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信任

换源:

  在心里尖叫,天幕,千万不要玩我们,要人命的!!!

看着众人的反应,灏傲娇一笑,他会自打嘴巴?笑话,他是谁,他开始华夏最最最伟大的华夏意识,小金龙灏!!!

云端上的小人儿,不自觉的两手叉腰,胖嘟嘟的小脸上全是骄傲,他嘴角上扬,眉飞色舞。

回过神,他啪叽一下,拿起宝镜开始他的盘点大业。尽管无人看见,他还是心虚的眨巴了眨巴眼,努力让得瑟的小脸恢复严肃。却显得分外可爱。

【和陈友谅一样,张士诚生于微末,在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苦力来补贴家用。他“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为人仗义疏财,有着侠义之气。在当地盐民中有很高的威信。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为填补亏空,不断提高盐价,当地农民苦不堪言。

张士诚在时代的浪潮中,和普通百姓一样,活的艰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把握好时机的张士诚,治平三年与泰州判官李华甫,里应外合攻取泰州,与于高邮称王建立大周自称诚王。

他重经济,认为“元氏之乱,多在民穷。”认为“食为民之天下,农桑为民事之本。”

故,派军队与当地农民,开荒耕田,并减免赋税,把地主和富户的粮食衣物赐给平民和老年人……

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

他重教育,为发展教育,整饬民风,开科取士……】

“有明君之风。”

刘彻在心里感叹,这个朱元璋比前面盘点的都厉害。

赵匡胤说到底没有完成一统大业,李治后面出了个女皇帝,大唐差点中道崩殂,朱棣死伤太大,有穷兵赎武之嫌,刘秀是个迷,能力有,但是,挂太大,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这个朱元璋,是个狠角色,他的对手很强,但是,最终的天下却被他夺得。

打得江山不奇怪,能坐稳就已经说明他的厉害!!!

想着刘彻目光幽怨,天幕就是说,什么时候说说他,他也不要多的,多几年寿命不过分吧?

卫青看着主父偃等人被帝王的低气压,吓的打一个寒颤。忍不住眼皮直跳,小心的瞅了一眼刘彻,见他依旧是满脸自信,然而看着天幕的瞳子里全是幽怨,忍不住头皮发麻。

陛下,这是又怎么了?

和刘彻的关注点不同,杨坚最先注意到的是开科取仕,他目光深邃,心里有了想法,开科取士,好一个开科取士……

【张士诚称王吸引了元军的目光,他坚守致使托克托的百万大军,在朝廷的腐败内斗中崩盘,创造了红巾军新的高朝,威望大增,被视为民族英雄。

得天下民心。】

“来了。”

嬴政看着天幕,呢喃道。

最重要的来了,得民心的张士诚最后失了天下,绝对有原因,天幕只说了他好的一面。

诸天万界纷纷精神一振,目光灼灼的看着天幕。

来了!

【然,民族英雄张士诚有个致命的缺点,“没有主见,生性迟钝,比较怕事,江湖兄弟做错了事也不忍心指责,赏罚不分。”

所以他对元朝忽远忽近,最后接受元朝的册封,使的他名声受损。

大概是因为出生原因,他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进取之心,享受现有的富贵和安逸。使他错失一统天下的良机。

再一个就是其政治和军事才能相对有限。

一个成功的领袖,不仅仅需要民心,还要有远见卓识,才能出众,善于治理等因素。】

“受教了!”

各个名士们点点头,纷纷感叹,领袖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翻阳湖之战后,朱元璋下令讨伐张士诚。

“欲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对张士诚采取围困的策略。

朱元璋部队一路势如破竹,进展顺利,打到最后,张士诚士兵多淹死,其中包括“十条龙“的勇将。

已经投降的李伯昇,派人劝张士诚投降,张士诚坚持不投降。

朱元璋见状继续攻打下去,张士诚见大势已去,欲自杀,未成。

后被押往南京,在南京自缢身亡,时年四十又九。】

“令人嘘唬。”

李世民摇了摇头,这个张士诚终不是天下之君。

帝王二字,是皑皑白骨堆切而成,帝王若无擎天之能。还是不要肖想天下,不然徒增笑料,害人害己。

他李世民自信自己一定能担起帝王这把担子。

诸天万界纷纷感叹,世事无常,大肠包小肠啊!

朱元璋看着天幕,到是一点也不快意,讨伐张士诚的途中,他的侄子朱文正背叛了他,到今天还是历历在目。

他该信谁?

天下有谁可信?

他看着天幕,全身散发着肃穆,朱文正的叛变,似一巴掌打醒他。

在权力的游戏里,血缘也不能成为完全信任和依赖。

想着朱元璋目光冷酷,带着杀伐果断,“包括他的儿子。”

朱棣背脊发凉,他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朱标,见他没反应,这才压下心中的凉意。

暗道自己想多了。

朱元璋嗤笑,到是敏锐,朱棣此子和他最为相像。这大概是未来的自己为什么不会选择他的原因。

江山社稷,华夏传承。

他在怎么小心都不为过,只是想不到未来会大出所料,第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啧~他老朱的儿子厉害。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