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取韩赵(三)

换源:

  二

逃出博浪沙后,张良和周丁一路向东南方向逃去,半个月后,来到了东海郡的下邳县。

此时,朝廷的搜捕令已过期,一切回归了正常。别过周丁后,张良在下邳逗留了下来。期间,受教于黄石公,学习了《太公兵法》。

陈胜起义后,张良看到了复国的机会,便与一百多个追随者,潜回了韩地。

在新汲县,巧遇了避居于此的韩国王室韩成。

韩成此时化名郑恺,在县城里开了一家名为“悦来逆舍”的客栈,借以谋生,等待时局变化。

由于家世关系,张良认识韩成。

悦来逆舍临近南城门,规模也较大。张良一行人恰好从南门进城,第一个遇到的就是悦来逆舍。

进入客栈,恰逢韩成送别几个常客。

说着惜别话的韩成见有一批人投宿,习惯性地瞥过眼来。

这一眼看到的恰是走在前头的张良,心里不禁“咯噔”一声:他怎么来了?

凑巧的是,一向习惯观察情况的张良,也看到了韩成,心里兴奋不已:太好了,遇上他了。

韩成唯恐张良喊出自己的名字,就抢先抱拳道:“老兄来了!你且先坐一下,我忙完就过来。”

张良心领神会:“您忙。我们先歇歇。”

客人见老板来了新主顾,就起身往外走:“郑老板,我们走了,下次再见。您招呼客人吧,不要送了。”

韩成将客人送出门外,揖别了他们。

回到客栈,韩成一面吩咐伙计安顿好张良等人,一面对张良抱歉:“对不住,对不住。刚才送别老友,慢待了老兄,见谅啊!”

张良还礼道:“哪里的话。您是大忙人,小弟不期而来,冒昧了。”

两人客套着携手走向韩成的房间。

进了房间以后,两人互诉了几年来各自的情况,彼此不胜感慨。

韩成尤其关心张良的安危,嘱其多加小心。张良笑道:“七八年前的事情,人们早就忘记了,还担心什么?再说,如今天下已经乱了起来,谁还有心思想这些?”

韩成说:“足下大名,天下人哪个不知?还是小心为妙。足下现在怎么称呼?”

这些年来,张良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现在化名胡康。张良如实相告后,韩成也说出了自己现在的的名字,彼此“老郑”“老胡”地调笑了一番。

寒暄过后,张良就对韩成说起了天下的形势:“陈胜起义后,楚地、齐地都反了。如今,陈胜恢复了楚国,拥立了楚庄王。眼下的天下大乱,正是恢复韩国的大好时机,一定要抓住,错过了,以后就不会再有机会了。张良此次回来,就是想恢复韩国。”

接着,便说出来拥立韩成为韩王,在新汲县起事的打算。

韩成担心秦国势力强大,起事后会遭受屠戮,便犹豫道:“韩地不比楚地、齐地,百姓群起响应,而是各地都在观望,我们贸然起事,胜算不大,此事还要从长计议。子房以为如何?”

当时的六国王室后裔,大都向韩成这样,蜕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谙世事的公子哥儿,沦落为造反势力的金字招牌,像田横这样自立为王的王室子弟,实属凤毛麟角。真正担当风云的,多是各国将相的后人,如楚国的项梁,韩国的张良,以及直接摊上事的社会底层,如陈郡的陈胜、吴广,泗水郡的刘邦。

这是当时各国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天命不居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华夏子民自强不息生动的激励。

张良是有识之人,深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富贵险中求的道理,便对韩成剖析利害:“韩人对秦国,也是痛恨已久了。眼下的观望,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率先起事,打出韩王的旗号,韩地百姓就会群起响应的,楚国情况就是这样的,听说陈胜反了,各地纷纷诛杀官吏,踊跃响应,这一点毋庸置疑。”

韩成听了,没有表态,心中仍在犹豫。(谢谢您的关心与关照!)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