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移民学校的孩子们

换源:

  午后,我到码头附近的湖湾里散步。

沿着去码头的103省道,走不多远就是一片杂木荒草纷生的湖湾。有一条从上而下延伸的小路,曲折的通向湖边。湖边有当地渔人建的小渔屋,几条小船在湖湾中泊着。

我没有到达湖边。我看到几棵挺拔的水杉树,金色的针叶落了满地,本色的枝干正显露出冬日的坚硬。我还发现一处废墟,那里原来应该是一户人家。不知何故,如今瓦砾散在荒莽之中,仅余半截墙壁还立着,仿佛一段不愿消失的往日时光。而一边的几棵杂木,叶已落尽,一个黑色不知是鸟巢还是蜂巢的圆球,高高的悬在树稍上。

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刻我看到的景象。

返回公路,继续向码头的方向走。到了码头那里,看到几台挖掘机正在挖山填湖,为了建造临湖别墅和星级宾馆。一个挥舞砍刀的汉子,正在砍伐码头边的一片竹林,青青的竹子倒了一地。这里也许不久以后,真的就会成为一个热闹的市镇。俱乐部、酒吧,洗浴桑那什么的,都会出现。

只好向回走。经过一座楼房,高高的台阶遍生苔藓。从一则贴在门口的旧公告上,知道这里原是一家银行,后来撤销搬迁,楼房也就闲置不用。但我看到台上的花池中,一片鲜红。拾级而上,原来是几丛被我命名为红豆的植物。我在别处见过它们,北方也是有的。夏秋时节,往往果尚青绿,又被绿叶掩遮,不甚起眼。如今冬至叶落,变红的果豆,就像一颗颗玛瑙珠子那样,红得分外惹人眼目。

我上去本只是想拍几张照片。不想,在这里遇到了杨琪和她的几个同学。他们是奉老师之命,到处找寻一种叫爬山虎的爬藤植物的。但他们发现一家无人居住的楼房阳台上,有一个巨大的蜂巢。我在他们的带领下,就去看那个蜂巢。果然,在银行营业楼后面,是一栋居住楼。顶楼一个阳台的窗户上面,悬挂着一个黑色的大蜂巢。我用数码相机的变焦镜头将它拉近,然后拍照。孩子们看了一片惊呼。大概他们是第一次看到数码相机。我于是说,我给你们照张像吧。他们于是欢呼着挤在一起。拍罢,又给他们一个个的看。又是一片的惊叫和欢呼。

告别了杨琪他们,我继续往回走。到太平湖移民小学校门口时,看到一群孩子在学校围栏里面嬉戏。我就在路边停下了看,掏出相机想抓拍几张他们的欢乐童年。但这时,听到有个孩子喊,南北老师来了,他在给我们照相。这一喊不要紧,所有的孩子轰的一下,就都跑到围栏边,挤成一堆。我忙说,你们站成一排呵,我给你们照。正在乱,杨琪他们几个不知什么时候也出现在我身边。里面的孩子便喊,南北老师进来,照相,照相。杨琪几个也就拉了我从校门进去,走到校园的草地上。我让这些从幼儿园到六年级都有的孩子,在草地上排到一块,前面的蹲下,后面的站立,这样便于将每个人都摄入镜头。

最困难的,是照罢之后,大大小小的孩子,将我包围起来,争着抢着要看相机里的自己。相机的屏幕小,人又多,他们当然一下找不到自己,就还要看。没有看到的当然也非要看不可。我只好让他们排了队,一个个的轮流着看。

照完相我与孩子们挥手告别,向外走的时候,看到我认识的一个叫鸿宇的女孩,独自蹲在离大家很远的地方。我问她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照,她说,不想和他们在一起。这样小的年龄就开始离群独处,是否是一件好事,我一时还难下结论。

孩子们带我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乡村中的童年。我也曾像那个小女孩那样的离群独处,但却不是有人教导我要保持贵族的气质,而仅仅是不愿在群体中受到歧视和排挤。我常常会有自己的欢乐。一队行进中的蚂蚁。一棵野花草。一件土玩具。

我想我现在的离群写作,浪迹天涯,亦该是童年场景的一种延续吧。孤独。在孤独中寻找慰籍,寻找力量和方向。2006-12-5,太平湖

《在这里》

在这里

出门可以不装钞票

有一双鞋子就够了

也就不用感恩什么

而爱如果不能及时

她便老在了青山之后

200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