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了连连点头:怪不得那么忠义,
人家是世受皇恩的卫所指挥!
可是祖传的忠义!
吃了老朱家二百多年皇粮,也该是报答。
冯元飏和曹友义当然将信将疑,觉得不是对手,
但也不好打击积极性。
冯元飏道:“布政史司的藩库里面还有一万两银子,老夫这就拨出两千,用为巡标犒赏。”
“末将谢过抚台!”
杨维翰行了一礼,又道,
“事不宜迟,末将马上去召集将士,明天一大早就出城去和流贼交战!”
“好!”
冯元飏点点头,然后和曹友义将杨维翰送出了衙门。
转回来后,冯元飏又对曹友义道:
“曹友义总兵,咱们今晚就出发去迎驾吧!”
“如此甚好。”曹友义点头道。
曹友义又是凝重道:“总镇,杨寻标走了,人手下士兵们还够用吗??
我怕闯贼打来,出一些问题!!”
冯元飏不以为然道,“总镇,你担心什么,天津卫城坚固,又有卫河、潞河、三角湖遮护,不是那么容易被流贼攻打下来的!!
何况,城墙坚固,还有红夷大炮,哪里那般好攻下来的。
咱们只要把圣上安全迎入天津城,便是万无一失了。”
“就怕人心有变啊!”
曹友义说出了自己担忧,
“如今京师陷落,天子出奔,北直隶眼看都是李自成的天下了……
抚台觉得天津三卫之中,还有多少人能和咱们,和陛下同心呢?”
天津在明朝时称天津卫,不是一个卫,
而是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一共三个卫。
所以也称天津三卫,
根据明初时候的编制,三卫之下应该有16800户军户,
占有的耕地良田将近100万亩。
传到明末,卫所的普通军户已经和寻常贫农佃户无异了。
但是天津三卫的世袭军官家族大多传承延续了下来,
都演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主。
天津三卫的近百万亩土地大多成了他们的私产。
而天津镇守总兵以下的各级军官,也大多出自这些世袭军官家族。
也就是说,如今天津镇的军官,也基本,都是天津卫当地的地主!
他们的产业在天津,家族在天津,不是说抛下就能抛下的。
而且去了江南就有更好的前途了?
怕也难说?
如果有个机会让他们可以继续为新朝服务,保住现有的产业,
天津镇的军官会这么选择,不是明摆着吗?
之前,大同、宣府、居庸、昌平,等各地卫所,之所以一连串的望风而降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冯元飏眉头微皱,低声问:“曹总镇,你的部下还靠得住吧?”
曹友义点点头道:“抚台放心,各局各司都在下官的子侄兄弟手中,总不会有负皇恩的。”
“那就好……天津城内有原兵备他们看着,一二日内当无大碍。”
冯元飏又道,“只要能把圣上迎来就不怕了,圣上应该不是孤身而来的,
会有数千京营精锐护驾。
而且,天津卫水师和经理海运、领宁远饷务的沈廷扬麾下还有不少战士。”
天津卫水师最早在天津,
但是后来为了对付满清和配合东江镇,移驻山东登州,
由登莱海巡道主管,
所部的兵将也都在登莱招募。
而登莱一带目前还在明军控制下,所以天津水师还算比较可靠。
而且登莱海巡道兼管天津水师的苏观生是个狠人,
国子监生入仕。
在担任县令时曾遭人诬陷,当时他说自己“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
所以得了个三不要老爷的绰号。
为官也却有一套,到什么地方都能经营出一番局面。
天津水师在他的手中也大有起色,这几年保着宁远饷路从没出过纰漏。
至于漕运总督衙门下管海运的沈廷扬所控制的海舟,实际上都是商船。
沈廷扬出身江南一带的大海商,以南京国子监生入仕,
在崇祯十二年时上《海运图》和《海运书》,又奉命打造两艘海舟试航。
1642年,清军围困锦州,陆上援助无望,明朝向沈廷扬求助。
他竟然,自费购船,成功运送粮食,为锦州提供了及时援助。
海周试航成功以后,他又受命经理海运、领宁远饷务。
可谓是东南海运的擎天一柱。
现在已经扩张到了拥有海舟上百,水手两千,打手一千的规模。
除了承办朝廷的海运,还利于承办海运的舟船兼营自家的生意,
积累起了不少资产。
相比天津卫这边世受皇恩的军官,沈廷扬和他手下的水手、护卫倒是非常可靠的。
因为李自成暂时威胁不到沈廷扬这样的海商,
且也不可能拿出让一个大海商心动的利益。
显然是拯救崇祯对于受到儒家教育的沈廷扬!
而且沈廷扬雇佣的打手也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的主儿!该给的银子都给足了,
该会的本事也都会。
人人都会跳帮肉搏,能熟练使用斑鸠脚火铳。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