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愤怒之后,也嗅出了危险,自己的部下,多半都是徐畔这样的人,戎马生涯短促,没有像样的战绩,缺少威信,远不能服人。自己和吴广,名气虽大,听了可以唬人,可是见了本尊,也不比徐畔好多少。看来,要想号令天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件事情使陈胜冷静了很多,心中也多出了一份忧患意识,自知自己及其团队年纪轻、阅历浅、视野短,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严重不足,急需延揽英才,博采众长,练就过硬的翅膀,如此才有成就大业的基础。
起事前打出了“陈胜王”的口号,基于的是动员戍卒的考虑,并非一定要称王,眼下的时局演进,更使陈胜淡漠了称王的意愿。
张耳讲完后,自然轮到了陈馀的帮衬:“馀以为,张耳君所见极是,将军不能只属于楚国,而应成为天下之主。眼下应顺应天下的意愿,广立六国之后,使他们恢复社稷,重整故土,共同对抗秦国。多一份抵抗力量,秦国就多一个敌人,我们就多一个盟友,如此就能因众之力,成就帝业。眼下称楚王,实非上策。请将军深思。”
陈馀讲罢,陈胜点头称许:“今天各位提了许多好的建议,陈胜感激不尽。陈胜虽然德薄学浅,自会竭力实行。待我们悉心研究后,再向诸位讨教。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感谢各位了!”
第二天,陈胜、吴广又找来周文,专门听取他的意见。由于周文有军旅经历,二人对他最为看重。
周文坐下后,陈胜就说道:“今天请先生过来,是向先生问计的。昨天会议上,先生并未发言,敢问先生是怎么想的。”
周文道:“昨天会上,大家说得都很好。都是为了楚国着想,为将军考虑。”
陈胜道:“关于国王人选,意见并不一致。不知先生以为哪方意见稳妥?”
周文反问道:“将军以为如何呢?”
陈胜道:“我和都尉反复权衡,觉得还是拥立楚王室为上。”
周文再问:“理由呢?”
陈胜坦诚道:“陈胜威望尚浅,难以让人信服啊。”
接着就介绍了武平君的遭遇。
周文起身拜贺:“将军见识过人,可喜可贺!在下在此恭贺了!”
陈胜赶紧回礼:“陈胜愚钝,愿先生细细说来。”
周文道:“张耳君有一句话很有见地,号令天下与名号,是两回事,不应混为一谈。只是他没有阐述清楚。”
陈胜道:“那就请先生给我们一下。”
周文亮明主张:“眼下的形势,不适合将军当楚王。”
在陈胜目光的期待下,周文继续说道:“眼下的形势是,天下虽然豪杰并起,却是各自为政,声势虽然浩大,其实却是一盘散沙,并没有多大的力量。”
陈胜、吴广听了,深有同感,不觉地双双点头。
周文继续说道:“反观秦朝方面,至今没有作出反应。这很反常。按理说,关东出了这么大的事,秦朝应该快速反应,可是他们迟迟没有动作,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要打探清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陈胜、吴广暗中钦佩周文的见识,庆幸得到此人。
陈胜道:“关于这方面事情,先生有何见教?你看谁可担当此任?”
周文道:“这个问题,容在下熟虑后禀报。”
陈胜道:“那就请先生接着分析。”
周文道:“我们打败的秦军,其实算不得秦军。他们名为‘秦军’,实则都是六国子弟,遇到义师,就成了义军了。”
陈胜、吴广会心地笑了。
周文接着说道:“因此,我们切勿盲目乐观,以为秦军不堪一击。其实,真正的秦军还没出现呢。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这句话,震撼了陈胜、吴广,在他们心里,秦军就是不堪一击,打到咸阳,推翻秦朝,易如反掌。
(感恩您的关爱和支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