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放下手中的战报,看着天幕上的锦衣卫图片,在心里忍不住感叹,他竟然不觉得惊讶?!
倒也是……
朱元璋早期生活充满艰辛和困苦,家人更是十不存一,连个长辈都没有。
元朝的暴政让朱元璋深受其害。
按照天幕给的时间来看,元朝自从元世祖去世,政权不稳,皇帝更换频繁。蒙古贵族上层矛盾也被激发。只是黔首的朱元璋或许在当时没有全面的看到元朝的内部混乱。
但是,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在他内心难以消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他们刘家,虽没有朱元璋那样,艰难,但也是普通黔首出生。高祖刘邦起事前虽是亭长,然亭子可不算吏。
高祖起兵都是被逼无赖,何况朱元璋。他定然恨死官吏士族。
他做过和尚,当过游丐,如今,又成为一国之君,定然心中不平静。
现在,他当家做主,怕心情复杂,帝王之道,他又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能干出锦衣卫这种事,不奇怪啊。
但是想归想,刘彻目光平静,这样的帝王他不是说看不上,而是不喜欢,终归落了下乘。
然任刘彻思绪万千,下一秒就被惊的立马站起身来。
【公元1380年,洪武十三年,震惊古今的胡惟庸案爆发。】
洪武初期,刚刚升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的胡惟庸,眼底泛着惊恐,心里喀噔一下,就缓缓下沉。
开国皇帝的威严没有谁不怕,胡惟庸头冒冷汗,手脚冰凉。不停的告诉自己冷静,一定要冷静,现在还没发生。
天幕没有间歇。
【胡惟庸,生年不详。字子中,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人。
明朝初年宰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
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并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准备谋反。
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上书举报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大怒,以雷霆之势镇压。
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
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罢宰相,废除丞相制。】
哗~
诸天众人皆惊愕,废除丞相!
主动将皇权上套的李世民不理解,废除丞相在,帝王权力升高,但是,若是遇见昏君怎么办?
帝王本就已经高高在上,皇权的至高无上,让帝王有了神性,若无人节制皇权,想着隋炀帝李世民打一个冷颤,不行,这是什么噩梦,他李世民离不开丞相。
接到自家陛下的星星眼,房玄龄心中失笑,他摸了摸美髯须,放下心来,自家陛下不是那位洪武皇帝的路子。
和李世民一样,嬴政也分外不理解,朝中事情那么多,不要丞相,怎么得行?
刘彻噎住了,虽然他的丞相是消耗品,但是,那也是丞相!
更有士人大骂:“果然乞丐出生小家子气,丞相之位亘古有之,这是违背祖宗!“
“眼皮子底的皇帝!”
“到要看看他是如何处理政务!”
“不愧是造反之人,不忠不孝之逆贼也!”
……
洪武初年,朱元璋眼里划过一抹光亮,废除丞相制,好,太好了,和他心意。
丞相百官之首,权利太大了!
想要大明得以长存,而非二世灭亡之国家,废除丞相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君不见,那秦朝始皇帝威震天下,权势之强,威震四海。还不是被丞相李斯,和阉人赵高玩弄,篡改遗照,至史秦朝二世而亡。
虽然知道,大秦灭亡的原因复杂,并非全是丞相李斯赵高之祸。但这并不妨碍,朱元璋如此想,他深邃的眼里,沉沉浮浮,划过一抹杀意,宦官不得参政的排要赶快立起来。
天幕自然不管诸天众人的想法,声音平静的无波。
【丞相制的废除,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相权、君权合一,彻底改变了中国政治体制的结构。
朱元璋的这一决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丞相这一延续了千年的官职从此被取消。
朱元璋的这一行动也反映了他对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皇权的高度维护。】
这……!
天幕怎么还夸人呢?
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乱臣贼子也值得夸赞吗?
这天幕有毒!
有帝王彻底破大防了。
“天幕连朱元璋都夸赞,想来朕如此帝王,也不差。”
宋高宗赵构把玩着新得的美玉,语气慢悠悠的。
丞相秦桧,连忙上前,“官家说的是,这位后世皇帝,如此大逆不道,视祖宗家法于无物,天幕还如此夸赞,这十大帝王定有陛下!”
说完他后退半步行大礼,帝王乐而大笑,“爱卿快快请起。”
一时间君臣相知,好不情深。
“呸~”
“昏君,佞臣!”
朝中有人低声怒骂。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