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换源:

  “要想富,先修路”。然而,眼前这条通往村里的“路”,实在名不副实——狭窄曲折,泥泞坑洼,勉强容一辆车通行,两车相遇便进退维谷。这样的路,别说吸引投资的大车,连寻常轿车都望而却步。路不通,村里精心培育的特色农产品只能困在田间地头,难以走向广阔市场;周边蕴藏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迹,也只能默默无闻,无法变成带动乡亲们增收的特色景点。项阳明白,改变村子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打通这条“血脉”。

修路谈何容易?首要任务是争取上级政策与资金支持;其次,庞大的建设资金缺口需要填补;而最难啃的“硬骨头”,莫过于说服那些长期占用路边公共空间的住户让出土地。项阳敏锐地察觉到,最大的阻力很可能来自在先前村务工作中与他意见相左、关系紧张的种姓家族。

带着详尽的规划方案和满腔热忱,项阳递交了申请报告。他不仅阐述了修路对乡村振兴的迫切性,更主动提出个人愿意垫付相当一部分启动资金,以表决心。这份诚意与清晰的蓝图得到了赞许,修路申请很快获得了批准。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第一台挖掘机轰鸣着开进村口,果然遭遇了阻力。有人径直躺在路中央,情绪激动地哭喊着阻拦施工,声称若要动工扩宽路面,就得从他身上压过去。究其原因,竟是修路要拆除他违规建在路边的简陋旱厕。类似的情况并非孤例——一些村民长期占用公共区域,久而久之竟将其视为私产,一旦要求腾退,便反应激烈,仿佛动了他们的根基。更有一些观念守旧的老人,忧心忡忡地议论,担心修路会“动了村子的风水”。项阳心中既无奈又焦急:村子已如此困顿,年轻人纷纷外出,若真有风水庇佑,何至于此?而眼前这些闹事者的背后,隐隐能看到种姓家族亲友的影子,有人暗中鼓动,风波便难以平息。

项阳洞察人心,明白这些阻力的根源往往在于现实的利益考量,哪怕是一丁点损失,也容易激起强烈反应。既然看重利益,那就让大家先看到修路带来的长远利益!他调整策略,决定优先打通村子外围连接主干道和村中心广场的关键路段。这样阻力相对较小,也能让乡亲们最快感受到畅通带来的便利。

接下来的七天,项阳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他描绘修通道路后农产品能卖出好价钱、游客能进村游玩的前景,并郑重承诺:将在规划好的位置,修建几座干净、卫生、现代化的公共厕所,彻底取代那些影响环境和卫生的旱厕。大部分村民在理解与沟通后逐渐接受。

这其中,最难说服的是李老太。李老太是村里的孤寡老人,早年丧夫,无儿无女,独自生活多年,仅靠有限的救济金度日。村里关于她的闲言碎语不少,使得许多人不敢轻易招惹她。而李老太本人,则以性格泼辣、遇事反应强烈而闻名,一哭二闹的本领让施工队束手无策,工程因此停滞。项阳没有简单责备,他试着理解:一位独居多年的老人,或许在漫长岁月里经历了太多艰辛与不被重视,才形成了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她闹,无非是渴望一份生活的保障和应得的尊重。

项阳主动找到李老太,诚恳地谈条件:她那紧邻路边的老屋本就破旧,修路确实需要拆除一部分。作为补偿,等新的公共厕所建好,将专门辟出一间管理室,聘请李老太担任管理员,负责日常清洁维护,并支付她一份稳定的工资。工作轻松,又能增加一份可靠的收入来源,改善生活。李老太仔细一想,这确实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差事!既能解决眼前的安置问题,又有了长期保障,脸上终于露出了接纳的神色。

李老太这个“堡垒”的攻克,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其他几户观望或犹豫的村民,见最“难缠”的李老太都接受了合理方案,也纷纷松口。阻碍清除,挖掘机终于得以开足马力,沙土石料源源不断运抵,村民们期盼已久的道路建设工程,在轰鸣声中正式拉开了序幕。这条承载着全村希望的路,终于开始向远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