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顺天府的空气中依旧弥漫着冬日未尽的寒意。
与南国的温暖大相径庭,北方湖面冰封如镜,雪迹斑驳于地,这样的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世间之事,总有智者能寻得破局之法。
崇祯皇帝亲临田间,眼前的一幕令他眼前一亮——一排排由帛布精心构筑的大棚赫然矗立,帛面油光锃亮,密不透风,巧妙地抵御着严寒的侵袭。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数十亩的田地中,红薯苗已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宋应星之名,在崇祯心中顿时变得沉甸甸的。他深知,若换作朝中那些官僚,这般成就怕是要耗费数年光景,而宋应星,仅凭短短两月,便让这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执行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将国计民生托付于如此能人,崇祯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安心之感。
“若需人手,尽管开口。”
崇祯的话语中满是信任与期待。
“多谢陛下隆恩。”
宋应星躬身行礼,心中倍感欣慰。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宋应星的农田已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二月播种,四月末至五月初,红薯便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这期间,崇祯始终关注着宋应星的实验。他深知,专业之事当由专业之人处理,自己只需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即可。
然而,朝堂之外的风云变幻,却时刻牵动着崇祯的心弦。
国库空虚,仅剩百万两银子,这让他不禁焦虑万分。
而温体仁的归来,更是预示着福王一案即将迎来高潮。
温体仁,这位朝中老臣,深谙帝王心术,他的归来,无疑是对福王命运的一次重大宣判。
谋反,这个自古以来最为严重的罪名,被温体仁巧妙地运用到了福王身上。
尽管福王性情温和,体态丰腴,与谋反二字相去甚远,但在权力的游戏中,真相往往并不重要。
温体仁在洛阳精心布局,一场看似荒诞不经的“神龟显灵”事件,瞬间将福王推向了风口浪尖。
洛河河畔,一位渔夫偶遇一只浮出水面的乌龟,龟甲之上,竟赫然刻着“福王当御极天下”的字样。
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温体仁撞见。他深知,这将是扳倒福王的绝佳机会。
于是,他带着这只“神龟”和渔夫返回京师,一场针对福王的审判大戏就此拉开序幕。
督察院、刑部、大理寺、礼部,四司联动,对渔夫和乌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审讯。
在崇祯元年三月五日这一天,御前听政会上,礼部尚书温体仁挺身而出,以三条铁证如山的罪名,向福王发起了致命的攻击:
横征暴敛、草菅人命、谋反大罪。前两者虽足以令人侧目,但唯有谋反,才是那致命的一击。
三司会审,礼部尚书亲自坐镇,最终裁定,福王罪名成立,当受严惩。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京师。朝堂之上,群臣激愤,纷纷上书请求严惩福王。有的主张将其贬为庶民,有的则建议立即派兵围剿,以防其狗急跳墙。
面对群臣的怒火,崇祯表面上痛心疾首,内心却暗自窃喜。
福王那三千万两白银,本是他的心头肉,如今也成了他手中的一把利剑。
他深知,这些银子若能用于辽东战事,足以支撑七年之久。
贪占如此之巨,而今,大臣们群起而攻之,福王的下场已成定局,他怎能不感到痛快?
三月十日,早朝殿上,温体仁突然失声痛哭,引得崇祯一脸愕然。
“爱卿何故如此悲伤?”
崇祯关切地问道。温体仁哽咽道:
“臣愧对陛下信任,宗室之中竟有逆贼横行,臣身为礼部尚书,却未能及时察觉,更无力阻止,实乃罪该万死!”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礼部右侍郎刘宗周更是挺身而出,直言不讳:
“请陛下即刻处置此事!谋反大罪,按律当斩!”
一时间,朝堂之上群情激昂,皆请处决福王。
崇祯见状,心中虽已乐开了花,但表面上仍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
“福王乃朕之叔父,朕实不忍见其如此下场。”
然而,他的话语中却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决绝。大臣们见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纷纷请命处决福王。
最终,在群臣的强烈要求下,崇祯不得不做出决断。他深知,这一战,他赢了。福王那三千万两银子,终于要落入他的手中了。而他,也将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
PS………………求收藏,求打赏………………,
催更,打赏,鲜花,什么的,请到碗里来,
我将认真码字,来回报您的支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