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题寒山寺

换源:

  乙巳年清明节小长假,女儿未然来苏城与我小聚。

按照计划,接上她,我们会去平江路、拙政园、寒山寺体感、追寻苏城文化。因为一地、一景、一物之文化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况若能在与之的碰触中,得到那么一两丝文化的共鸣和新知,便绝对算得上是这一年,甚至是这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儿和瞬间之一了。

到了我这个不惑的年纪,洞察世事、明透情感等等方面的功能,正好可以去好好感味时空,去品味前人字里行间那流淌着的,在自己孩童时代、青年时期所不能感读出来的味道,毕竟人生阅历这东西真的能在某种程度上去左右咱们去断文识字、看事明物的水准。当然,十岁二十岁的水准不是一定就比三十四十的水准要低下,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诗意早就对之进行有评判。在此论及,仅是在觉得自己不再年轻且对之颇具伤感的时候,却又为自己在“洞察世事、明透情惑”等等方面能力之精进而倍感幸福,甚至想过如若有能力,从此便能进到这无尽的时空中,去“聊逍遥以相羊”就好了!

清明时节下江南,本是父女二人客居他乡,探寻文化之旅的最好选择,但囿于清明小长假期间出现的万人空巷和目之所及尽是攒动的人头之窘况,而只得委屈了自己的的那点小心思。

题及苏城,首先想到的文化符号,大体便是唐朝诗人张继及张继吟下的《枫桥夜泊》,所以我便把诗中的“枫桥夜泊”“江枫渔火”等等也都幻化特指了苏城,并结合此行的感触而行下了《题寒山寺》这首诗:

“清明时节下江南”,算是交代了此行的时间、地点。“枫桥夜泊三月开”也语意三关地交代了地点和时间。而“运河渡上舟不再”“寒山寺外去未然”,当然也语意三关两意的道明了自己携女儿未然一起出行的这一次探寻之旅,没有见到诗人张继和去到了寒山寺却又未感味到寒山寺和未能实现与诗人张继来一场时空对话之遗憾。

也正因如此,我便自然而然的埋怨起了“人太多了”来,并脱口说出了“假日人头齐攒动”“哪识城外寺寒山”之哎叹!继之以“寒山寺到底是不是在城外”和“寒山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为起始,去问诗人张继那“晨钟暮鼓代序传”“夜半钟声风几站”是究竟怎样从晨起时敲响,然后传了多少站,于半夜里,才传到了诗人张继所在的舟船上?是究竟基于什么样的愁绪而或是相思,才可以让晨响的钟声,一次又一次地传到诗人张继所在的舟船上,且到了夜半也依然还在?

“携女赶赴文会友”。此行,本来是带着任务,特别是带着“以文会友”的任务兴致冲冲着去的,到头来竟是因为“人太多了”而“不见舟”而误了向诗人张继去问问“究竟怎样才……”而“不明所以题不解”。

是呀,是“不解”而不是“未解”,倘若人少些少些再少些而“舟还在”且能隔空问问诗人,其即便是未能解惑也还好了!

如此,我当怎么办呢?“题不解”,好奇的探寻之心却比之前更甚。同为唐朝诗人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之言,那咱就学学他的样子也“他日趋庭”去问《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而找正确的时间再去寒山寺,去遇见江上的舟船,而得问“江、枫、渔、火都愁的是哪般”吧!

正是:

清明时节下江南,

枫桥夜泊三月开;

运河渡上舟不再,

寒山寺外去未然!

假日人头齐攒动,

哪识城外寺寒山;

晨钟暮鼓传代序,

夜半钟声风几站?

携女赶赴文会友,

不明所以题不解;

他日趋庭问张继,

江枫渔火愁哪般?

“他日趋庭问张继,江枫渔火愁哪般”?

愁哪般?

欲知愁哪般,得当知诗人于枫桥夜泊之时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其实,于古于今,人们在叙实说事的时候,不常都会于开始的时候先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和地点吗?

而这,于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亦然,因为诗中的起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便是在很巧妙的交代着事情发生的那个“集诗人于天文、生物和地理方面有着高超认知和积累”的时间点。

那么,这个集诗人于彼方面的天文、生物和地理都有着高超认知和积累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呢?

其,诚然不是某某囯学大师评论中所说的“天黑了,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霜结满天”。

如果真如大师所说,人们便自会觉得“月落乌啼霜满天”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然“月落乌啼霜满天”,能经典流传千年而不息,得肯定有它别样的意思表示不是?

那么,它当作何理解,并让人去得出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表示呢?

按常理,“月落”当在天亮之后、“乌啼”多在黄昏、“霜满天”当在天亮之前,如果诗人硬是把这三者整弄到一起,应该是粘连不到一块儿的。因为这三者初初让人看上去,便好像是完全不搭界的呀!于是乎,觉得是诗人张继搞错了。

然,当人们穷究了“月落”的时间点分布、“乌啼”的时间节点规律、“霜满天”形成的时间之后,人们便豁然洞开般的知道了诗人起句交代的时间点,居然是在中囯江南寒冬腊月里一个满月的清晨,一个人缺事憾却月圆霜正浓的清晨。

到这里,人们对开篇就用交代时间且还能同时定下整篇诗章情感基调的那一诗句,能不拍案叫绝而称奇?怪不得“月落乌啼霜满天”能成为千古名句!

不信,且看拆解:

“月落”?

月落时间,绝不仅仅只是人们生活中口语相传的那千篇一律的日出月落、日落月出,像“日月同辉”等等的景象不也是能常有?

通常情况下,月落时间得受包括月相、季节、地理位置和具体日期等等因素的影响。仅以秋冬季节为例,这其中,月相便是决定月落时间的关键。如:

满月(农历十五前后):月亮在日落时升起,日出时落下。同时,又因为秋冬季节里的日出较晚(约6:00-7:30),所以这个季节的月落时间也在清晨。

新月(农历初一前后):月亮与太阳同升同落,月落时间在傍晚的17:00-18:00。

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月亮正午升起,午夜落下,月落时间约为晚上的23:00-24:00。

下弦月(农历廿三前后):月亮午夜升起,正午落下,月落时间约为上午的9:00-11:00。

其二是受季节的影响,以秋冬季节为例,北半球昼短夜长,秋冬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夜晚更长,月落时间可能会因月相不同而分布在凌晨至上午或傍晚。如:

农历十五(满月):月落约在日出前后(6:30-7:30)。

农历初七(上弦月):月落约在午夜前后(23:00-0:00)。

其三是因月球绕地球公转而致月落时间每日比前一日晚约50分钟的缘故,可对每天月落时间进行估算。即:每天推迟约50分钟。

其四是可找简易规律。即对之以套公式去进行测算。即:

农历日期× 0.8小时≈月落时间与日落的间隔,例如初十:10×0.8=8小时,若日落时间是17:00,则月落时间约为次日的1:00。

所以,综合前述因素来看,秋冬月落时间的范围大致为:

新月在傍晚

上弦月在午夜

满月在清晨

下弦月在上午

“乌啼”?

“乌啼”,在古诗文中,其通常被用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并多与黄昏、夜晚关联,以烘托寂寥而或萧瑟的氛围,并于某种程度上通俗固化了人们对深秋夜半意境的理解和描写,哪怕是非严格写实,导致“乌鸦偏爱傍晚啼叫”之文学印象之形成,但其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通常情况下,乌鸦(或泛指鸦科鸟类)的鸣叫时间与其生活,甚至与周边地区人类的生活习性相关。

因为,在清晨和傍晚,是乌鸦觅食、交流或归巢的高峰期,所以啼叫频率会较高。

但在白天,它们也会因领地宣示、群体联络,而或受到惊扰而发出叫声。

那么,其鸣叫时间段又是怎么分布的呢?

于这方面,城市中的乌鸦可能会因灯光、人类活动等的干扰,而调整鸣叫时间;而于自然环境中,则更会去遵循自然光照规律。

通常情况下:

通过昼夜节律调控表明,乌鸦黎明前1小时开始声带肌预热,清晨鸣声频率(3.2±0.7次/分钟)显著高于正午(0.8±0.3次/分钟),符合光周期调控模式。

通过声通讯网络发现,越冬集群中个体通过晨鸣(5:00-6:30)同步日活动节律,声波传递半径能达1.2km之远,为其群体决策服务。

通过季节响应差异分析,在繁殖季(3-5月),其求偶鸣声含更多谐波成分(达7个泛音),声压级提升12dB。而在冬季,其警报鸣叫,则呈现0.8-2kHz窄带特征,便于穿透植被。

通过人工光照对生物钟重塑作用分析,城市中,乌鸦活动节律呈现相位前移特性,普遍较乡村种群早鸣38±6分钟。

《枫桥夜泊》中的“乌啼”是否是实写呢?有学者认为,唐代寒山寺周边无乌鸦栖息,或为诗人虚构的“心理之景”。

但,愚认为《枫桥夜泊》中的“乌啼”属写实。不仅如此,愚还认为彼时的“乌啼”,不仅发生在满月刚刚落下、霜结刚刚铺满周天的清晨,而且其声音还带有一种警报鸣叫的特点,能穿透植被和山野,到达诗人夜泊之所在。

“霜满天”?

“霜重见晴天”?

“若夜间最低气温≤3°C、湿度>80%、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