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找你有事,而是咱们大总统的二公子袁课文找你。
袁老二成立了一个模范团,估计是用来制衡北洋军内部派系的。
但是袁老二资历太浅,只能从团长起步。”
“这不,他邀请了陆士军校第一批留学生的陆锦做副团长,又准备邀请你去做参谋长呢。
雨润兄要是愿意,我这就回复二公子。
若是不愿意,那就算了。”
胡龙骧也很看好袁老二,虽然他是黎宋卿的人。
可是表面上,大家都是民国政府的人。
范滋泽自然愿意了,他在陆军部就是个普通办事员。
“既然是袁大总统的儿子,那就少不了资源,扩编也很快。
这事挺好,我愿意。”
“恩,那你明天就去南苑报道就行。”
南苑本来就是用来驻扎兵力的,特别是辛亥起义中,北洋军虽然精锐,但是数量不足。
在今年,分别成立了五个补充旅。
五个旅,多他一个团也不多。
第二天一大早,范滋泽就来报道。
袁课文把左膀右臂叫到一起。
“所谓练兵先练将,我们模范团下属的五个营,就交给二位了。”
“请团长放心,马上就给您拉来军官。”
不管是范滋泽,还是陆锦,都有自己的人脉。
范滋泽的陆军大二期,以及江苏军官。
陆锦的陆士军校生,以及津门卫军官。
?虽然很多人有名将收藏癖,什么陆士三杰之类的。
可是袁课文并不需要,他要的是忠诚。
除了步兵营,骑兵营,炮兵营以外,袁课文更是成立了警卫营。
他看向自己的身边,作为大户人家,最不缺的就是自己人了。
而袁课文有十多个亲弟弟,其中老三克良和他是同父同母。
他是1892年春生于棒子国,乳名祥儿。
据说,他天性聪慧,但“喜驰马弄剑而不近文史”。
1910年10月20日与已故大臣张百熙之女成婚。
袁大头不喜此子,常称他为“土匪”,认为他成不了大器,即使他已成年也经常打骂他。
但在袁大头当大总统时,克良也被任用来管侦缉队,负责监视上层人物。
由于其无能,使得蔡松坡以逃离京城。
袁大头死后,克良搬到锡拉胡同,两年后患精神分裂症。
后其家庭搬至津门大营门,袁克良长期瘫痪在床,1948年去世。
对他来说,半辈子荣华,半辈子瘫痪。
其中他的瘫痪,和他老爹去世,权利陡然而降有很大关系。
袁课文不会全部相信陆锦和范滋泽,他也得有自己的直属部队。
比如袁君房。
克良是他的名,君房是他的字。
带人来到锡拉胡同,袁课文也是轻车熟路。
毕竟两个人是亲兄弟,岁数上也差不多。
“君房,君房。”
“二爷,我们家老爷不在家。”
袁君房不在家,接待的是他的夫人张氏。
张氏出身名门,是正儿八经的宦官世家。
她的父亲是教育家,政治家张百熙。
曾在清朝担任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转刑部尚书。
提出变通科举、广建学堂,并提议增设学部,要求复办京师大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
其间,保荐吴汝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奏请设立医学、实业、译书三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同时拟定《学堂章程折》,主持制订“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奏请立停科举。
同年任户部尚书,次年转邮传部尚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百熙去世,获赠太子少保,谥号“文达”。
老张家,在教育界提拔了很多人。
同样的,邮传部也提拔了很多人。
袁课文问道。“那他去哪了知道吗?”
要知道他可是白天去的陆军大学,晚上才去的的三弟家。
虽然老爹在禁地,可是十几个儿子,十几个闺女,不可能都住那里。
比如成年的,都得搬出来。
“唉,他啊,跟一个戏子跑一起去了。”
原来今年在京城爆红了一个戏子。
民国初年,解除了女子唱戏之禁。
京城前门外的文明戏园的女戏子孙宜卿名噪一时,有人模仿汉光武与阴丽华故事,编出了“带兵要带禁卫军,娶妻要取孙宜卿”的顺口溜。
此话传入克良耳朵里,便带了一支部队。
开汽车到文明戏园,直接把孙宜卿抢去当了姨太太,一时闹得满城风雨。
不过袁课文这一阵忙着成立模范团,也就没有注意。
张氏哭哭啼啼的诉说着。
袁课文觉得不太好,赶紧说道。“行了,这事我替你说说他。
不过咱们毕竟是大户人家,这民国法律也没有说不让娶姨太太。
弟妹啊,你要想得开一点。”
别说娶一个姨太太的,后世以克良这身份,一百多个女大学生,或者是女老师那都是正常的。
最终,袁课文还是联系上了老三克良。
“君房啊,不要在你的侦缉队了,来我的模范团,给我当警卫营长吧。”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咱们可是亲兄弟。”
?“这。”
老三有些犹豫,他的侦缉队,在京城也是有一号的。
可是袁课文毕竟是亲哥。
最终,袁君房还是答应了。“那好吧,我就过来帮你一阵。”
?“恩,你这个警卫营啊,侦缉队的就不要了,全部换成一水的农村兵。
能力,忠心,缺一不可。”
袁课文是相信自己三弟的。
有他负责警卫营,也能制衡陆锦,范滋泽一二。
更何况除了他,袁课文也准备大量的迎娶姨太太,提拔小舅子啥的当中层军官。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