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换源:

  事业上的累累硕果,让项阳被列入了柳叶镇镇长的候选人名单。他内心澄明:若想惠及更多乡亲,实现更宏大的乡村发展蓝图,就需要站在更高、更具统筹能力的平台上。更大的责任,意味着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不久,镇上组织了一场“优秀乡村领头人跟班学习计划”,旨在培养储备人才,项阳也在受邀之列。他深知,这不仅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组织上对候选人进行近距离观察和考量的重要环节。报到后,项阳以归零心态,如一名谦逊的学生,投入全新的工作环境中。

然而,长期在基层一线实干、习惯与乡亲们打成一片的项阳,很快感受到了机关工作氛围的不同。这里层级分明,人际交往保持着谨慎的距离感。同事们围绕着核心领导开展工作,即使是相邻办公桌的同事,日常交流也仅限于必要的客套,氛围略显拘谨。大家行事谨言慎行,仿佛行走在无形的网格之中,唯恐言行失当。这与基层那种直来直去、合力攻坚的氛围大相径庭。

更让项阳一时难以适应的是部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他观察到,一些事务性工作似乎形式大于内容,明知效率不高却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汇报材料有时过于追求华丽辞藻而偏离了实际;冗长的会议消耗着大量精力。这让讲求实效的项阳感到困惑和些许压抑,甚至萌生过退意。但转念一想,大丈夫当能屈能伸。若因一时不适便退缩,不仅辜负了组织的培养,更可能错失日后为更多人造福的平台。暂时的隐忍与适应,是为了积蓄力量,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有所作为。

他逐渐看清,当前工作的核心,是高效准确地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支持,确保各项指令顺畅执行。至于团队凝聚力的建设和人才的识别任用,其标准往往更为综合复杂。项阳领悟到,个人能力是基础,但要在这样的体系中有效推动事业,不仅需要实干,也需要智慧地融入和建立信任。

抱有类似观察和想法的并非项阳一人。其他跟班学习的优秀人才同样渴望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主要领导也深谙激励之道,通过设定明确的成长目标和给予阶段性的认可,让大家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

在这群人中,项阳结识了宁佳颖。宁佳颖同样是一位能力出众的干将,五年间在多个岗位上都做出了扎实的成绩,只是尚未遇到完全契合其才能发挥的更大舞台。她从当年初入职场时气质出众的年轻领头人,历练成为如今思路清晰、作风干练的骨干力量。项阳与宁佳颖因相似的基层工作背景和带领乡村发展的经历而颇有共同语言,两人交流起来十分投契。加之同为单身青年,工作之余常结伴在食堂用餐交流心得。渐渐地,单位里开始流传两人关系密切的议论。

一次私下交流中,一位较为资深的同事委婉地提醒项阳:“在咱们这种工作环境里,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同事关系,特别是和异性优秀同事的交往尺度,专注工作本身更稳妥。”同事点到为止,未再多言。项阳虽觉得这些议论多是无稽之谈,但也明白“众口铄金”的道理。果然,这些议论最终也传到了上面人的耳中。

一天,他将项阳叫到办公室,语气平和但意有所指地说:“小项啊,最近大家对你关注度挺高,一些个人生活方面的讨论也不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个人形象和精力分配也很重要,要注意影响啊。”

项阳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他当即郑重表态:自己当前所有心思都扑在工作学习和能力提升上,无暇也无意理会那些毫无根据的传言,并对因此可能带来的任何干扰表示歉意。

领导听完他的表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次谈话后,项阳更加注意与宁佳颖保持适度的、纯粹的工作伙伴距离,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平心而论,项阳对宁佳颖的才干和品格是欣赏的,但这份欣赏目前仅限于志同道合的同事层面。他对她的了解,也远未深入到足以考虑个人情感发展的程度。在这个关键的事业上升期,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重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