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心中暗自嘀咕,这英国公张维贤,身为张辅之后,怎地行事愈发与那帮文臣无异,尽做些颜面扫地之事!
岂非与后世那些键盘侠无异,只会指手画脚,自己却无丝毫建树。嫌这不好,嫌那不对,若真让他亲力亲为,恐怕只会空喊口号,徒增笑柄。
崇祯心中暗叹,这大明朝怎地尽是这等老于世故之徒。
然而,崇祯面上仍是不动声色,对张维贤略加赞誉,毕竟英国公年事已高,万一气出个好歹,也是麻烦。
转而,他目光转向一旁的小公爷张之极,问道:
“小公爷,对于这红夷大炮,你有何看法?”
张之极性情直率,闻言朗声道:
“天启六年,袁崇焕大人以此炮守宁远,大败建奴,其威势震天动地,臣以为,红夷大炮乃是我大明护国之重器!”
张维贤在一旁频频使眼色,试图让儿子收敛些,但张之极却恍若未觉。崇祯见状,心中暗自赞许,这小公爷倒是个不随波逐流之人。
思及此,崇祯心中已有了计较。待张维贤告老还乡之后,京卫军都督一职,或可交由张之极,与孙传庭相互制衡,共谋国事。
于是,崇祯又问:
“若要为九边军镇各配一门红夷大炮,可有难处?”
徐光启上前一步,躬身答道:
“陛下,我朝虽已有火炮制造之法,但红夷大炮确有诸多精妙之处,火器局正全力研究,力求改进。”
崇祯点头,沉吟片刻后道:
“不妨从濠江(澳门)聘请些胡人工匠来京,取长补短,方能更进一步。”
言罢,他扫视众臣,语重心长道:
“我朝虽为天朝上国,但亦不可妄自尊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虚心学习才是。”
徐光启闻言,心中大喜,连忙应承下来,并表示会即刻着手办理此事。
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崇祯对火器改革的决心,心中暗自庆幸,终于有人能真正重视火器的发展了。
接着,崇祯又将话题转到了火铳之上。他皱眉道:
“朕闻那濠江胡人,现有一种火绳枪,射程与精准度皆胜于我大明之火铳,此事当真?”
徐光启闻言,心中一惊,这皇帝果然见识不凡,连火绳枪都有所耳闻。
他连忙答道:
“陛下所言极是,那火绳枪确有此等优势,我大明之火铳与之相比,确显逊色。”
崇祯闻言,更是坚定了改革火器的决心,他沉声道:
“火铳之事,亦需速速更新换代,不可再抱残守缺。”
徐光启心中暗自盘算,这火绳枪虽好,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他斗胆进言道:
“陛下,臣以为,火绳枪虽优,但仍有诸多不便之处。若欲更上一层楼,还需研制更为先进的燧发枪。”
崇祯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点头道:“
此言有理,燧发枪之事,亦需提上日程。”
巡视完火炮与火枪之后,崇祯对火器局的现状颇感忧虑。
他深知,若要大明在军事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工业化之路。然而,这条路却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他心中暗叹:
“工业化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次日,崇祯期盼已久的将才孙传庭终于到来。
此人虽为文官出身,却以武略著称于世。他年仅三十五岁,英姿勃发,浓眉大眼间透露出一股不怒自威的气质。
崇祯亲自接见了他,并赐座赐食以示恩宠。孙传庭受宠若惊之余,也感受到了崇祯对他寄予的厚望。
席间,崇祯与孙传庭相谈甚欢。
他先是询问了孙传庭对时局的看法以及未来的打算,然后又话锋一转道:
“朕近日来总是夜不能寐啊!”
孙传庭闻言一愣,随即道:
“陛下乃万金之躯,岂可因琐事而伤神?臣愿为陛下分忧解难!”
崇祯摇了摇头道:
“非是琐事所扰,而是国事所忧啊!我大明虽为天朝上国,但四方强敌环伺,若不励精图治,恐有倾覆之虞啊!”
孙传庭闻言心中一震,他深知崇祯所言非虚。
他沉声道:“陛下所言极是,臣虽不才但愿为陛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崇祯闻言心中大慰,他拍了拍孙传庭的肩膀道:
“好!有卿如此,朕心甚慰!朕欲命卿为朕之肱骨之臣,共谋国事,卿可愿否?”
孙传庭闻言激动不已,他连忙跪倒在地道:
“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自此以后孙传庭便成为了崇祯的心腹重臣。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努力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崇祯也将在他的辅佐下逐渐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让大明王朝再次兴盛!
(创作不易,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麻烦您动动发财的金手指,将本小说加入书架,如能给予打赏,更是特别感谢!我将竭尽全力写出精彩内容,来回报您的支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