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望着徐光启略显疲惫的面容,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忧虑,他轻声道:
“徐爱卿,你肩上的担子虽重,但请放宽心。无论需要多少银两,朕都会全力支持你,只愿那孙爱卿所渴望的火炮能早日问世。”
徐光启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感激,连忙躬身道:
“陛下圣明,老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厚望。”
崇祯微微一笑,似乎看穿了徐光启的心思,继续说道:
“朕记得你与那位名叫汤若望的洋人交情匪浅,他此刻是否在西安?若是在,你即刻修书一封,朕命锦衣卫速速将他接回京城,助你一臂之力。”
“陛下圣明,有汤若望相助,臣定能加快进度。”
徐光启边说边暗自惊叹,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天子,虽深居宫闱,却对朝中之事了如指掌,连汤若望这样的外籍人士也知之甚详。
“好,此事就这么定了。待宴毕,朕便命锦衣卫前往。”
崇祯说罢,问起军备之事,
“军器局、兵仗局、火药局,这些关乎我大明军力之根本,是否需要增派人手或银两?”
徐光启闻言,略一沉吟,
“陛下,此事还需老臣亲自查探一番,方能给出确切答复。”
“甚好,你速去办理。若需换人,直接告知朕,吏部自会全力配合。至于银两,你无需担忧,只要火炮与兵器能如期制成,多少银子朕都舍得。”
徐光启闻言,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再次躬身拜谢:
“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他虽已六十六岁高龄,但心中那份为国效力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反而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
崇祯心中亦是欣慰,转而想起了另一位人才——孙元化。
“对了,朕险些忘了孙元化此人。”
他轻拍额头,补充道,
“此人乃我大明军功科技之翘楚,与徐爱卿相比,虽涉猎不广,但在军事科技方面,却有过人之处。”
孙承宗在一旁闻言,心中暗自点头,他本欲举荐孙元化,未料皇帝已先他一步提及。
“陛下所言极是,孙元化现于兵部职方主事,虽官职不高,但实乃我大明火炮之灵魂人物。”
孙承宗连忙附和道。
“如此人才,自当重用。”
崇祯沉吟片刻,
“你且说说,如何安排此人最为妥当?”
“陛下圣裁,臣不敢妄言。”
孙承宗谦逊道。
“也罢,此事容后再议。”
崇祯转而看向徐光启,
“徐爱卿,你与孙爱卿需齐心协力,加强蓟镇防御,此乃当务之急。朕承诺,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务必确保火炮与兵器尽快到位。”
一番交谈下来,徐光启对这位少年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爽快、直接,且极具决断力,只要是为国为民之事,他从不吝啬。如此君主,实乃大明之幸。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宴席渐入尾声。
徐光启、孙承宗与张维贤三位老臣年事已高,崇祯不便久留,亲自将他们送至殿前。三人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英国公,”
崇祯停下脚步,对张维贤道,
“明日你安排一下,朕欲亲往京卫营视察。”
张维贤闻言一愣,随即领命而去。
夜色已深,崇祯与周皇后回到寝宫,一番温存之后,崇祯却仍显兴奋之色。
“夫君,你今日劳累一日,怎地还不歇息?”
周婉言柔声问道。
“婉言,朕心中有事,难以入眠。”
崇祯轻叹一声,
“朕欲重振大明军威,非一日之功。京卫营虽为京师屏障,却已日渐式微。朕欲借此机会,整肃军纪,选拔英才。”
周婉言闻言,心中亦是忧虑重重。她深知夫君肩上担子之重,却也无力分担。只能默默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次日清晨,崇祯身着便服,在锦衣卫的护卫下前往京卫营。
沿途百姓纷纷驻足观看,议论纷纷。
京卫营内,军官与士兵们早已得到消息,个个精神抖擞,整装待发。
然而,崇祯心中却十分清楚,这京卫营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外强中干,难以担当重任。
抵达京卫营后,崇祯逐一检阅了士兵们的操练情况。他眉头紧锁,不时摇头叹息。
英国公张维贤见状,心中亦是忐忑不安。他知道,自己虽为京卫营之主帅,但在治军方面却难有建树。如今陛下亲临视察,若见京卫营如此不堪一击,定会大失所望。
然而,崇祯并未立即发作。他深知治军非一日之功,需徐徐图之。
他环视四周,目光深邃而坚定:
“从今日起,朕要亲自抓新军建设。京卫营乃京师之根本,必须率先垂范。尔等需勤勉训练,严明军纪,以期早日成为我大明之精锐之师。”
此言一出,京卫营上下无不震动。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年轻而又有魄力的皇帝,更未想过皇帝会如此重视他们这支看似不起眼的军队。一时间,士气大振,训练之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崇祯望着这一幕,心中稍感宽慰。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很艰难,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他愿意付出一切努力。
皇帝驾临,面带愉悦,御酒满载而至,堆积如山于京卫营前。
武将们齐声高呼:
“臣等恭候圣驾!”
皇帝温和回应:
“爱卿们皆是朕之栋梁,免礼。”
众将感激:
“谢陛下隆恩。”
皇帝赐酒,言:
“朕深知卿等辛劳,特赐御酒以慰忠勇。”
将士们齐声回应:
“为陛下效命,万死不辞!”
(创作不易,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麻烦您动动发财的金手指,将本小说加入书架,如能给予打赏,更是特别感谢!我将竭尽全力写出精彩内容,来回报您的支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