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这运气,简直是开了挂!

换源:

  它并非是真正的黑色,而是一种极深的,近乎于黑色的暗红色。

只有在特定的光线下,它的花瓣,才会呈现出那种令人心醉的,纯正的黑色丝绒光泽。

这个品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

它需要特定的土壤酸碱度,特定的光照时长,以及极其精细的温度和湿度控制。

在外界,即使是最高明的园艺大师,也鲜有能成功培育出,完美品相的“路西法”的。

这个要求,可以说,比之前那些顶级食材,还要离谱。

但对现在的组织来说。

对这个已经被先生的“神迹”,彻底折服了的组织来说。

先生的任何愿望,无论多么的离奇,多么的不合常理。

都只有一个答案。

那就是,必须实现。

“是!先生!”卡洛斯没有表现出任何为难,他用一种充满了使命感的声音,大声回答道,“我立刻去办!”

于是,一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纯正的“路西法”黑玫瑰种苗,以及招募最顶级的园艺专家和植物学家的行动,立刻就开始了。

组织的触手,伸向了荷兰的鲜花市场,英国的皇家植物园,甚至是某些隐居在深山里,世代培育玫瑰的古老家族。

他们要为先生,找到那朵,传说中,属于堕落天使的,最美的花。

随着一件又一件,在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组织以一种奇迹般的方式,轻松地完成。

随着一桩又一桩,充满了风险和变数的行动,总能因为各种离奇的“巧合”,而化险为夷。

一个近乎于神话的传说,开始在组织的内部,尤其是那些中下层的成员之间,悄然流传开来。

一开始,只是几个参与了行动的成员,在私下里,用一种敬畏的语气,讨论着那些不可思议的“好运”。

“你听说了吗?琴酒大人上次在东京的行动,FBI布下了天罗地网,结果一场雷暴,把所有的监控都给劈坏了!”

“我听说的版本是,贝尔摩德大人去策反一个CIA的高官,对方骨头硬得像石头,结果聊着聊着,那家伙突然自己精神崩溃了,什么都招了!”

“还有后勤部的马里奥主管,他为了给先生找食材,联系那个俄罗斯寡头,结果对方的飞机刚好故障,把一整箱顶级的鱼子酱,白送给了我们!”

这些听起来像是都市传说的故事,越传越广,越传越神。

渐渐地,这些零散的“巧-合”,被串联了起来,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源头。

那就是那位,从不上任以来,就一直深居简出,从未在任何人面前,露过真容的,新任的先生。

于是,一个全新的,更加令人敬畏的传说,诞生了。

他们说,新任的先生,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

他虽然身处古堡,足不出户,但他的目光,却能洞悉世间的一切。

他虽然从不发号施令,但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在冥冥之中,影响着整个组织的命运。

他的喜好,就是组织的最高指针。

他喜欢美酒,组织就能轻易地,得到全世界最好的珍酿。

他喜欢美食,全世界最顶级的食材,就会因为各种“意外”,而主动送上门来。

他喜欢艺术,那些被顶级富豪视为珍宝的画作,就会“心甘情愿”地,飞入组织的收藏室。

他的意志,就是胜利的绝对保障。

只要是先生想要做成的事情,无论是多么困难,都会有无形的力量,为其扫平一切障碍。

只要是组织进行的行动,无论多么危险,都会有神一般的“运气”,为其保驾护航。

这种近乎于神话的传说,在组织的中下层成员之间,迅速地,发酵,蔓延。

而琴酒、贝尔摩德、朗姆这些高层,在察觉到这种趋势后,非但没有去制止,反而选择了刻意的引导和默许。

因为,这种对先生的“神化”,对他们有利。

对琴酒来说,一个被神化的先生,更能彰显他作为“神之利刃”的荣耀和权威。

对贝尔摩德来说,一个被神化的先生,更能衬托出她作为“神之宠儿”的特殊地位。

对朗姆来说,一个被神化的先生,更能让他那些以“先生意志”为名义的计划,得到最彻底的执行。

于是,在所有人的,有意或无意的推动下。

一种全新的,狂热的信仰,开始在组织的内部,生根,发芽。

成员们不再是因为恐惧,或者利益,而为组织服务。

他们开始相信,自己是在为一位真正的“神明”,而战。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神圣的,都是伟大的。

这种狂热的个人崇拜,让整个组织的凝聚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的高度。

而那位被当成“神”来崇拜的,陈闲本人。

对此,依然一无所知。

他只是觉得,最近古堡里的佣人们,看他的眼神,好像越来越奇怪了。

夏布利,这个由先生亲自赐予代号的新人,最近在组织内部,可以说是声名鹊起。

他被视为先生“慧眼识珠”的典范,是组织新一代技术流人才的代表。

然而,夏布利自己,却并不满足于此。

他内心充满了对那位将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情报分析员,一手提拔到核心圈层的先生的,无限的感激和敬畏。

在他看来,先生就是他的伯乐,是他的神。

他渴望能做出更大的,只属于他自己的成绩,来报答先生这份天大的知遇之恩。

他不想永远活在贝尔摩德的光环之下,也不想只做一个为朗姆的情报帝国添砖加瓦的工具人。

他要向先生证明,他,夏布利,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情报分析员,更是一个顶级的,能够独当一面的行动策划者和执行者。

在朗姆那庞大的“乌鸦之眼”计划飞速扩张的背景下,无数的信息和数据,如同潮水般涌入组织的情报中心。

夏布利就在这片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机会。

一家位于首都东京的,名叫“创世纪”的大型科技公司。

这家公司,表面上主营业务是民用的智能家居和软件开发。

但其内部,却有一个由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秘密实验室,一直在进行着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研究。

根据夏布利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零散的情报碎片分析。

这个实验室,最近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自主进化”算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们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拥有自我完善能力的AI核心代码。

这份代码,一旦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可以用来开发出无法被预测和防御的无人作战系统。

一旦被应用于商业领域,可以用来构建出能够精准预测市场动向,甚至操控金融市场的“超级大脑”。

其价值,无可估量。

夏布利知道,这,就是他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一个能够让他一战成名,真正奠定自己在组织中地位的,绝佳的机会。

他没有声张,而是独自一人,花费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将所有关于“创世纪”公司的情报,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和分析。

他研究了公司的安保系统,网络架构,人员组成,甚至是每一个核心成员的作息习惯和性格弱点。

然后,他制定了一份长达五十多页的,详细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的行动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的核心,只有一个。

那就是,不通过任何暴力手段,不惊动任何外部势力,以纯粹的,优雅的,艺术品般的技术方式,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那份AI核心代码,从“创世纪”公司那戒备森严的服务器里,窃取出来。

做完这一切后,夏布利怀着一颗忐忑而又激动的心,将这份凝聚了他全部心血的计划书,通过海伦娜,呈报给了那位高居于王座之上的先生。

他这是在主动请缨。

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向先生宣告:

我,夏布利,已经准备好了。

请您,给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陈闲收到夏布利那份厚厚的计划书时,正躺在音乐厅的沙发上,一边喝着冰镇的香槟,一边欣赏着由顶级音响播放的,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

当海伦娜将那份计划书的电子版,呈现在他面前的平板电脑上时,他只是懒洋洋地瞥了一眼。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各种他看不懂的技术术语和流程图。

什么“多层物理隔绝网络渗透”、“量子加密信道劫持”、“基于社会工程学的管理员权限欺骗”

陈闲看得一个头两个大。

他根本就看不懂,也完全不想看懂。

他只觉得,好麻烦。

又要搞事情?

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他现在的生活,过得非常惬意。

有美酒,有美食,有音乐,还有即将建成的,全世界最大的玫瑰园。

他不想让任何打打杀杀,或者充满了风险的阴谋诡计,来破坏他这份宁静。

尤其是,他从计划书里,看到了“东京”、“科技公司”这几个字眼。

这让他立刻就联想到了一个,让他感到有些头疼的小鬼。

那个戴着黑框眼镜,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案件的,死神小学生,江户川柯南。

在“那位先生”的记忆里,这个小鬼,就像是组织的克星一样,总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出现在组织的各种麻烦现场,破坏组织的计划。

虽然最近,因为自己的“无为而治”,组织似乎消停了不少,那个小鬼好像也没再出来蹦跶。

但陈闲可不想因为批准了夏布利这个计划,又把那个麻烦的家伙给招惹出来。

万一搞出什么大新闻,被那个小鬼盯上了,顺藤摸瓜,查到自己这个冒牌货的头上,那可就完蛋了。

于是,他本能地,就想把这个计划给否决掉。

但是,转念一想。

夏布利,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

如果他第一次主动请缨,自己就毫不留情地给拒绝了,会不会打击到这个年轻人的积极性?

会不会让下面的人觉得,自己这个老板,刚愎自用,不听取下属的意见?

作为一个(自认为)开明的领导,似乎不应该这么做。

陈闲纠结了一下。

最终,他那怕麻烦的懒人思维,还是战胜了一切。

他决定,批准这个计划。

但必须加上一个前提。

一个能让他自己,彻底安心的前提。

于是,他拿起触控笔,在计划书的审批意见栏上,随口批准了计划。

然后,他用一种极其随意的,仿佛只是在叮嘱下属出门记得带伞的语气,对海伦娜附加了一句指示。

“可以。



“但你告诉那个夏布利,让他记住了。



“别搞出人命,也别惊动那个戴着眼镜的小鬼就行。



说完,他便将平板电脑推到一边,继续闭上眼睛,享受他的交响乐去了。

这句话,在陈闲听来,意思非常简单,也非常直白。

“别搞出人命”,是因为他骨子里,还是那个连杀鸡都不敢的普通人,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决定,而让无辜的人丧命。

“别惊动那个戴着眼镜的小鬼”,则纯粹是出于怕麻烦,不想引火烧身。

然而,就是这句在他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充满了个人主观情绪的叮嘱。

当它通过海伦娜,被原封不动地,转化成冰冷的文字,传达到夏布利的耳朵里时。

却被解读成了,字字珠玑,蕴含着无上智慧的,“神谕”。

夏布利在收到先生的批示时,激动得几乎要从椅子上跳起来。

先生批准了!

先生相信他!

先生给了他这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短暂的狂喜过后,他开始逐字逐句地,反复揣摩先生那句附带的,简短的指示。

“别搞出人命。



“也别惊动那个戴着眼镜的小鬼就行。



夏布利将这句话,在自己的脑海里,反复地,咀嚼了上百遍。

他的眼神,变得越来越亮,越来越充满了敬畏。

他明白了!

他彻底明白了先生的深意!

先生的格局,果然不是他这种凡人能够想象的!

“别搞出人命”,这句看似简单的要求,在夏布利看来,绝不仅仅是出于仁慈。

这是先生在向他,向整个组织,传递一种全新的行动哲学。

那就是,组织的行动,要从过去那种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低级的犯罪模式,向更高级的,更优雅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型模式转变。

先生要的,不是让敌人从肉体上消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