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取韩赵(二十)

换源:

  天目公问:“那你准备怎么处置呢。”

陈胜道:“就按他希望的那样,立他为赵王,并将他的家属送过去,以示我们的诚意和支持。上次封他为武信君时,冷淡了些,这回给他补上。”

天目公说:“这样甚好。其实呀,武臣也好,田臧、周市也罢,都是希望跟着你干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创业的,这一点,他们心里清楚。只是你要给他们合适的待遇。不要等他们向你要,你要主动给。这样才是心相通嘛。

“‘无利不起早’,在哪里都适用。人与人之间,实际上就是以利相交,有利则聚,无利则散。‘利’才是最靠得住得东西,而老领导老同事、亲朋故旧什么的,都是靠不住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如今你在艰苦创业,正需要属下尽心尽力。他们凭什么尽心尽力啊,要给利益嘛。利益越大,他们的劲头越大。没什么可奇怪的,这是激励作用。

“利益有大小。金银财宝是利益,王侯封君也是利益。相比之下,前者是小利,后者才是大利。道理很简单,前者可以被剥夺,因为给人打工,没有一亩三分地嘛;后者就不同了,是自己当老板,能主宰命运。

“一个人如果只是打工,至多是尽职尽责罢了,如果是王侯,就会尽心尽力了。”

陈胜问道:“‘尽职尽责’与‘尽心尽力’差别大吗?”

天目公道:“天壤之别。前者是‘要我干’,后者是‘我要干’,能一样吗?尽职尽责只是坚决执行命令而已,虽然是恪尽职守,甚至不计生死,却是被动行为,一切等上级决定,自己毫无主张。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靠后方决策是很难行得通的。仅靠恪尽职守,危如累卵啊。

“尽心尽力就不一样了,他会像经营自己家园那样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全身心潜能,找到最合适的办法,成功率就大多了。

“眼下秦军主力还未登场,那可是虎狼之师啊!这种局面,‘要我干’是应付不来的,非‘我要干’不可。因此,一定要给将领封王封侯,让他们为保卫家园而战,唯有如此,他们才会拼死抵御秦军,才有胜算。舍此绝无二途。”

天目公看穿了陈胜的心思,停顿一下,望着陈胜说道:“你可能担心,他们成了王,就和自己平起平坐了,不听招呼,乃至刀兵相向怎么办?这是以后的事,万不能因此而妨碍了眼前的大事。俗话说得明白:‘火烧眉毛,先顾眼前。’消灭不了眼前的秦军,就会兵败身死,哪有什么以后!更别说这个王那个王,刀兵相见什么的。

“这与两兄弟打雁是一个道理,要紧的是先合力打下来,怎么吃以后再说。”

陈胜忍不住说道:“不瞒仙师,陈胜确实有此顾虑。”

天目公道:“这个不必担心。虽然都是王,也分大小王嘛。武臣向你请封,说明他认你这个大王。

“大王的关键,在于控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以此为杠杆,撬动诸侯对敌作战。诸侯身处一线,直接与秦军交战,消耗很大,为了图存,还需仰仗你,也没有多大资本生出贰心。切不能将这个‘威胁’无限放大,这是不识大体,没有出息的。”

见陈胜还有困惑,天目公解析道:“万一出现这种情况,也有解决办法。就像常言说的,‘以毒攻毒’嘛。你想当王,别人就不想吗?到了那时,你这个大王就封他的部下为王,他们自然感恩不尽,怎会跟着老东家背叛你。一招就搞定了!”

说到这里,天目公盯着陈胜说道:“区区小事,犯得着嘀咕吗?”

陈胜大彻大悟了:“多谢仙师指点迷津!有了您的仙方,陈胜还有何忧!”

天目公很满意:“既然如此,陈涉啊,你抓紧办事去吧。为师也累了。”

陈胜虽然不舍,却也顾惜天目公的健康,便说道:“仙师,还能再见吗?陈胜笨拙,离不开仙师指点啊!”

天目公心领神会:“放心吧。该来时,我会来的。”

说罢,天目公悄然消失了。陈胜也从梦中醒来。

第二天,陈胜就取得庄王同意,封武臣为赵王。自己则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称赞武臣的计划更切合实际,应抓紧实施,并祝愿赵国与楚国等国勠力同心,早日携手推翻暴秦,让百姓共享太平。

武臣接到文书后,非常高兴。本以为陈胜会极不情愿,或者断然拒绝,仍令自己援助田臧,或者找个赵王给自己送过来。

如果这样的话,就只能对不起了:自立为赵王,与陈胜分道扬镳。

武臣做了赵王后,立即调整了人事安排,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这样的安排是有深意的,也是悉心考虑的。

既然身份蝶变成了赵王,自然不能再有监督自己的护军了,而且邵骚既无影响力也没有超常的本领,位置自然就退居张耳、陈馀之后了。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提升张耳、陈馀的位置,一则回报他们对自己称赵王的支持,二则两人有名气,也算是实至名归,以后经营赵地,也少不了要倚重他们。

两人职务的安排也深有讲究。张耳名气比陈馀大,因此任其为右相,位尊人贵,以示尊崇。陈馀名气不及张耳,但却年富力强,因此让他当了大将军,位列张耳之后。

但这背后深藏玄机。

谁都知道,乱世之中,枪杆子才是硬通货。两相比较,陈馀虽然位卑,却掌军权;张耳虽然位尊,却形同虚职。

武臣这样安排,就是要造就两人分庭抗礼的大局,使他们相互制衡,便于自己控局。

虽然没有天目公指导,武臣也无师自通地娴熟了制衡之道。

接下来,就是实施计划,向北、向西开疆拓土。

令将军韩广略地燕境,李良略地常山,张黡略地上党。

这三人,都是归附的赵地秦将,在燕赵大地有些名气赵,有利于招降各地秦将秦吏。

(唯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珍惜您的关爱!)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