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的心中,东江的安抚如同一剂强心针,为辽东的军事布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辽东的局势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可解,幸得孙承宗在辽东前线力挽狂澜,锦宁防线固若金汤,建奴的威胁暂得缓解。
崇祯深知,只要蓟镇稳固,京师便无忧矣。然而,蓟镇之防,始终是他心头的一块巨石,尤其是己巳之变的阴影,如同梦魇般挥之不去。
那场浩劫,不仅让关宁铁骑元气大伤,更让北直隶陷入一片混乱,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国家根基动摇。
朱冰,这位穿越时空而来的旅者,心中暗自发誓,定要改写历史,阻止己巳之变的重演。他深知,袁崇焕的到来将是改变局势的关键,届时定要与他深谈,共谋大计。
然而,眼前之事更为紧迫。
崇祯的目光落在了一旁的宋应星身上,这位在历史长河中被低估的科学家,正静静地坐着,与一旁站立的魏忠贤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明朝,除了年高德劭的首辅,鲜少有人能在皇帝面前获得赐座的殊荣。而宋应星,既无功名显赫,又非出身名门,更非老臣宿将,却得此殊荣,实属罕见。
魏忠贤心中暗自揣摩,这位宋应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能得皇帝如此青睐?
崇祯帝心中却是另一番思量。他深知,宋应星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士人,但其才华与见识却非同小可。
他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华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却因满清的入关而惨遭焚毁,实乃中华文化之巨大损失。
朱冰的到来,正是为了阻止这样的悲剧重演,他誓要保护好这位科学巨匠,让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为明朝的繁荣贡献力量。
“宋卿家,”崇祯帝语气温和,却难掩心中的忧虑,“朕近日来夜不能寐,皆因国事艰难。粮食问题,乃国家之根本,若不能解决百姓的温饱,何谈振兴,更遑论强盛?”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皇帝的决心。
宋应星闻言,心中激动不已。他深知自己的地位卑微,却能得到皇帝如此重视,实乃三生有幸。
他连忙起身欲跪,却被崇祯帝轻轻按住。
“爱卿不必多礼,”崇祯帝微笑道,“你乃我大明之栋梁,朕岂能让你行此大礼?”他的语语中充满了对宋应星的尊重与期待。
宋应星心中感激涕零,他暗暗发誓,定要为圣上、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崇祯帝提出要在北直隶设立农务司,并任命他为负责人时,他更是激动得无以复加。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对他的信任与重用,更是对他所代表的科技力量的认可与期待。
“陛下,”宋应星躬身道,“臣虽不才,但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臣现在手中确有两样宝物,愿进献陛下。”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的布袋,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赫然是几个土豆和红薯。
“哦?”崇祯帝饶有兴趣地拿起一个土豆,仔细端详,“此物何名?有何妙用?”
宋应星连忙解释道:“此物名曰土豆,又名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耐旱耐寒,适应性极强,产量极高,实为解决粮食短缺之良物。至于这红薯,亦是如此,且味道甘甜,营养丰富。”
崇祯帝闻言大喜,他深知这两种作物对于解决明朝粮食问题的重大意义。
他立刻下令,命宋应星在农务司全力推广土豆和红薯的种植,并承诺给予一切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宋应星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信心。他知道,自己手中的这两样宝物,将有可能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他决心不负皇恩,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农务司的工作中,为明朝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朱冰也在暗中观察着这一切。他深知,自己的到来不仅仅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更是为了改变整个时代的走向。
他决心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帮助崇祯帝解决更多的难题,让大明帝国在风雨飘摇中重获新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宋应星在农务司的工作进展顺利。他亲自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土豆和红薯,并不断改进种植技术。
在他的努力下,土豆和红薯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也逐年提高。这些高产作物不仅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还为明朝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崇祯帝对宋应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他深知,宋应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忠诚的臣子。他决定进一步重用宋应星,让他在大明的科技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朱冰却深知,明朝的危机并未完全解除。
他明白,要想让大明真正走向繁荣与强大,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
而宋应星的名字,也永远地镌刻在了明朝的历史长河之中,成为了一位不朽的科学巨匠与民族英雄。
尽管历史上宋应星孤掌难鸣,且被朝廷边缘化,但此刻他怀揣壮志,誓将土豆与红薯之利广布天下。尤其红薯,其速生、耐候、易储之特性,实为救荒良策。
一日,崇祯帝召见魏忠贤,密令:“速将皇家六千顷良田交予宋卿打理。”
魏忠贤领命,心中思量,欲借此良机,将宋应星纳入麾下,以增己势。崇祯洞悉其意,深知魏忠贤擅长权谋,却对实务乏善可陈。
为表信任,崇祯特赐宋应星农务司全权,遇阻则上奏,必予支持,并晋升其为奉正大夫,赐府邸于京,以示恩宠。
宋应星领命,即刻赴皇家农田,筹备种植事宜。崇祯深知时不我待,冬季非种植佳期,遂决定引入温室大棚之法,加速作物生长。此法虽在民间偶有尝试,却未普及。崇祯决心亲自督战,确保成功。
与此同时,徐应元急报东江局势,崇祯听后,眉头稍舒,心中盘算着如何平衡内外,既要稳固边疆,又要确保农事顺利。
他深知,唯有粮食丰盈,方能国泰民安。于是,崇祯更加坚定了支持宋应星的决心,期待他能以科技之力,解百姓之困,稳国家之基。
(创作不易,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麻烦您动动发财的金手指,将本小说加入书架,如能给予打赏,更是特别感谢!我将竭尽全力写出精彩内容,来回报您的支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