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归兮

换源:

  李世民反反复复得看了又看李渊的密敕,眉头紧锁,一言未发。

“殿下,出什么事了吗?”长孙无忌问道。

“你自己看吧”李世民轻叹一声,将密敕递给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接过来,只见黄麻纸上清晰地写着:“突厥四路大军齐出,欲南下攻长安。汝当做好随时撤军的准备。”

“这…”长孙无忌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谁都知道辛辛苦苦打了这么久,已经把王世充围在洛阳城里了,如果此时撤军将是功亏一篑。

“是突厥人…突厥人根本不想让我们赢。父皇给足了他们好处,那么多金银财物,够他们用上好几年的,他们还不满足,说反悔就反悔。等有朝一日本王必定要让这荒蛮部落臣服在我大唐脚下…”李世民怒不可遏地说着。

“殿下息怒。这样一来,只怕不光是突厥人不想我们胜。”长孙无忌说道。

李世民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说道:“你说得对,还有窦建德。听说王世充早就给窦建德写信请求支援了,窦建德一直没有答复。现在连突厥人都出来阻止了,窦建德肯定也考虑的差不多了吧!”

正如李世民所言,在帮不帮王世充解围这个问题上,窦建德也盘算过很多次。圣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窦建德和王世充其实是唇齿相依,如果王世充被打败了,唐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窦建德,窦建德不仅不想做俎上之鱼,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窦建德采用了中书舍人刘斌的意见:一定要帮王世充解围。首先,如果打败了唐军,至少与唐和郑还能一直维持三足鼎立的状态。其次,唐强郑弱,既能打败唐军,就一定能打败郑军。届时吞并洛阳而后进军长安不是没有可能。于是窦建德集结了十几万大军向虎牢关的方向进军了。

此时的突厥,义成公主正在杨广的牌位前默默祈愿。说起来,隋朝的天下是被很多人瓜分了,可这位隋朝的公主却唯独对李渊恨之入骨,多次怂恿突厥人侵扰边境。这一次,又是她竭力劝说处罗可汗听从梁师都的意见攻长安。

冬日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北风呼啸而过,肆意拍打着毡房。侍女掀帘而入的时候,狂风也钻着空子进入了毡房,吹到义成公主的脸上,吹得人生疼。不过义成公主早就习惯了。她头也不回地问道:“可探听清楚了?”

侍女靠近义成公主,小声说道:“可汗接见了李渊的使臣,使臣给可汗送了一些金银珠宝。还交给可汗一封李渊的亲笔信。可汗看了信后没有给使臣任何回复。只让使臣先去休息。”

义成公主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她知道,不管李渊给多少好处,处罗可汗都不会退兵。不让中原一家独大,这是始毕可汗的遗愿,每一个突厥人都没有理由违背。何况处罗可汗明白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李渊的兵力都用在攻打洛阳上了,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

义成公主吩咐道:“把我的吉服准备好,过两天可汗要亲自率军去南下,我要为他践行。”义成公主起身到了毡房外面,她向着长安的方向望去,心中暗暗地起誓:我一定要让突厥铁骑踏平长安,恢复我杨氏江山。

看着眼前华丽的隋朝宫装,义成公主的眼眶湿润了。这身华服是他当年入突厥的陪嫁,这些年就没穿过几次。看见了这身衣服就犹如看见了父母亲人,就像看见了已经消失的隋朝皇室……

就在义成公主满心期待地等着为处罗可汗践行时,处罗可汗突然病倒了。义成公主急坏了,日夜守在处罗可汗身边伺候汤药。然而始毕可汗还是是药石无医,驾崩了。突厥大军只能退去。

义成公主的计划落空了,长安没有了威胁,李渊稍微松了一口气。但李世民东征的局面依旧很焦灼。洛阳城可谓坚不可摧,王世充的防御十分严密。李世民从洛阳城四面围攻,攻打了十几日也未能攻克。将士疲惫不堪,有人请求班师回朝,李世民坚决不同意。

窦建德出兵的消息早就传开了,李渊也担心李世民攻不下洛阳城反被窦建德和王世充里应外合而打败。于是李渊又下召令,命李世民还军。

几个将领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该不该撤军还朝。有坚决反对的,比如刘弘基,他的理由是将士征战多日疲惫不堪,此时撤军可保存全部实力;也有不同意撤军的,比如程知节,他的理由是好不容易将洛阳城围住了,以后哪还有这么好的机会。一群军旅硬汉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说着便吵起来了,声音越来越大。

“各位将军在讨论什么呢?”忽然一个声音传来,他们转身一看是尉迟敬德和寻相,争吵声戛然而止。放在平时,只有李世民来了他们能停止争吵,现在并不是他们有多怕尉迟敬德,而是他们都在防着尉迟敬德,怕他会背叛。因为随着战事逐渐焦灼,尉迟敬德统领的八千旧部已经有好几个将领都逃走了。

几个人互相对视一眼,好像不知所措,最后是刘弘基吱吱语语地说道:“我们…没…没说什么…”

尉迟敬德尴尬地笑了笑,然后和寻相转身就走了。

“他们还是不信任我们,什么都不和我们说。”寻相感到十分不满。

“小声点,小心让他们听到。”尉迟敬德说道。

寻相压低了声音说道:“上次你救了秦王,他们非但不感激,还处处排挤你。再这样下去,有我们的好日子吗?我看我们两个也该收拾收拾东西,趁早走吧!”

尉迟敬德被吓了一跳,赶紧呵斥道:“不许胡说,秦王于我有知遇之恩,是不会亏待我们的。无论如何我是不会走的,我劝你也打消这个念头。”

“你还救过秦王呢,他们不是也不信任你么。所以我也劝你别做梦了!”寻相说完气呼呼地走了。当天夜里,寻相便和手下几个人趁着天黑偷偷溜走了。

第二天,寻相逃走的消息传开时,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尉迟敬德肯定也会叛逃。但此时李世民不在军中,诸将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本就对尉迟敬德心存芥蒂的李元吉早就按耐不住了,他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带上人就直冲尉迟敬德的住处。

尉迟敬德还没反应过来,李元吉就带着人到他面前得意地说道:“尉迟将军,你以为你还能逃走吗?”

这话让尉迟敬德属实摸不着头脑,便问道“齐王殿下何出此言?”

“寻相已经叛逃,谁知下一个叛逃的是不是你尉迟将军呢?”

尉迟敬德心里一紧,还真是被寻相说中了,这些人果然不相信自己。于是反驳道:“我如果想走早就和寻相一起走了,还用等到齐王殿下来问罪吗?”

李元吉此刻只想给尉迟敬德一个下马威,哪里管他说的有没有道理。立刻吩咐手下的人:“把他给本王绑了带走。”

虽然尉迟敬德早就知道齐王是来者不善,但是现在齐王要拿他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眼看着齐王的人向他一步步走近,他忽然说道:“慢着,无须各位动手,我跟殿下走便是。殿下放心,我如若反抗,岂不是坐实了叛变的罪名。”

听他说得有道理,李元吉便没有绑他。

李世民带着人去洛阳城外勘察了一番,还是没有找到能攻洛阳城的突破口,但是无论如何他都不想撤军。于是他问长孙无忌:“我想派一个人去给陛下把这里的情况说清楚,还要让陛下打消撤军的念头,你觉得谁去最合适?”

“封德彝”

“为什么?”

“封德彝先前不是秦王府的人,与殿下的交情也一般。他说的话陛下肯定觉得比较中肯,不会有偏私。陛下才会相信。”

“好吧,那就派他去。”于是李世民叫来封德彝,交代了一番之后命其即刻赶往长安。

另一边,李世民吩咐一众将领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谁也不许再提撤退的事。正说着,李世民忽然发现尉迟敬德竟然没有来,便问起来,众人唯唯诺诺不敢答话,直到李世民又问了一遍,屈突通才向李世民说明了缘由。李世民一听便恼火了,说道:“这不是胡闹吗?尉迟敬德要是想走,他早就和寻相一起走了,还用等到现在吗?”

于是李世民跑到李元吉的军帐中,命令他赶紧放了尉迟敬德。李元吉虽然不情愿,但他也不敢违逆李世民,就把尉迟敬德放了。

“你受委屈了。”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

“谢殿下相救,尉迟一介武夫,倒不在意这点委屈。”尉迟敬德小声说道,他低垂着眼帘,面色发白。

李世民知道尉迟敬德嘴里说不在意,可是平白无故被冤枉,谁能不介意呢?于是说道:“你要是想走就走吧!我保证不会有人拦着你。这些钱你拿着。”然后递给尉迟敬德一袋钱。

尉迟敬德刚伸过手又缩回来,说道:“我不要钱,我也不走,除非殿下要赶我走。”

“我知道你这两天受委屈了,我也知道你肯定不会走。你放心,我一定不会亏待你。眼下还有硬仗要打,正是需要你出力的时候。闲言碎语大可不必理会。我相信你的忠勇,时间久了大家也都会相信你的,所以你不必对此事耿耿于怀。”李世民极力安抚着,尉迟敬德也不是小气的人,自然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几天后,封德彝回来了,他果然不负李世民所托,成功的完成了使命。封德彝把洛阳的情况详细地说给李渊后,李渊立刻同意李世民继续围攻洛阳,并命令李世民不胜不归。为了鼓励李世民,李渊还把李世民的第四子,长孙氏不久前生下的李泰封了卫王。

饶是如此,局面仍然不轻松。摆在李世民面前的依旧是艰难的抉择,窦建德已经出手了,洛阳城又久功不下。是全力围攻王世充还是集中精力攻打窦建德?众人意见不一。有的将领希望能避开窦建德的兵锋,一心对付王世充,有的将领认为王世充凭借坚城固守,窦建德士气正盛,而唐军苦战多日无果,将士皆已疲累,不宜与之正面交战,应该先撤退到新安,等待时机……

大家七嘴八舌,但没有一条意见是让李世民觉得有用的。关键时候,记室薛收说道:“王世充被我们围困到现在只是缺少粮食,但洛阳守军皆是杨广留下的前朝精锐,窦建德远道而来也会尽出其精锐。如果让他们合并到此,窦建德把河北的粮食给王世充王世充运来,王世充缺粮的危机就过去了。他们两家的精锐到一起,我们再去攻打只怕就很困难了。所以现在应该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困洛阳城,而殿下应当亲自率军去在窦建德的必经之路上伏击他。绝不能放窦建德到这里。”

薛收的话让李世民眼前一亮,他瞬间有了主意,说道:“王世充现在缺少粮食,士气低迷。我们不用去打他,只需要死死围住洛阳城,等着他败亡。窦建德一路都在打仗,将士恐怕也很疲惫,我们就在虎牢关这个地方等着他。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窦建德想要过虎牢关恐怕没那么容易。”

兵分两路的策略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李世民最终决定亲率军赴虎牢,让屈突通等人辅助李元吉围困洛阳城。李世民再三向李元吉强调:“只要王世充没有什么行动,就一定不能主动出兵攻打洛阳城。”

此时李元吉也知道此战的关键性,收起了所有的玩世不恭,再三向李世民保证绝不主动出兵。

而后李世民带着三千玄甲精骑过北邙山向东而去。洛阳城里的王世充虽然看到了唐军在行动,却不知其真正意图,并不敢出城交战,就这样错失了最后一个交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