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信仰实验

换源:

  【洛阳·应天门广场·黄昏】

2025年7月15日18时37分,最后一缕夕照为应天门朱红的门楼镀上金边。李默然抬手遮挡刺目的阳光时,腕表反射的光斑在青铜大禹像的眼睑上一闪而过,恍若神明的一次眨眼。

广场东南角的梧桐树上,三只灰喜鹊突然集体噤声。这个细节让李默然后颈的汗毛竖了起来——作为两界司最年轻的现场指挥官,她记得培训手册第七十二条:动物异常行为往往是能量场变动的先兆。

“李组长,无人机群充电完成。“耳麦里技术员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但风速突然增加到5.3m/s,超出安全阈值。“

她抬头望向天空。三百架纯白无人机整齐排列在临时机库,像一群等待迁徙指令的白鹤。更远处,暮云正在积聚,云层边缘泛着不自然的紫红色——气象雷达上明明显示晴空万里。

“按原计划执行。“她按下通讯键,指腹感受到金属按键细微的震动,“启动抗风协议。“

===

24小时前的两界司地下七层会议室,全息投影的蓝光在张维眼镜片上跳动。这位以毒舌著称的量子物理学家正用激光笔戳着虚拟屏上的数据图:“你们民俗学家是不是把'可能性'和'玄学'搞混了?“

激光红点停在一段甲骨文拓片上,那是周若曦刚从殷墟博物馆调来的商代卜辞。女学者挽起的发髻散落下一缕鬓发,随着她急促的呼吸轻轻摇晃。

“张博士,你知道大禹治水传说与黄河古河道变迁的吻合度是多少吗?“她调出三维地图,指尖划过屏幕时带起一串光点,“82.7%!这精度相当于现代卫星测绘!“

会议室角落传来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陈教授正在翻阅一本1992年的防汛日志,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干枯的蓍草——那是他三十年前在黄河岸边采集的标本。老人突然轻咳一声,所有争论戛然而止。

“1983年7月16日,“他苍老的手指抚过某页泛潮的笔记,“小浪底抢险现场,有十七名工人同时反映看到发光雨滴。“笔记边缘的铅笔速写显示,那些雨滴呈现完美的球体,下落轨迹呈螺旋状。

空调出风口的嗡鸣声中,张维的钢笔啪嗒掉在桌上。

===

广场西侧,65岁的黄河水文站退休职工王建国挺直腰板站在志愿者队列里。他粗糙的掌心紧攥着一块黝黑的石头——这是2003年黄河调水调沙时,从河床深处冲出的“息壤“标本。

“王师傅,您真的相信...“身旁的大学生志愿者刚开口,就被老人手背上暴起的青筋吓住。

“我爷爷的爷爷,“王建国的声音像砂纸磨过青铜器,“光绪二十三年在郑州保合寨亲眼见过'河伯现形'。“他翻开衬衣领口,露出锁骨处一道蜈蚣状的旧伤,“这是79年抗洪时留下的,那年七月廿三,我在花园口听到过水下有人敲锣。“

大学生瞪大眼睛时,祭坛上的青铜像突然发出蜂鸣般的震颤。王建国浑浊的眼底闪过一道精光,那块“息壤“在他掌心变得滚烫。

===

19时整,三千架无人机同时升空的嗡鸣让广场上的麻雀群惊飞而起。这些经过特殊改造的飞行器底部装有磁流体发生器,在夜空中拖曳出蓝白色的离子尾迹。

“河图洛书矩阵完成度98.6%!“技术员的喊声在指挥车回荡。监控屏上,无人机组成的古老图案正在缓慢旋转,某些节点处出现异常的能量峰值。

李默然突然发现自己的发丝违反重力地漂浮起来。她战术腰包里的指南针开始疯狂旋转,而挂在脖颈上的祖传铜钱——据说是乾隆年间的镇河钱——正隔着作战服发烫。

“电磁读数突破警戒值!“警告灯把控制舱染成血色,张维却猛地扯掉耳机冲到窗前。这位坚持“量子退相干“理论的物理学家,此刻正目睹他职业生涯最荒谬的景象:几滴雨水逆着风势,悬浮在青铜像眉心前三寸处,形成完美的二十面体结构。

===

第一滴发光雨水落在周若曦的鼻尖时,她闻到了青铜器刚出土时的味道——那种混着绿锈与千年尘土的腥涩。雨幕中浮现出无数细小的金色符文,与她研究了十年的战国楚简上的“禹“字一模一样。

“这不可能...“张维的采样瓶突然变得重若千钧。高倍显微镜显示,雨滴内部竟有微型漩涡在运转,其流体力学模型完全违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更惊人的是,当一滴雨落在他的婚戒上时,铂金指环内侧刻着的妻子名字“婉莹“突然泛出青光。

祭坛下方,王建国带领志愿者们吟诵的《禹贡》突然变了调子。古老的语言自发重组,演化成某种更具韵律的吟唱。大禹像脚下的五色土开始蠕动,构成黄河流域的微缩地貌,其中代表三门峡的位置,一粒赤砂正在疯狂跳跃。

===

BJ总部的陈教授突然推开助理,苍老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串坐标。监控大屏切换为量子通讯界面,郑缘的影像在雪花噪点中逐渐清晰。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背后的青岚宗观星台上,星图正与无人机阵列呈现完全一致的排布。

“不是我们在召唤他,“郑缘的声音带着奇异的混响,“而是两个世界的'大禹概念'正在共鸣!“

仿佛回应这句话,青铜像的右手规尺突然落下,在祭坛上砸出清脆的回响。李默然冲上前时,发现金属表面浮现出细密的纹路——那是现代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图的微缩版,连去年刚竣工的引汉济渭工程都清晰可辨。

===

子夜时分,当最后一架无人机降落,守候在广场边缘的卖水老汉突然惊呼。他三轮车上积的雨水里,游动着无数半透明的小鱼——与《山海经》记载的“禹余粮“描述完全一致。更离奇的是,这些鱼在触碰到智能手机屏幕时,会化作一串二进制代码流入云端。

凌晨三点,清洁工张翠花打扫祭坛时,发现青铜像的衣袂褶皱里卡着一片新鲜柳叶。当她用扫帚去拨,柳叶却化作青烟消散,只在青石地板上留下八个水渍构成的古篆:

“江河不改,禹道常存“

而此刻的黄河水文总站,所有监测屏幕同时显示出一组异常数据:干流泥沙含量瞬时归零,水质透明度达到直接饮用标准——这种纯净度,上一次出现还是在公元前2200年的禹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