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技术交流会

换源:

  刚处理完实验室安防升级的他,还没来得及换下那件袖口沾着碳素笔墨迹的实验服,就被林雪晴临时拉来了这场技术交流会。

“你这形象……要不要换身正装?”她一边整理PPT,一边小声提醒。

“科研不是走秀。”陶哲淡淡一笑,眼神却已经扫过台下——满场军工系统代表、高校教授、企业负责人,气氛严肃得像一场战略会议。

【检测到目标人物:军工企业技术总监李明远】

【关联信息:曾主导某型导弹光学制导模块研发,当前项目与光刻胶兼容性高度相关】

系统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陶哲心中一动,嘴角微微上扬。

“我准备好了。”

-

舞台灯光亮起的一瞬间,陶哲大步走上讲台,整个人像是从实验室里直接走出的“技术战神”。没有客套寒暄,他径直打开投影,屏幕上赫然出现一张全球光刻胶市场分布图。

“过去我们总说‘卡脖子’,但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不仅解开了束缚,还给它打了个死结。”

这句话一出,全场安静。

陶哲调出一组数据:“这是过去六个月国产光刻胶在12英寸晶圆上的实测良率,94.7%。比国际主流厂商低0.3个百分点?不,是高了0.3——因为我们在更复杂工艺条件下达到了这个数字。”

台下有人低声议论,几个军工系统的专家对视一眼,明显被这话勾起了兴趣。

“我知道很多人质疑民营企业的量产能力。”陶哲目光一转,落在一位白发老者身上,“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如果不是林总和她的团队顶住压力,我们不可能在三个月内完成设备调试、材料优化、工艺定型三连跳。”

他顿了顿,调出一份第三方测试报告:“这份来自德国TüV莱茵的认证文件,你们可以传阅。”

话音刚落,前排几位军工代表已经开始翻看文件,脸色逐渐缓和。

“不过,这不是重点。”陶哲忽然换了语气,声音沉稳有力,“我想说的是——军民融合,不只是口号。而是现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屏幕切换,一张全新的光刻设备概念图浮现出来。

“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新一代国产光刻机核心模块架构图。采用量子加密通讯模块、纳米级误差补偿算法、以及军工级抗干扰设计。换句话说,它不仅是芯片制造工具,更是未来战场的眼睛。”

全场哗然。

提问环节,那位白发老者终于开口:“你说的这些,有没有实际验证过?”

陶哲笑了:“您现在看到的每一项技术,都经过了至少三次独立验证。包括——”他指了指台下一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贵单位最近一次导航系统升级中使用的光学传感器,就是我们的合作成果。”

那人一怔,低头快速翻看资料,脸色变了。

陶哲没再多说,只留下一句话:“科技不分军民,关键是谁能解决问题。”

掌声响起来的时候,他知道,这一关过了。

-

茶歇时间,陶哲端着咖啡走向角落。

那边站着一个穿深色西装的男人,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一闪而过“詹姆斯·霍克已读”。

“李总?”陶哲主动打招呼。

对方抬起头,略显惊讶:“你是陶博士?”

“是我。”

两人握手,李明远打量着他:“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年轻没关系,关键是靠谱。”陶哲笑着递上名片,“听说你们有个项目,需要用到高精度光学涂层?”

李明远眼神微动:“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手上刚好有这种材料。”陶哲轻描淡写地说道,“而且,我可以保证,它不会让你的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失灵。”

李明远沉默片刻,点头:“我们可以聊聊。”

几分钟后,林雪晴赶到了现场。她一看两人谈笑风生的样子,就知道事情成了。

“合同呢?”她问。

“马上。”陶哲拿出备份纸质协议,递给李明远,“电子签暂时不行,刚才停电了。”

李明远接过合同,看了几眼,忽然皱眉:“这签字笔怎么有点眼熟?”

“哦,”陶哲瞥了一眼,“是主办方提供的,上面好像刻着什么基金的名字。”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多说什么。

周振国教授适时出现,在合同背面写下几句补充说明,并签下名字。

“国防科大担保,没问题了吧?”他说。

李明远笑了笑,签下名字。

这一刻,国产光刻设备的研发正式迈入实质性阶段。

-

签约仪式结束,陶哲回到后台。

系统界面突然闪烁了一下。

【异常信号干扰源定位成功:东南角二楼走廊】

【信号特征:高频脉冲 数据窃听尝试】

【倒计时:72小时】

陶哲眉头一挑,随即打开手机。

“陈默留下的程序还在吗?”他发了一条消息。

很快回复:“在。”

“那就让他们尝尝,什么叫自投罗网。”

他转身朝外走去,脚步坚定。

林雪晴跟上来:“接下来去哪儿?”

“去见一个人。”陶哲语气平静,“一个想看我们笑话的人。”

林雪晴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

“苏明远?”

“没错。”

两人走出报告厅,夜风吹拂,城市灯火如织。

而在他们身后,那份刚刚签署的合同,静静躺在桌上,一角写着一行小字:

**S.M.Y科技基金特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