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自己却在鸡毛蒜皮中打滚!

换源:

  她怕妹妹将来跟着他会受委屈。

她私下里跟李振华念叨自己的担忧。

李振华劝慰她说:“家丽,儿孙自有儿孙福,家艺也是成年人了,她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欧阳宝虽然现在条件差一些,但他有闯劲,有头脑,未必将来就没出息。

我们做长辈的,可以给她提点意见,但不必过多干涉她的决定。

只要他们是真心相爱,能够一起努力奋斗,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何家丽听了丈夫的话,也觉得有道理。

她知道丈夫看人一向比较准。

便不再那么焦虑了。

李振华在轧钢厂凭借着过硬的钳工技术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以及平日里乐于助人、不与人争执的好人缘,深得车间领导和工友们的认可和尊重。

最近,他们车间的生产小组长因为年龄大了,精力不济,主动向厂里提出退下来,想去个轻松点的岗位。

车间主任经过综合考量,并征求了工友们的意见,决定提拔李振华为新的生产小组长。

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组长,在厂里连个芝麻绿豆大的官都算不上,但也算是个基层小干部了,手下管着十几号人,负责安排生产任务,检查产品质量,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责任也比以前更重了。

当上小组长后,李振华的工资也略有增加,每个月能多拿几块钱的岗位津贴。

他拿到第一个月增加后的工资,便原封不动地全部交给了何家丽,笑着说道:“家丽,以后咱家的财政大权还是你掌握,我负责挣钱,你负责管钱。

这钱你收着,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何家丽接过钱,心里甜滋滋的。

她知道丈夫这是信任她,也是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这个家的爱和责任。

她将钱仔细收好,盘算着如何才能更好地安排家里的开销,让小日子过得更舒心、更体面。

何家丽把家里打理得更加井井有条,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她还学会了使用那台红灯牌收音机,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收听新闻和天气预报,有时还会跟着收音机学唱一些新出的革命歌曲或者经典的戏曲选段。

李振华每天下班回家,推开家门,总能看到窗明几净的家,闻到从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味,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悦耳声音,以及妻子温柔的笑容和儿子欢快的叫声。

那一刻,他觉得一天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温暖和满足。

这个温馨的小家,是他奋斗的最大动力,也是他最想守护的港湾。

何家喜得知李振华升了小组长,工资也涨了,心里又开始不平衡起来。

她觉得,李振华不过是个普通的工人出身,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背景,凭什么就能步步高升?肯定是走了什么狗屎运,或者是巴结了哪个领导

这天,她又回娘家抱怨,恰好李振华和何家丽也在。

她便阴阳怪气地对李振华说道:“哟,某些人现在可真是春风得意啊当了小组长,官儿不大,架子可不小啊也不知道是祖坟上冒了青烟,还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运气这么好”

她的话里话外,充满了讥讽、嫉妒和不屑。

何家喜越说越来劲,对着李振华翻了个白眼,继续尖酸刻薄地说道:“想当初啊,某些人连辆破自行车都买不起,穷得叮当响,现在倒好,又是收音机,又是小组长,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不过啊,我可提醒某些人,这人呐,还是得脚踏实地,别总想着投机取巧,靠歪门邪道往上爬。

靠运气得来的东西,长久不了小心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她这番话,不仅贬低了李振华的努力和能力,也暗示他以前对自己不好,现在发达了就忘了本,还诅咒他将来会倒霉。

屋子里的气氛顿时有些尴尬和紧张。

刘美心和何家文等人都听不下去了,觉得何家喜说话太难听,太刻薄了。

何家丽更是气得脸色发白,她听着何家喜句句针对李振华,越说越难听,实在忍无可忍了。

她皱起眉头,站起身,对何家喜说道:“家喜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呢振华能当上小组长,是凭他自己的本事和努力,是厂里领导和工友们都认可的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运气好,投机取巧了?你少在这里说风凉话血口喷人”

何家喜没想到一向温和谦让的大姐,竟然会为了李振华跟自己当面争辩,顿时也来了气,提高了嗓门反驳道:“我说的难道不是实话吗?他以前是什么样,你难道不知道吗?他就是个”

“够了”李振华突然开口,打断了何家喜的话。

他的声音不大,但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拉了拉何家丽的衣袖,示意她不要再说了,然后平静地看着何家喜,淡淡地说道:“六妹,我知道你一直对我有意见,也一直看不起我。

没关系,你怎么想是你的自由。

但是,我希望你明白一个道理,见不得别人好的人,自己也永远好不了。

与其在这里浪费口舌,攻击别人,不如多花点心思,想想怎么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

言尽于此,你好自为之吧。”

说完,他不再理会何家喜,拉着何家丽的手,对刘美心说道:“妈,我们先回去了。”

然后便带着何家丽离开了。

何家喜被李振华这番话说得一愣一愣的,半天没反应过来。

等她回过神来,李振华和何家丽已经走远了。

她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处发泄,只能在心里暗暗咒骂李振华。

而何家丽,被李振华拉着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却感到一阵莫名的踏实和温暖。

她觉得,自己的丈夫,真是越来越有男人气概了

前几年“全民大办钢铁”、“大跃进”时期,各地大办工厂,追求高指标,片面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遗留下了不少问题。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