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乾清宫残烛

换源:

  时间: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初十。地点:大明,紫禁城,乾清宫。

意识回笼的瞬间,王良谋,不,现在应该称他为大明皇帝朱由检,只觉得脖颈处传来一阵熟悉的、令人窒息的幻痛。

他猛地睁开眼,雕梁画栋、龙纹盘绕的宫殿穹顶映入眼帘,奢华,却透着一股压抑的暮气。身边,一根明黄色的三尺白绫静静地躺在御榻旁,仿佛是一个无声的嘲讽,又像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王良谋,或者说朱由检,苦笑一声。

又是这里。

又是这种该死的末代皇帝剧本!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绣着团龙的寝衣,触手是上好的丝绸,却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脑海中纷乱的记忆碎片迅速整合——崇祯十七年三月十日。

距离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距离他这位“君王死社稷”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只剩下短短九天!

“九天……”朱由检低声呢喃,声音沙哑干涩。这不是他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绝境了。

第一次,他是秦二世胡亥,在赵高的指鹿为马中懵懂地走向灭亡,最终被逼自尽于望夷宫。第二次,他是南宋高宗赵构,在金人的铁蹄和内部的媾和派系中苟延残喘,最终虽得以保全性命,却也背负了千古骂名,眼睁睁看着半壁江山沦丧。

每一次穿越,都意味着一次痛苦的轮回,一次作为末代君主的挣扎与失败。他带着前世零碎的记忆和无数次的模拟推演经验,却总是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而这一次,他成了崇祯,一个以勤政、节俭闻名,却最终亡国的悲剧皇帝。

他缓缓坐起身,揉了揉隐隐作痛的太阳穴。大明的现状,他比谁都清楚。

朝堂之上,党争不休,文官集团腐败透顶,一个个只顾自家利益,视国库为私产;地方上,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流寇四起,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已成燎原之势;关外,满清(建奴)虎视眈眈,大明最精锐的边军在连年征战中损耗殆尽,山海关如同一道随时可能崩塌的堤坝。

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人心涣散。这艘名为“大明”的破船,早已千疮百孔,正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缓缓沉没。而他,朱由检,就是这艘船的船长,一个注定要随船沉没的船长。

但这一次,他不想再认命了!

胡亥的愚蠢,赵构的懦弱,他都经历过。这一次,他带着两世末代皇帝的“翻盘经验”(虽然都失败了),更带着来自后世的完整历史知识。他知道李自成的弱点,知道满清的野心,知道吴三桂的摇摆,知道南明短暂的苟延残喘和最终的彻底覆灭。

他,或许是这盘死局中唯一的变数!

“陛下,您醒了?”一个略带苍老和焦虑的声音在殿外响起,脚步声由远及近。

是王承恩,历史上那位陪伴崇祯走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进来吧。”朱由检定了定神,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与往常无异。

王承恩推门而入,脸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惶恐不安。他快步走到御榻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陛下!奴婢……奴婢有三件万分紧急的军情奏报!”

朱由检心中一凛,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历史的车轮,正按照它既定的轨迹,轰隆隆地碾压过来。

“说。”他尽量保持镇定。

王承恩颤抖着声音,禀报道:“第一件,宣府总兵王廉、监军太监杜勋……开城投降了!宣府已失!李自成大军的前锋,怕是……怕是很快就要兵临居庸关下了!”

宣府失守!朱由检瞳孔微缩。宣府乃京师北大门,宣府一失,意味着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居庸关,直接暴露在了闯军的兵锋之下。历史记载中,正是宣府的快速失陷,让京师的防御准备时间大大缩短。这是意料之中的坏消息,但亲耳听到,仍让人心头发沉。

“第二件,”王承恩深吸一口气,继续道,“密云总兵唐通,奉旨率兵入卫京师,现已抵达都城之外,正……正在朝阳门外驻扎,等候陛下进一步旨意。”

唐通?朱由检心中冷笑。这位唐总兵,历史上可不是什么忠臣。他入京后不久,就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选择了投降,甚至还参与了诱捕当时出城求援的太子。这家伙名为勤王,实则首鼠两端,心怀鬼胎。这个消息,不好不坏,但更偏向于坏消息,至少不能对其抱有太大期望。

“第三件……”王承恩的声音压得更低,从袖中取出一封用蜜蜡封口的奏疏,双手捧过头顶,“天津巡抚冯元飏,八百里加急密疏,言津门已为其预作准备,恳请……恳请陛下……效仿宋室南渡,暂避应天府(南京)!”

南迁!

朱由检的心猛地一跳!

这才是今天最大的变数!他清楚地记得,在真实的历史上,关于南迁的提议虽然有过,但在最后关头,崇祯皇帝因为犹豫不决、担心朝臣反对、害怕担上“弃都”的骂名,最终错失了机会。尤其是这封来自冯元飏的、已经做好了具体接应准备的密疏,根据一些史料推测,很可能因为战乱或人为因素,根本没有及时送到崇祯手中!

而现在,这封关乎国运的密疏,竟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历史,似乎从这一刻起,已经悄然发生了偏移!

王承恩见皇帝久久不语,只是盯着那封密疏,不由得更加紧张:“陛下,宣府已失,京师危殆,冯巡抚此议,或许……或许是条生路啊!”

朱由检缓缓抬起头,眼神锐利如刀,扫过王承恩,最终落在那封密疏上。

南迁?看似是一条生路,但此刻绝不可行!

他深吸一口气,脑中飞速运转,属于王良谋的现代思维与历史知识开始发挥作用:

第一,此刻京师内外早已人心惶惶,必然混杂了大量的流贼细作。一旦宣布南迁,消息泄露,必定引发京城大乱,甚至可能不等李自成打来,内部就先崩溃了。皇帝带头逃跑,军心民心将彻底瓦解。

第二,从北京到南京,路途遥远。李自成以流动作战见长,其麾下骑兵众多。一旦得知皇帝南逃,只需派一支精锐骑兵沿途截杀、骚扰,粮草、安全都无法保证,很可能重蹈唐僖宗奔蜀、宋高宗奔海的覆辙,最终陷入“逃无可逃”的绝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外的吴三桂。一旦他放弃北京,远遁江南,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将如何自处?一边是打进北京的李自成,一边是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而自己的皇帝却跑了。届时,吴三桂将彻底失去效忠的对象和固守的理由,极大概率会为了自保而投降满清,引清兵入关!那将是比李自成入京更可怕的后果!

“不,”朱由检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南迁之议,绝不可行!”

王承恩愣住了,他没想到皇帝会如此迅速且坚决地否决。

朱由检站起身,在冰冷的宫殿中踱了无数步,继续说道:“王伴伴,你记着。南迁,看似生路,实则死路!动则自乱,逃则被截,弃都则失天下人心,更可能逼反吴三桂,引虎入室!”

他顿了顿,看着王承恩震惊的眼神,语气沉重却带着一丝庆幸:“冯元飏能有此心,并提前准备,是忠臣。但这封密疏,若是在历史上的今天送到朕的手里,或许……朕真的会因为多疑和犹豫,而错过它,或者被朝臣的口水淹没。但现在,它到了朕的手中,就说明……”

他眼中闪过一道精光:“说明,天意未绝大明!历史,给了朕一个改写结局的机会!”

从胡亥到赵构,他一直像个溺水者,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求生。但此刻,手握历史剧本,又亲眼见证了历史的微小偏离,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在他心中滋生。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想要活下去的幸存者,他要做一个逆天改命的掌舵人!

只有九天,不,扣除消息传递和反应时间,真正能让他布局的时间,可能只有七天!

七天之内,他必须稳住京师,争取时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对抗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

“王伴伴,”朱由检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盯着王承恩,“取笔墨来!”

王承恩虽然仍处于震惊之中,但皇帝身上散发出的那股决绝和自信,是他从未见过的。他不敢怠慢,连忙应道:“是,陛下!”

朱由检走到御案前,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默念:

李自成、满清、摇摆的吴三桂、腐朽的朝堂……这一切,都将在接下来的九天内迎来最终的碰撞。

而他,崇祯皇帝朱由检,或者说来自后世的王良谋,将在这乾清宫中,开始他的布局。

第一步,就是要牢牢抓住军权,争取时间,守住北京!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传朕旨意……”

大明王朝的命运齿轮,在这一刻,随着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的决断,开始缓缓转向一个未知的方向。乾清宫外,天色依旧阴沉,但宫殿深处,一盏微弱的烛火,却似乎要燃烧出燎原之势。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是惊心动魄的博弈,他要面对的不只是城外的李自成和关外的满清,还有朝堂上根深蒂固的官僚集团,以及早已糜烂的军队体系。

但这一次,他,绝不认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