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小姨何夏。
自从在何东的“通俗科普”下,对“网络”、“计算机”、“编程”这些新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她对这些高科技玩意儿的兴趣就愈发浓厚了。
她不再满足于仅仅从图书馆的那些陈旧书籍和报刊上获取理论知识,而是开始迫切地渴望能够接触到真正的计算机,亲身体验一下那些神奇的功能。
她四处打听,哪里有真正的计算机可以让她摸一摸、看一看。
她听说市里有些大单位,比如银行、邮局、大型工厂等,已经开始配备计算机了,用来处理一些数据和文件。
她就想方设法地托人找关系,希望能有机会去那些单位参观一下,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也好。
她还开始关注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培训信息。
她听说有些职业学校或者社会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开设一些计算机操作的短期培训班了。
她就琢磨着,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去报个名,学习一些更专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甚至,在她的小脑袋瓜里,还萌生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念头——将来要报考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
她觉得,计算机这个东西,实在是太神奇了,太有发展前途了。
如果自己能掌握这门技术,将来一定能做一番大事业,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把这个想法跟何东一说,何东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他知道,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将会迎来爆炸式的发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无疑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他鼓励小姨何夏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和迷茫所吓倒。
他还答应小姨,以后会尽自己所能,为她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
得到何东的鼓励,小姨何夏的信心更足了。
她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课知识,为将来报考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她还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继续钻研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何东请教。
何东看着小姨那股对新知识、新技术如饥似渴的劲头,心里也感到非常欣慰。
他知道,小姨的未来,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而他,也很乐意成为她探索未来之路上的一个引路人和支持者。
随着何家几个女儿的事业都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经济状况也越来越好,何家在胡同里的名声和地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前,何家是胡同里有名的困难户。
家里人口多,劳力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需要邻里街坊的接济和帮助。
那时候,一些邻居虽然表面上还算客气,但背地里难免会有些看不起,甚至有些冷嘲热讽。
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大姨何平的小吃摊,在胡同口远近闻名,不仅味道好,价格公道,而且她为人热情和善,从不与人计较。
很多邻居都成了她摊位上的常客,一来二去,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
四姨何茵在城南新市场摆的日用杂货摊,也是生意兴隆,口碑极佳。
她经常会从市场里带回来一些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分给邻里街坊,或者以成本价卖给大家。
她那爽朗大方的性格,也赢得了不少邻居的喜爱。
再加上家里添置了黑白电视机,买了新摇椅,餐桌上也经常能见到肉菜,这些都让邻居们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
他们开始觉得,何家这是要时来运转,发达起来了!
于是,原著中一些曾经对何家有些冷淡甚至不太友好的邻居,如今见面也都变得笑脸相迎,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以前,他们看到何家人,可能只是淡淡地点个头,或者干脆装作没看见。
现在,他们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嘘寒问暖,甚至还会主动提出要帮忙。
“哎呀,李大爷,您这气色可越来越好了!是不是最近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啊?”
“何大姐,您那小吃摊生意可真好啊!改天我也去尝尝您做的黄金开口笑!”
“何家四丫头,听说你在城南发大财了?可别忘了咱们这些老邻居啊!”
诸如此类的客套话和恭维话,何家人最近听了不少。
虽然他们也知道,这些邻居态度的转变,大多是出于趋炎附势的心理。
但不管怎么说,邻里关系变得和睦了,总归是件好事。
至少,以后在胡同里生活,不用再看别人的白眼,也不用再受别人的闲气了。
何东也乐于看到这种变化。
他知道,一个和睦的邻里关系,对于家庭的安定和幸福,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躺平”生活,也因为这些积极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滋润,越来越舒心。
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追求简单的物质享受,比如睡更软的床,吃更美味的食物,用更舒适的物品。
他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才能在确保自身舒适的前提下,更高效、更隐蔽地“遥控指挥”,帮助家人们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舒适度奖励,以及更强大的“家庭氛围加成”?
他发现,直接出面去解决问题,虽然也能获得系统的奖励,但往往会耗费他不少精力和时间,甚至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
这与他“躺平”的初衷是相悖的。
而像之前那样,通过一些“不经意”的暗示、提醒,或者“无意中发现”的“秘方”、“信息”,来引导家人自己去解决问题,效果似乎更好。
这种方式,既能避免自己暴露在风口浪尖,又能让家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还能让自己以一种更轻松、更优雅的姿态,享受“幕后操盘手”的乐趣。
他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将这种“遥控指挥”的技巧,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更加不露痕迹。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