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东瀛官方对华国众人围追堵截的时候,叶松文已经到达了东瀛南部,这场骚动对他来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不过好在东瀛官方也是人手不足,只能进行指定区域的搜索。他秘密回收祝福之种,不再管普通幸存者死活的话,倒是也不会引起东瀛官方的注意。
东瀛列岛的东南部有很多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府县,同华国一样,东瀛的古城基本都毁于经济腾飞时期的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不过他们的基数小,毁得更彻底,寥寥剩下的几片历史街区都集中在这些东南部的府县小城中。这些小城以国内的标准只能算是乡镇,建筑存量自然也不会太多,但因为古时有大名和一些宗教本院驻守,还是留下了不少重要古迹。
在位于濑户县白姬山的城台上,叶松文俯瞰着濑户市城区,成片的历史街区全部倒塌,在依旧耸立的现代建筑中间显得格外醒目,让整个城区看起来就好像从中下陷了一块。叶松文感到有趣的是,他过去听到对框架建筑的期许都是墙倒房不塌,但实际实现的却是房塌顶不散。这种场面却时蛮奇怪的,整个历史街区塌得整整齐齐,废墟表层覆盖的全是完整顶梁,特别是几处寺庙,那种东瀛特有的巨型屋顶平扣在地面上,就连瓦作都完完整整,完全没有散架的迹象。
叶松文身后的城台也是一处废墟,这里原先是东瀛最大的天守阁所在地——濑户城本丸,因为东瀛历史上曾经掀起过大规模的废藩置县运动,代表大名陈旧势力的城堡府邸不可避免的被大部分拆除,现在能看到的基本都是重建的水泥仿古,依旧残存的只有两座大型城堡算是真材实料的古迹,而这座濑户城便是其中之一。
东瀛的城堡是一个复合性的防御体系,作为一处府邸来说,整个城防范围很大,拥有阶梯状的多层结构,各处分布着用于瞭望的楼阁,这些楼阁被称为橹,而位于中心区,也就是本丸的最大一个橹,就是通常被人熟知的大天守。
其实大天守的体量并没有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大,但东瀛的建造模式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在大天守周边建造几座副楼,再用连廊连接。这样不但用梯度拓扑的视觉效果衬托出大天守的体量,还让整组建筑看起来更像一个整体,这也是东瀛建造方面叶松文最喜欢的部分。
东大陆同一建筑体系的其它国家都被火劫烧怕了,很早就不敢建造这样的连体建筑了,也就东瀛头铁,无论怎么烧,都任性的继续营建。不只是天守,东瀛宗教也很喜欢连体建筑,特别是一些邪教,能将建筑结构建造的非常复杂华丽,不过这种城堡建筑的内部用材就不可能太考究了,特别是濑户城这样的真正古代遗存。
叶松文靠近过去,扒着坍塌的外檐,从屋顶破洞向里面看了看,梁架全是歪七扭八的枝条,整个屋架就像被藤蔓盘踞了一样,用料还不如国内衰弱时期建造的万香阁。下层垒叠的入母屋破风原本用料还好,而且还经过现代技术加固,但因为在地震中承受的力最大,到底还是完全塌毁了,只有顶层的小屋组还算保留齐全。
这座濑户城叶松文其实并不想要,但这种布局模式确实能在他今后营造华国风格的楼阁宫阙时,对如何丰富景观和衬托出整个建筑群的宏伟方面,提供一些思路。
城堡内空空如也,连一头丧尸都没有,估计留守人员在末世爆发之初就已经全部撤离了,叶松文索然无味的下了山,向另一个目标前进。
沥水县距离濑户县三百多公里,按照东瀛的国土尺度,这段路程已经算不短的距离了,途经了数个县市,叶松文路过这些县市的时候也是要收集物资的。在一些历史街区中,他看到了不少藏造民居的残件,上边的硕大鬼瓦如果没碎的话,也会收集起来,这让他花了两个多小时候才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是位于沥水县的南照宫本院,拥有一处非常精美的神社,这里的其它建筑物倒还罢了,但阳明门确实是叶松文比较想要的一个东西。从建筑角度来说,这却实只是一座门,而且体量不大,但从美术品的角度上讲,这座建筑确实很是华美漂亮,各处结构件上都安装有圆雕神兽,让建筑物整体看起来繁而不乱。这种装饰样式在国内叶松文一时间找不出竞品,国内官式营造受礼法限制,通常不会建造这种极尽繁复的建筑,反倒是民间有不少类似的东西,不过相比阳明门就有一些单薄了,毕竟没有官方支持的话,地方财力有限,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妥协,叶松文来收取阳明门,就是想作为参考,将国内各地的精湛工艺集成一下。他在脑中已经构思好了,上层屋顶的瓦作就用北方的五彩琉璃塑,可以加一个华国化的唐破风,用来丰富屋面样式,中层梁架和斗拱的结构上安装东阳木雕,再绘制上遍装彩绘,下层柱体则采用惠安石刻,配以最为生动的龙柱,叶松文一直想看看用这样的工艺堆砌起来,能够营造出来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比起濑户城,南照宫倒是更加热闹一些,刚进入前庭,就有几只巫女怪笑着举着镰刀朝叶松文砍来,看得出这几只巫女还是增殖的,泛着恐怖谷效应的脸上连血迹都拓印了上去,一脸黑红晕染的斑纹,看着还挺瘆人。
干掉几只巫女,还会有一些穿着普通的丧尸扑出来,应该是附近的村民,这座神社完全处于乡村地区,有村民进来躲避也是情理之中,估计这些村民不去避难所,而是跑来神社,也是有信仰因素,但这个世界毕竟还是个唯物的世界,并不会真的有神明对他们进行庇护,他们最后迎来的还是变成吃人怪物的结局。
神社作为东瀛的本土宗教场所,保留了一些土生的建筑样式,比方说神明造的殿宇和更为多见的桧皮葺屋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这种平整的树皮屋顶发展出了一种铜皮栈瓦,拥有了更高的强度和防水性,时间长了还会氧化出一层碳酸铜,也就是俗称的铜绿,让华国建筑体系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不过绿色的屋顶对华国广大群众来说却总有一层意义不明的贬义味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