又响亮的声音开始宣读起来。

“江苏巡抚王超年委任松江河道守备苏锦尘为此次的剿贼先锋,苏守备亲率麾下三百精兵,乘船自镇江码头如猛虎下山般突然冲入敌阵。仅仅半日时光啊,苏守备所部便以雷霆之势一举攻克镇江城,成功生擒贼首乌合之众的首领宋虎,并将其手下四千余名叛贼尽数剿灭!”

当这份捷报被完整地宣读完毕之后。

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哗然。

在场的众人皆面面相觑。

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苏锦尘竟然能够凭借区区三百兵丁。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横扫四千余叛贼。

这般赫赫战功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就连坐在龙椅之上的光绪帝都不禁为之动容。

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地追问道:“此消息当真属实?莫不是有人虚报军功吧?”

那太监连忙跪地叩头。

诚惶诚恐地回答道:“回万岁爷的话,此事千真万确!江苏巡抚、两江总督衙门以及河道衙门均已对此事进行了详实的核实,绝无半点虚假之处啊!”

听到这番解释,朝堂上下的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表示认同。

毕竟有三大衙门共同核实。

这一结果自然毋庸置疑。

此时光绪帝稍稍定了定神。

接着问道:“既然如此,那苏守备及其部下可有伤亡情况?”

“回万岁爷,此次战役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苏守备所率领的精兵皆配备着最新式的洋枪啊!”

那太监诚惶诚恐地再次向光绪帝禀报着战况。

听到此言,光绪帝心头不禁一阵翻腾。

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之色。

万万没想到这些洋枪的威力竟然如此巨大。

竟能在战斗中取得这般毫无损伤的战果。

沉默片刻之后,光绪帝缓过神来。

皱起眉头问道:“这苏锦尘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是谁家的子弟呢?”

只见朝堂之下一名老者面带喜色、步伐稳健地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他正是苏老太爷,此刻正红光满面。

恭恭敬敬地跪地叩头。

然后开口回答道:“回万岁爷的话,这苏锦尘乃是老臣那不争气的孙子呀!”

说罢苏老太爷微微抬起头。

用眼角余光偷偷瞄了一眼龙椅之上的光绪帝。

观察着皇帝陛下的反应。

光绪帝听闻此言,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点了点头说道:“原来如此,苏爱卿可当真是我大清朝的肱骨之臣呐!不仅自身为官清廉正直,就连教育出来的孙儿也是如此出类拔萃!实在令人钦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