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特别增强型联队

换源:

  第7章特别增强型联队

挂了电话,现在才确定对手,对楚天奇来说还不算太晚。

根据他熟悉的历史知识,他也猜到了对方应该是第三师团下的第六联队。

而且他知道这个联队的指挥官叫仓永辰治大佐。在全面战争爆发后,这位大佐也是首个被击毙的小鬼子联队长。

当然,第六联队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视。他们是日本陆军中的精英作战单位,兵力和武器配备上都是顶级配置。

虽然不属于特别增强型联队,人员标配为3800人,但火力足够强,足以抗衡甚至击败一些夏国主要军队的一个主力师或是一支地方部队的力量。

这支部队下面设有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独立炮兵中队,还有个专门对付坦克的小分队等;配备了六门轻型炮,六门口径92mm步兵炮以及几门针对装甲目标的高速火炮。

此外还包括通讯队伍、补给运输组及医疗小组等各种辅助性单位。在此前的战斗里,他们多次与第三团正面交锋。

据统计,我方已损失接近两千元老兄们;敌军也损失严重,估计至少倒下了一千来号人,战场上遗留下来的尸体至少有几百具之多。

这样的损失对于日军来说还远未达到致命程度,但对于我方第三团来说几乎已经被逼到了绝境边缘。

还好楚天奇及时出现了,要不然可能根本撑不过明天早上。

尽管相对于二战期间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日军装备水平并不算顶尖,可实际战斗能力却是相当惊人。来自现代世界的楚天奇自然不会对此掉以轻心。

刚才的那波攻势也让楚天奇亲眼目睹了鬼子们的作战手法。平日里鬼子进攻时通常避免大规模集团冲锋,而是按照特定战术步骤行事。

只有在面临绝地反扑时才会采取集群冲锋方式。从最小作战单位到整个师团层级,每支部队都有一套明确的操作指南。

举个例子吧,在之前的遭遇战中可以看到,日军一个小队行动时会先利用掷弹筒清除障碍物,这种装置不仅射程达到700米以上,并且精度非常高,只要暴露的目标没有防护设施几乎可以一击必杀。

一旦有人群聚集迹象出现,立马就会成为鬼子攻击目标。

整体来看,当发起正式突击前,鬼子先会在重火力支援下迅速推进至距离阵地约600米处停下观察,接着再前进200米变为匍匐前进直到最终进入直接接触阶段开始低姿态冲锋。

在这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多个火力掩护点确保安全。

所以当时为了防止敌人增援或者埋伏袭击,楚天奇立即指示士兵们快速撤退回防线上等待下一波攻击到来。

由于了解到上述情况,即使在己方处于有利局面想要追击撤退者的时候也必须警惕隐藏于背后不同距离设置的暗火力点,否则很可能会遭受猛烈反制打击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这便是鬼子常见的几种进攻模式之一。

此时,猛烈的炮火仍在持续,这种只能被动承受攻击的局面让楚天奇感到十分郁闷。

但是面对敌人的炮兵,楚天奇目前也束手无策。

更棘手的是,他们不仅要应对敌军的炮兵袭击,还得抵挡海面上舰队的火力压制。

虽然大多数防炮洞和防御工事都建在了反斜面位置,能避开大部分炮弹,但每当敌人借着炮火掩护发起攻势时,对第三团而言都是严重的威胁。

现在,敌人还没有发动全面进攻,只是用较小规模的部队来消耗第三团的实力。

楚天奇预料到,敌人很快就要开始大举进攻,试图一举突破他的防线。

更重要的是,时间紧迫,天色很快就要黑下来了。

楚天奇估计第六联队不会久等,很可能会趁着夜色发动一次总攻。

千万不要低估了敌方夜间作战的能力,事实上,夜间战术是他们士兵训练的重要部分之一。

而且对方经常会选择夜晚行动,以便利用暗夜、烟幕或者突然袭击来击败对手。

同样,楚天奇注意到了一个让人失望的情况:尽管第三团的战士们满怀斗志,在与敌人的正面交火中并没有取得明显优势。

刚才的手榴弹战中,虽然击退了敌人,可自己这边却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远超敌人。

来袭的那两个中队总共丢下了约一百多名士兵的尸体,其中十几人还是楚天奇亲手解决掉的。

但是第三团的伤亡达到了两百多人,阵亡战士更是超过了这个数字,双方损失的比例竟然还不到二比一。

要知道,作为精锐中的精锐,第三团的成员们身体状况良好,并不存在空头兵的现象,伙食条件也好,整体体质并未输给敌人太多。

这样的结果放在整个国内来说已经相当优秀了。

通常情况下,普通军队遇到这帮敌人会被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比例可能达到十比一甚至更高。

不过对于楚天奇而言,这样一个二比一的交换率显然无法令人满意。

因此,他寄希望于系统提供的特选士兵能够足够强大;否则,这样单纯地消耗人力显然是不可取的。

....................................................................................

求鲜花,求评价票支持,作者写过同类型的文,炒冷饭一下,每天最少五到六更爆发,求支持!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